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
一、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二、简答题: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解析】B下句,作者所写的不是客观实景。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解析】B.无奈、悲愤的情感。
二、简答题: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答: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3、赏析“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答: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
答:
这两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5、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主旨】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2、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颔联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B.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C.本诗表达了对贾谊的凭吊、悲慨、哀怜、惋惜之情,同时作者借怜贾谊以自怜,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D.一个“过”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恰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遭迁谪的悲苦命运。
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二、简答题: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感情?
4、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解析】D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是间接抒情,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
2、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颔联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B.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C.本诗表达了对贾谊的凭吊、悲慨、哀怜、惋惜之情,同时作者借怜贾谊以自怜,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D.一个“过”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恰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遭迁谪的悲苦命运。
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解析】D一个“悲”字,直贯篇末。
二、简答题: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试作简析。
答: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
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3、《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
秋天的傍晚,诗人在众人散去之后,独自追寻贾谊的遗迹;寒林日斜,故居仍在而先贤故去,思之令人哀叹。
颔联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在这种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足见其景仰倾慕,第四句,尤其是“空见”二字,进一步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
4、结合《长沙过贾谊宅》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原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
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替我收尸。
【主旨】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贬官赴任到蓝田,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诗人无辜远谪,此时胸中正充满郁愤,又值严冬时节,天雪冰寒,路途艰难,更增添了他内心的感伤和对前途的担忧,所以借韩湘送行,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习题】
一、选择题:
1、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3、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自已获罪被贬的原因。
“朝”与“夕”,
“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
“圣明”而有“弊事”
相对成趣。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情,情悲且壮。
“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很精当,且有气势。
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沉痛而从容。
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4、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
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领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
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
思想境界。
二、简答题: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3、颈联“云横”二句即景抒情,是干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4、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解析】D结语沉痛而稳重,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2、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解析】D颔联是说,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3、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理解不正确的是(D)
A.“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自已获罪被贬的原因。
“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
“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情,情悲且壮。
“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很精当,且有气势。
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沉痛而从容。
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解析】D进而叶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是错误的,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4、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
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领联表明诗人的心迹:
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
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
思想境界。
【解析】D.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并不是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二、简答题: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无奈怨愤之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答: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3、颈联“云横”二句即景抒情,是干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答:
“云横“借物寓情,语意双关,明写天气不好,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4、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
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诗】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主旨】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B.霜槲叶落凫雁
C.霜槲叶落枳花开D.晨起鸡鸣杜陵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下列对《商山早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商山早行》领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因患杜陵梦”实际是说作者的家在杜陵;“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简答题:
1、体会首联晨起情境,“悲”字的作用?
“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5、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7、诗人为什么要写热闹、生机而温馨的家乡图?
8、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9、分析诗歌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A )
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B.霜槲叶落凫雁
C.霜槲叶落枳花开D.晨起鸡鸣杜陵梦
【解析】A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解析】A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解析】C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
4、下列对《商山早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中不著“早”字,但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商山早行》领联两句诗由六个名词构成,写了六种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把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表现出行之早。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因患杜陵梦”实际是说作者的家在杜陵;“凫雁满回塘”想象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画面,通过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漂泊在外的作者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B季节错,应该是初春。
二、简答题:
1、体会首联晨起情境,“悲”字的作用?
“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因思故乡而悲,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2、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答:
①目前之景:
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②不尽之意:
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