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4753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13课.docx

历史教案第一单元13课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教材分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是七年级历史的开篇,主要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本单元下设4课: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三种远古人类,知道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原始人类的人体特征,学习他们怎样劳动与生活,怎样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发展进步,并进一步探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主要讲述了三种氏族聚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和大汶口原始居民。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为聚落,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氏族。

这三种不同的氏族或聚落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并比早期的原始人类有了更大的进步——开始了农耕生活。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本课通过带领学生了解古史传说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进一步学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以及尧舜“禅让制”的推行。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更有其特殊意义。

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单元重难点】

1、重点:

(1)北京人的概况

(2)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

2、难点:

(1)教学内容与现今的时间、空间跨度较大。

(2)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材分析】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形成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知道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3、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概况。

【教学难点】

1、对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的理解。

2、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收集相应资料制作成课件。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收集有关原始社会知识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取

舍、整理和加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

在中华大地上,谁是最早的居民呢?

他们长什么样?

吃什么?

穿什么?

住在什么地方?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我们祖先生活遗迹,“拜访”祖先,来看一看是谁揭开中国原始社会的序幕的吧。

2、展示目标

(1)学会识别历史地图。

(2)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3)知道三类远古人类的概况。

自我完善: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观察历史地图,思考并交流下列问题:

1、观察地图上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并思考其分布原因。

2、元谋人生活的时间与地点。

3、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人体特征以及生产方式。

4、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体特征及生活方式。

5、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对“火”的使用情况。

6、对比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不同点。

自我完善:

三、展示、点拨

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更正、补充、质疑、评价、总结等。

重点:

北京人的概况。

探究活动一:

教材第四页

想一想:

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点拨: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探究活动二:

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

点拨:

生活环境太险恶,只有靠集体力量,才能适应自然。

探究活动三:

北京人为什么要分享劳动成果?

点拨:

由于环境迫使他们群居,共同劳动,自然也分享劳动果实,这是

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自我完善:

四、达标练习

1.我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

()

A.18000年前B.20万年前

C.70万年前D.170万年前

2.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群居生活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

A.会直立行走B.使用打制石器

C.会钻木取火D.过着群居生活

4、材料题

北京人在打猎或采集时,经常遭到猛兽的袭击。

食物的匮乏,疾病的困扰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时时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命。

根据已发现的个体的研究,北京人的寿命很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在14岁之前死去,只有一个人的年龄在50-60岁之间。

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仍顽强的生存着。

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情况?

(2)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人是怎样战胜大自然的?

自我完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反馈

1、作业布置:

 

2、批改反馈:

 

7、板书设计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

1、时间:

约170万年前

2、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二、北京人

1、时间:

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

2、地点:

北京周口店

3、人体特征:

4、生产与生活:

天然火、打制石器

5、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三、山顶洞人

1、时间:

约1.8万年前

2、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人体特征:

4、生产与生活:

装饰品、人工取火

自我完善:

【教学反思】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材分析】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产为代表,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定居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概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不同,感悟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概况。

2、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教学难点】

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以及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收集相应资料制作成课件。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收集有关原始社会知识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取舍、整理和加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知道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或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

2、展示目标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概况。

(2)体会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自我完善: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欣赏图片,思考并交流下列问题:

1、半坡聚落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

2、河姆渡聚落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

3、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

自我完善:

3、展示、点拨

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更正、补充、质疑、评价、总结等。

重点:

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的概况

探究活动一:

归纳出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

点拨:

从食物、居住条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方面回答。

探究活动二: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哪些相似点。

点拨:

磨制石器、种植粮食、饲养动物、能够建造房屋、制作陶器等。

探究活动三:

概括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点拨:

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除农业外,还开展了其他经济生产活动,如手工业、家禽饲养业。

自我完善:

4、达标练习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最先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生活在黄河流域岸边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A.大汶口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C.红山文化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3、材料题

材料一半坡遗址的.......沟东面是公共墓地,墓地中的随葬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墓葬中随葬品多大180多件,其中有不少的玉和象牙制品;有的墓葬中则只有一两件,有的则没有随葬品。

请回答:

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自我完善:

5、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反馈

1、作业布置:

 

2、批改反馈:

 

7、板书设计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

1、时间:

距今约6000多年

2、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

3、生活、生产:

半坡式房屋,粟,磨制石器,彩陶

二、河姆渡聚落

1、时间:

距今约7000多年

2、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生活、生产:

磨制石器,水稻,杆栏式房屋,水井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

距今约四五千年

2、地点:

山东大汶口

3、生活:

随葬品——贫富分化

自我完善:

【教学反思】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古史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绘。

在结构上,它上承“氏族部落”,下启“国家”的产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出了阐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本课的知识结构比较明晰,要按历史时序先后介绍“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学习各目之前,应当向学生交代,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的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历史事实的成分。

古史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代,本课所要学习的就是传说时代的有关内容。

本课先叙述了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讲述了尧舜的“禅让”,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是如何向“文明”迈进的;最后讲“大禹治水”,大禹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这为下一章的夏朝建立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知道“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炎帝与黄帝事迹的学习,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1、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

2、禅让制的推行。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史实和传说。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收集相应资料制作成课件。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收集有关原始社会知识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取舍、整理和加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

2005年5月6日上午10时许,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在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前,隆重举行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

他在黄帝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前发表讲话时表示,只要我们不忘“本”,了解“根”,自然“根本”问题就可以解决。

海峡两岸会重启和解的愿景,造福我们华夏所有子孙,再造中华复兴的新契机。

宋楚瑜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黄帝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展示目标

(1)记住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知道“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自我完善: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观察图片,思考并交流下列问题:

1、炎帝和黄帝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

2、炎黄战蚩尤的概况(背景、时间、结果、影响)

3、炎黄之战的地点、结果、意义。

4、什么是禅让制?

5、大禹治水的背景、方法、意义。

自我完善:

三、展示、点拨

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更正、补充、质疑、评价、总结等。

重点:

炎帝、黄帝的贡献;禅让制的推行

探究活动一:

怎样看待炎黄传说的可信度。

点拨:

说炎帝黄帝时出现农耕、医药、集市等,有可信的一面,但说这些是炎帝、黄帝、嫘祖等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人长期探索的结果。

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炎黄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探究活动二:

禅让制的实质。

点拨:

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探究活动三:

你觉得尧、舜、禹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点拨: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自我完善:

四、达标练习

1、形成日后华夏民族的原始部落是()

A.黄帝、蚩尤部落B.炎帝、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D.黄帝、炎帝、蚩尤部落

2、我国古代有许多美好的传说。

传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尧B.舜C.禹D.黄帝

3、下列成就被人们称为是黄帝发明的是()

A.发明陶器B.开辟集市C.发明车船D.发明医药

4、原始社会末期,确定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体现的思想是()

A.任人唯贤唯能B.任人唯才C.任人唯法D.任人唯贵

5、材料题

“华夏民族并不是由一个民族形成的,自太古以来,各部落居住在一起,互相接触交流,去小异存大同,后世的人称为诸夏。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梁启超关于华夏族的形成的说法是否正确?

(2)简要列举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3)哪两个人为华夏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我完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反馈

1、作业布置:

 

2、批改反馈:

七、板书设计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与黄帝

1、贡献

2、大战蚩尤:

时间、背景、结果、影响

3、联合:

背景、地点、结果、意义

二、尧舜禅让

1、背景:

部落联合、相对和平

2、含义

3、实质

三、大禹治水

1、背景:

洪水泛滥,沃壤化汪洋——灾难

2、方法: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意义:

农业发展

自我完善: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