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4305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原来的心理学是阐述灵魂的学问

今天的心理学是—旧瓶装新酒的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心理学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分成诸多分支,但根据担任的任务不同,又可以划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人因心理学(人类功效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以及法律、体育、航空航天等与人自身有关的领域都有相应的心理学研究。

普通心理学定义:

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普通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

2.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

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为心理过程。

而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2.2人格(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可以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

2.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心理过程和人格的关系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

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

从整体上说,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

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

也就是说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动物心理的发展3阶段:

无脊椎动物(如蚯蚓环节动物)---简单的神经链---感觉心理阶段(认识个别属性)

脊椎动物(如鱼猫等)-------脊髓和大脑--------知觉心理阶段(认识到整个事物)

灵长类动物(如猩猩)--------大脑相当高度发展---思维的萌芽

(没有意识\不能抽象思维)

人类心理:

具有思维和意识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健全的大脑是心理产生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己。

(如狼孩的故事)

能动性反映\主观性反映。

(注意:

反映反应)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可以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心理学到底是研究意识,还是行为是心理学发展第一个百年的一大课题。

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1.构造心理学

(1)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2)学派观点:

研究意识,认为人的认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情感三种元素。

(3)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

(4)评价:

使心理学走上独立,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也被詹姆士认为是¡°黄铜铁器心理学¡±。

2.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2)学派观点:

抛弃意识研究,反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确定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S-R)。

(3)研究方法:

实验

行为主义经典实验¡ª¡ª儿童惧怕情绪获得实验

3.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学派观点:

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反对构造心理学。

(3)研究方法:

实验

(4)评价:

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极大,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詹姆斯、杜威

(2)主要观点: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反对构造心理学。

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意识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创始人

6、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2.辨证发展原则(发展的、联系、实践的观点)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

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问卷要有信度和效度,调查对象具有随机性。

访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实验法:

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补充3: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视觉:

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

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

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

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

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

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视觉(亮度)/60动觉(重量)1/60

痛觉(皮肤灼痛)1/30听觉(音调)1/10

触觉(皮肤压力)1/7嗅觉(天然橡胶气味)1/4味觉(盐咸味)1/3

第三节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二、感觉后象

三、感觉对比

四、联觉

黑白视觉后像: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你将看到灯泡发光了!

黑白视觉后像: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白色的区域,你将看到灯泡发光了!

颜色对比:

绿纸中放一小块灰纸,灰纸带上红色。

Eg:

红花需要绿叶配。

彩色对比效果:

对比色的补色。

补充:

联觉的心理效应

淡蓝色可以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利;黄色可以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起缓和作用;玫瑰色能抑制、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

(二)视觉器官

角膜→前房→瞳孔→玻璃体→视网膜(最外一层是视细胞层)→视神经→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

视细胞有锥体细胞(明视觉)和杆体细胞(暗视觉)两种。

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明视觉(昼视)器官。

短粗,呈锥形,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及附近,中央窝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夜视觉器官。

细长,呈棒状,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

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2.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1)色光混合:

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2)颜料混合:

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过程:

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颜料混合——减法过程:

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至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感受性与年龄

﹤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

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

(2)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

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

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三、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1.适宜刺激:

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2.嗅觉感受器: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3.嗅觉难以分类:

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4.嗅觉产生:

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

回产生嗅觉。

(二)味觉

1.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2.味觉感受器:

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3.味觉分类

(1)基本味觉:

甜、苦、酸、咸四种,在舌面部位不同.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不是新味道。

4.味觉的产生

有味道的物质刺激味蕾兴奋舌咽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味觉。

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有关.味觉与视觉、嗅觉有关(色香味).

四、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

触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温度觉

适宜刺激: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生理零度:

皮肤表面的温度。

1.温觉: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2.冷觉:

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五、内部感觉

(一)运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刺激动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后索、丘脑传导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动觉。

(二)平衡觉

平衡觉(静觉):

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

平衡觉的感受器:

内耳的前庭器官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

(三)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

①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②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③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六、痛觉

痛觉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储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并且不同器官部位痛的性质和定位存在差异。

功能:

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

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原因在于:

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后果的评价;3)文化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注意: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

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书p17)

联系:

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二者联系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开。

区别:

1.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2.借助的器官不同:

单一分析器;多种分析器3.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知觉依赖知识、经验,受需要、动机、兴趣及情绪状态等个性心理制约。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书p33)

1.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影响知觉选择性因素:

客观因素

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

对象组合——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对象的运动——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

主观因素:

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明确目的任务有关。

2.知觉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

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对个别(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用一个词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1)形状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

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

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中午的煤炭与黄昏的粉笔

(4)颜色恒常性;一

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第六节知觉的种类(书p26)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类型: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四、错觉

一、空间知觉在空间中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判断。

包括

(1)大小

(2)形状(3)方位知觉(4)距离

(一)大小知觉。

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

动觉和触觉也起着作用。

(二)形状知觉。

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完成。

由于生活经验,一个信息都能引起物体形状的反映。

(三)方位知觉。

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

1、视觉定位。

人靠视觉从环境中捕捉各种参照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判断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等。

2、听觉定位。

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听觉定位能力源于两耳听觉的差别。

(四)距离知觉。

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

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

1.单眼视觉线索:

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1)物体掩蔽或重叠

(2)阴影(3)线条或空气透视(4)运动视差(5)眼睛的调节作用

2.双眼视觉线索:

(1)双眼视轴辐合。

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眼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以便物体视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的辐合角越大,双眼越吃力。

因此,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是深度知觉的信息。

(2)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眼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

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

因此,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

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活动内容的意义:

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

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本人的态度和情绪:

三、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

真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现象(书p29)

(一)动景运动

(二)游动效应

(三)诱导运动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动景运动是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制作原理。

游动效应

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浮云与月亮

四、错觉

(一)概念

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

错觉的特点:

1.是一种歪曲的知觉2.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3.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

第七节小学生感觉、知觉特点及培养

一、小学生感觉发展特点及培养

(一)视觉

1.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及视力

2.颜色视觉的发展

(二)视觉的发展

1.纯音听觉

2.语音听觉

二、小学生知觉发展特点及培养

(一)视知觉

(二)听知觉能力

(三)空间知觉

第一节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功能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功能

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凭借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概念,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A.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貌、仪表姿态。

2.情景记忆:

对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

3.语义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C.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

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

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过的“九九表”,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植树节的活动。

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

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的“记忆过程”观点

(二)保持

1、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2、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

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三)再现

1、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回忆: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的一般概念。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2)遗忘的过程

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德定量研究

②实验材料:

无意义音节,如IQ.ZEH.GUB

③实验方法——节省法(节省法:

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100%)

④结论: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图6—15:

遗忘的进程

遗忘的规律:

是先快后慢。

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⑤遗忘发生为什么如此快?

a.记忆材料无意义,使它们难以和已有的记忆产生联系而得到巩固;b.无意义音节词表之间相互干扰,是造成迅速遗忘的一个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4)遗忘的原因

①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②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③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④提取困难: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只是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第二节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书p45)

根据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

(一)瞬时记忆

1.定义:

各种感官通道都存在对相应刺激的感觉登记,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图象记忆:

图象记忆是最常见的一种感觉记忆。

当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图像刺激迅速移去后,图像随即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持一瞬间。

斯伯林研究:

整体报告法与局部报告法

斯伯林(Sperling)实验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字母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字母再现出来。

→当字母少于4是,全部正确;多于5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

正确率平均为4.5。

→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

部分报告法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

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时间: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图象在0.25-1秒,声象<4秒;

(3)容量:

记忆容量较大,9~20比特;

(4)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二)短时记忆的概念

1.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功能。

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未经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也称工作记忆。

3.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

(组块:

是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可以是一个成语、字母、数字等。

组块化:

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此外,还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容量、编码和意识程度容量是无限的编码形式:

①按语义类别编码。

②形象编码。

储存的信息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