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3951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docx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各章整理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案整理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劳动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2.掌握职业危害因素概念、分类及其致病条件;

3.掌握职业病概念及其发病特点;

4.了解常见的有关工作疾病及其特点,劳动卫生的工作内容,我国劳动卫生学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2h

[学习要点]

一、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概念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OccupationalHealthandOccupationalMedicine),也可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qualityofworkinglife)。

(二)研究对象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应包括个体、人群及其所处环境。

个体是群体的基础,对职业人群中个体健康状况和异常发病现象的观察,常能获得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人群潜在危害的证据。

同时,充分了解人群所处环境状况,才能判断疾病与环境间的联系。

所以,对个体、群体和环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三)任务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

首先,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其次,是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尽早康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步认识到,除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也可影响劳动者的健康及其职业生活质量。

因此,广义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还应考虑职业性因素与非职业性因素的联合作用,从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

不同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它们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可导致职业性病损。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对职业人群健康有损害的因素统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它们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统称为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饥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

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电离辐射:

如X射线、Y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在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二)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工伤(occupationalinjuries)和职业性疾患(occupationaldisorders)统称职业性病损,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两大类。

1.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凡属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在治疗和休息期间及在确定为伤残或治疗无效而死亡时,均应按劳动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劳保待遇。

我国卫生部于1957年首次公布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职工健康比较明显的14种职业病列为国家法定的职业病。

1987年卫生部颁布了修改后的职业病名单,共有9类99项,另制订了《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职业病报告办法》、《尘肺防治条例》等。

2.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diseases)与职业病有所区别。

广义上讲,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相比,具有三个特点:

(1)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因素;

(2)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3)通过控制和改善劳动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

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等。

三、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引发职业性病损的病原性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否一定使接触者(机体)产生职业性病损,还取决于若干作用条件。

只有当有害因素、作用条件和接触者个体特征三者联在一起,符合一般疾病的致病模式,才能造成职业性病损。

(一)致病条件

1.接触机会,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接触某些有毒有害因素。

2.接触方式,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途径可进人人体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3.接触时间,每天或一生中累计接触的总时间。

4.接触强度,指接触浓度或水平。

后两个条件是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常用接触水平(exposurelevel)表示,与实际接受量有所区别。

据此,改善作业条件,控制接触水平,降低进人机体的实际接受量,是预防职业性病损的根本措施。

5.个体危险因素。

在同一作业条件下,不同个体发生职业性病损的机会和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存在遗传缺陷(变异)的人,容易受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

年龄和性别差异包括妇女从事接触对胎儿、乳儿有影响的工作,以及末成年和老年工人对某些有害因素作用的易感性。

营养不良如不合理膳食结构,可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其它疾病如患有皮肤病,降低皮肤防护能力,肝病影响对毒物解毒功能等。

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如缺乏卫生及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过度精神紧张等,均能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机会和程度。

以上这些因素统称个体危险因素(hostriskfactors),存在这些因素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较易感,故称易感者(vulnerablegroup)或高危人群(highriskgroup)。

充分识别和评价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以及个体特征,并针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措施,阻断其因果链,才能预防职业性病损的发生。

(二)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从病因学上说,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着重抓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职业性疾病可累及各器官、系统,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分科,如内科、外科、神经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所以,需要牢固掌握和充分运用临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处理职业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就业禁忌证、劳动能力鉴定等问题。

第二章劳动过程的生理与心理

[基本要求]

1.掌握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2.掌握作业时氧消耗动态。

3.掌握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4.了解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5.了解作业类型与劳动负荷评价,作业时心理变化与作业能力。

[学时分配]2h

[学习要点]

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人类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活动过程,当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脑力与体力劳动可能达到理想的分配比例,但现阶段仍有所偏重。

由于骨酪肌约占体重的40%,故以其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较大。

在一般营养条件下,一个人每天摄人约20000KJ的能量,除基础代谢(约8000KJ)及业余活动等所需能量外,供劳动消耗的能量约为10000KJ。

(一)肌肉活动时的能量来源

1.ATP—CP系列(三磷酸腺甘—磷酸肌酸)

供给肌肉收缩与松弛活动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甘(ATP)迅速分解提供的(式2-1),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能量。

ATP+H2OADP+Pi+29.3KJ/mol

CP+ADPCr+ATP

注:

ADP为二磷酸腺甘,Pi为磷酸根,Cr为肌酸。

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其贮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分钟之用。

故需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提供再合成ATP的能量。

正常情况,一般不动用蛋白质。

2.需氧系列

中等强度肌肉活动,ATP以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量来合成ATP,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但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

该过程需要氧的参与才能进行,故称需氧系列。

此时,一摩尔葡萄糖或脂肪能相应地形成38或130分子ATP,能使活动经济持久地进行。

一升氧在呼吸链氧化葡萄糖可产生6.5毫摩尔ATP,而氧化脂肪则产生5.6毫摩尔ATP,故糖类作为肌肉活动的能源比脂肪更经济。

但人体内糖类的贮存远比脂肪少。

3.乳酸系列

大强度活动时,ATP分解非常迅速,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

此时,需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来提供能量,称乳酸系列。

1摩尔葡萄糖只能形成2分子ATP,但速度较需氧系列快32倍,故能迅速提供较多的ATP供肌肉活动之用。

其缺点是需动用大量的葡萄糖,产生的乳酸有致疲劳作用,故不经济,也不能持久。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及其特点见教材(表2.1)。

(二)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

氧需(oxygendemand):

劳动lmin所需要的氧量。

氧上限(maximumoxygenuptake):

血液在l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氧债(oxygendebt):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

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器官的功能。

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超过4L。

在作业开始2一3min内,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尚不能满足氧需;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在缺氧条件下产生的。

其后,当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逐渐加强,氧的供应得到满足,即进人稳定状态下工作,这样作业一般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若劳动强度较大,氧需超过氧上限,机体处于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工作,肌肉内的贮能物质(主要指糖原)迅速消耗,作业就不能持久。

作业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需要继续消耗较安静时为多的氧以偿清氧债:

非乳酸氧债即恢复ATP.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筹所需的氧可在2一3min内得到补偿;而乳酸氧债则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补偿。

有时部分氧债也可在作业的稳定状态期间得到补偿。

恢复期一般需数至十余分钟,也可长达lh以上,如教材图2—1所示。

(三)作业的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

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

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intensityofwork),它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中等强度作业、大强度作业、极大强度作业)。

我国已颁布“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

它是根据对262个工种工人的劳动工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按劳动强度指数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见教材(表2—3),其计算方法见实习部分第二章。

测定劳动时的能消耗量,一般用来划分和鉴定体力劳动的强度等级,以便制定合理的劳动制度和膳食供给。

二、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

劳动时机体的调节相适应性可产生如下变动。

(一)神经系统

劳动时的每一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大脑皮层内形成的意志活动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人的多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以调节各器官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来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dynamicstereotype),使从事该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更轻松。

建立动力定型应依照循序渐进、注意节律性和反复的生理规律。

动力定型虽是可变的,但要破坏已建立起来的定型,特别是要用新的操作活动来代替己建立的动力定型时,对皮层细胞是一种很大的负担,若转变过急,有可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作业开始前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动表现在心率、血压和血液再分配。

1.心率。

在作业开始前1min常稍增加,作业开始30~405内迅速增加,经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稳定水平。

作业时心输出量增加,缺乏体育锻炼的人主要靠心跳频率的增加;经常锻炼者则主要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

有的每搏输量可达150~200ml,每分输出量可达35L。

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15秒后迅速减少,然后再缓慢恢复至原水平。

2.血压。

作业时收缩压即上升,劳动强度大的作业能使血压上升8.00~10.67kPa(60~8OmmHg)。

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致使脉压变大。

当脉压逐渐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地进行;但若持续进行紧张劳动,脉压可因收缩压下降和(或)舒张压上升而下降;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时,则表示疲劳和糖原贮备接近耗竭。

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一般能在5min内恢复正常。

但大强度作业后,收缩压可降至低于作业前的水平,30~60min后才恢复正常,血压的恢复比心率快。

3.血液再分配。

体力劳动时,通过神经反射使内脏、皮肤等处的小动脉收缩,而代谢产物乳酸和C02却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扩张,便流人肌肉和心肌的血液量大增,脑则维持不变或稍增多,而肾、腹腔脏器、皮肤、骨等都有所减少。

4.血液成分。

劳动期间血糖浓度一般很少变动。

若劳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出现血糖降低,当降至正常含量一半时,即表示糖原贮备耗竭而不能继续劳动。

劳动期间血乳酸含量变动很大,它取决于无氧代谢乳酸的产量及其清除速率。

(三)呼吸系统

作业时,呼吸次数和肺通气量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

肺通气量的增加经常锻炼者主要靠增加肺活量来适应;缺乏锻炼者则靠增加呼吸次数来维持,停止劳动后,呼吸节奏的恢复较心率、血压快。

(四)排泄系统

l.肾脏。

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尿量可减少50%~90%。

尿液成分的变动较大,乳酸含量从每小时20mg增至100~1300mg,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汗腺。

体力劳动时,汗中乳酸含量多。

(五)体温

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体温有所上升,以利于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进行,但不应超过安静时的10C;否则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持久进行。

三、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脑力劳动是与以体力劳动(physicalwork)为主的作业相比较而言的,也称信息性劳动。

一般认为:

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为脑力劳动(mentalwork)。

1.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约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即使是最紧张的脑力劳动,全身能消耗量的增高也不致超过基础代谢的10%。

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最重要能源,平时90%的能量都靠糖分解来提供。

但脑细胞中贮存的糖原甚微,只够活动几分钟之用,主要靠血液送来的葡萄糖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来提供能量。

因此,脑组织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

但仅增高总摄氧量并不能使脑力劳动效率提高。

2.脑力劳动常使心率减慢,但特别紧张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稍加快、脑部充血而四肢和腹腔血液则减少;脑电图、心电图也有所变动,但并不能用来衡量劳动的性质及其强度。

3.脑力劳动时,血糖一般变化不大或稍增高;对尿量没有影响,对其成分也影响不大,仅在极度紧张的脑力劳动时,尿中磷酸盐的含量才有所增加;对汗液的量与质,以及体温均无明显的影响。

第三章人类工效学原理与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工效学的概念与任务。

2.掌握劳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疾病。

3.了解作业过程的生物力学,人体测量与应用,机器和作业环境等有关内容。

[学时分配]2h

[学习要点]

人类工效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需要劳动者长时间保持某种特定的姿势或处于一种强迫体位,或者由于劳动负荷过大或节奏过快等原因,可以引起机体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疾病。

此外,由于牵拉、压迫或磨擦等原因,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性疾患。

劳动过程中的有关疾病有:

一、强制体位所致疾患

(一)肌肉骨骼损伤

肌肉骨胳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影响范围很广,在各种行业都可以发生。

1.下背痛(lowbackpain,LBP)

是肌肉骨骼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半数以上的劳动者在工作年龄都曾患过下背痛。

站姿作业和坐姿作业均可发生下背痛,其中以站立负重作业发病率最高,如搬运工。

(1)引起职业性下背痛的常见原因

负重,负荷过大可使腰部肌肉、骨骼和椎间盘等支撑系统发生损伤。

姿势,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为了支撑人体上部的重量,使腰部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如果不能保持自然姿势,使姿势负荷加大,更增加了腰部负担。

用力不当,用力要自然、顺畅,避免突然用较大的力.。

在负重过程中突然转身也是造成损伤的常见原因。

(2)职业性下背痛主要有三种类型

腰功能不全,表现为下背部疲劳、强直或疼痛。

清早起床、向前弯腰、持久保持站或坐的姿势均可引起发作,发作时腰不能伸直。

腰痛,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多发生于突然用力或转身等动作。

坐骨神经痛,疼痛向腿的后、侧部放射,脚和趾可有麻木或刺痛。

上述几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一种以上同时发生。

下背痛一般呈间歇性,严重发作时可丧失劳动力,间歇期数月至数年不等,不发作时症状消失且能进行正常活动。

2.颈、肩、腕损伤

主要见于坐姿作业,常见的职业活动有:

键盘操作者,如秘书、打字员、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后,这类损伤的数量和程度明显增加;流水线生产工人,如电子元件生产、仪表组装、食品包装等;手工工人,如缝纫、制鞋、刺绣等;音乐工作者,如钢琴师、手风琴演奏者等。

(1)引起颈、肩、腕损伤的主要原因

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特别是不自然或不正确的姿势下工作更容易发生,如头部过分前倾增加了颈部负荷,工作台高度不合适使前臂和上臂抬高,肩部肌肉过度紧张。

频繁活动,工作中进行重复、快速的操作,如手部反复曲、伸。

用力,作业中反复用力。

(2)颈、肩、腕损伤主要表现

疼痛、肌张力减弱、感觉过敏或麻木、活动受限等,严重者只要处于工作姿势即产生剧烈的疼痛,以至于不能坚持工作。

腕部损伤严重者还可以引起手部肌肉的萎缩等。

(二)下肢静脉曲张

由于劳动引起的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作业,如警察、纺织工等,如果站立的同时还需要负重,则发生这种疾患的机会更多。

本病随工龄延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常见部位在小腿内上侧。

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后感到下肢及脚部疲劳、坠胀或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水肿、溃疡、化脓性血栓静脉炎等。

(三)扁平脚

1.引起扁平脚的主要原因

脚部长期承受较大负荷,如立姿作业、行走、搬运或需要用力踩脚控制器,可以使胫部肌肉过劳,韧带拉长、松弛,导致脚弓变平,成为扁平脚。

扁平脚形成比较缓慢,但青少年从事这类作业发生和发展均较快。

2.扁平脚主要表现

早期表现为脚跟及跖骨头疼痛,随着病情继续发展,可有步态改变、下肢肌肉疲劳、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严重时,站立及步行即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胫部水肿。

(四)腹疝

1.引起腹疝的主要原因

腹疝多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由于负重,使腹肌紧张,腹内压升高,久之可形成腹疝,青少年从事重体力劳动更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其中脐疝和腹股沟疝比较常见,其次是股疝。

2.腹疝的主要表现

一般无疼痛,对身体影响不大。

劳动中突然发生的称为创伤性疝,疼痛剧烈,但很快可缓解或转为钝痛。

二、个别器官紧张

(一)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

1.引起视觉器官紧张的主要原因

(1)有些作业需要视觉器官长时间处于紧张调节状态,如计算机录入、文字校对、钟表工、细小零件装配工等。

(2)电子元件生产以及有些科研和医务工作者需要一直在显微镜下工作,视觉紧张也很明显。

2.视觉器官紧张主要表现

长期限视觉紧张可以出现眼干、眼痛、视物模糊、复视等一系列症状,并可出现眼睛流泪、充血、眼睑浮肿、视力下降等临床改变,严重者可发生黄斑性脉络视网膜炎,甚至视网膜剥离。

(二)发音器官过度紧张所致疾患

有些职业,如歌唱家、教师、讲解员等,不仅发音器官使用多,而且紧张度高,可以引起发音器官的变化或疾病。

可分为两类:

1.功能性发音障碍。

开始发音后不久即出现声音嘶哑、失调、或失声。

2.器质性损害。

表现为发音器官炎症、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和“假性歌唱家小结节”,这是一种声带粘膜上的一时性小隆起,在较重的咽喉炎或气管炎之后过早地歌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三、压迫及摩擦所致疾患

(一)聠胝

身体与工具或其他物体接触的部位因摩擦和压迫,可使局部皮肤反复充血,表皮增生及角化,形成聠胝(callus)或聠胝化(callosity)。

聠胝范围小且厚,界限清楚,反之则为聠胝化。

聠胝和聠胝化最常见的部位是手部,其次是脚。

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作业,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数量多或面积大,也会使活动受限,感觉灵敏度降低,影响正常功能。

如果发生感染,出现炎症,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二)滑囊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