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851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docx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

GuidewordsofZhuDe'sformerresidence

编订:

JinTaiCollege

朱德故居导游词文档6篇

前言: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朱德故居导游词范文

2、篇章2:

朱德故居导游词范文

3、篇章3:

朱德故居导游词范文

4、篇章4: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范文

5、篇章5: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范文

6、篇章6: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范文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是朱德故里景区的组成部分,导游结合朱德同志故居的特色,介绍给游客了解。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朱德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

朱德故居导游词范文

神奇的朱德元帅故里,一处绚丽多姿的原生态风景区,一个神秘莫测的客家文化部落。

这里有神似五角星形状的琳琅山,有酷似关羽手中青龙偃月刀的关刀山,有形如古代官帽的轿顶山,有宛如中国地图的琳琅湖……。

这里的奇山异水,孕育了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人民解放军三军总司令朱德元帅。

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神话般的传奇轶闻,朱德元帅亲手栽植的黄桷树,就传说着无数意味深长的故事。

(一)伟岸之树

朱德幼年时,在自家后面的山坡上栽了一棵黄桷树。

这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确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这些故事并非虚构,朱德故乡人民都耳闻目睹了这一切。

一个多世纪以来,她历经风雨,历经磨难,几起几落,几死几生,她的生存与朱德元帅的命运休戚相关,相似惊人。

她扎根于峭壁石缝之中,与日月星辰为伴、同风雨雷电抗衡,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战严寒、斗酷暑,餐风饮露,历经沧桑,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生成了一腔浩然正气。

她伸出枝叶拥抱河山,敞开胸怀奉献人类,高风亮节,让人肃然起敬。

她耸立在险山恶口之上,与山川共命运,与小草共呼吸,心胸宽似海,意志坚如钢,只是奉献,毫不索取。

生命取之于自然,奉献于人类,与自然融洽和谐,同天地共生共荣。

她雄姿勃发,傲视苍穹。

儿子儿孙遍布在山之巅,谷之底,河之畔,路之旁,盘根错节,郁郁葱葱。

她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冠盖如云。

朱德故乡人民常常聚集在树下感受她,观赏她,置身其下,神清气爽;仰观其上,惊叹伟岸。

(二)灵性之树

站在粗壮挺拔的黄桷树下,手抚苍老的树干,感受其生命气息,体味其博大胸怀,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据乡亲传说,这棵树是有灵性的。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他对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恨之入骨。

曾多次派遣特务,潜伏到朱德总司令故里从事破坏活动。

同时,命令刘湘、田颂尧等四川大军阀,带领军队来到朱德故居,挖朱德家的祖坟,以破坏朱德家祖坟的“风水”。

在那恶魔横行的岁月,朱德故居遭受到史无前例的浩劫。

这些无恶不作的匪兵,烧房掠物,挖坟砍树,这棵黄桷树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

匪兵在她的根部堆了许多干柴,浇上汽油,点上熊熊烈火,妄图置她于死地而后快。

她气贯长虹,巍然挺立在冲天大火之中,没有求饶,没有呻吟,是那么大义凛然,是那么从容就义!

国民党匪兵走了,饱受凌辱的乡亲们哭了。

乡亲们避开特务的监视,在风高月黑的夜幕掩护下,为她伤痕累累的根部浇上水,培上土;给她体无完肤的躯干包上谷草,纷纷在心底里祈祷她能起死回生。

苍天不负民意,她好像不忍心丢下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撒手而去,在父老乡亲的精心呵护下,奇迹终于出现了,她竟然在第二年春天又生出了新枝,长出了嫩芽,日复一日,又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一九四九年,平地一声春雷响,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迎来了共和国的明媚春光。

从此,这棵大树被政府文物部门挂上了“重点文物保护”的吊牌。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上个世纪60年代,又一场厄运从天而降。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朱德元帅被扣上了“黑司令”帽子。

当年,从xxx大学里,来了几拨“红卫兵”,这些“红卫兵小将”在朱德故居贴了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污蔑三军总司令是“黑司令”。

他们得知这棵黄桷树是“黑司令”亲手栽植的,居然在树干上贴满了诬蔑朱德元帅的标语!

北京来的红卫兵走了,从此,这棵大树竟然“悲愤成疾”!

短短几天,就落光了叶子!

进入了“深度沉默”状态。

倍受惊骇的乡亲们哭了。

大家生怕朱德元帅手植的黄桷树再次死去,于是,避开“红卫兵造反派”的监督,利用风平浪静的夜晚,又给她培土上肥,施以甘泉,但她依然一芽不发。

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扣在朱德元帅头上的“黑司令”帽子揭掉了。

“无巧不成书”,已经“死亡”十多年的大树,居然发出了新枝,长出了嫩芽!

“十年枯树发芽了!

”乡亲们兴奋不已、奔走相告。

真是喜事连连,细心的乡亲们又发现,朱德故居从不开花的几百株铁树,竟然争先恐后吐出了朵朵鲜艳的花蕊。

“千年铁树开花了!

”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山山水水、四面八方。

如今,这棵大树正逢国强民富盛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她愈来愈挺拔,越长越茂盛,每个枝条都渗透着生命的灵气,又像当年那样,生机盎然,英姿勃发。

(三)神奇之树

朱德元帅手植的这棵黄桷树,还发生了许多神奇故事。

据说,在千里之外某地,有一位农妇长年卧病不起。

一天晚上,她刚合上双眼,便飘飘浮浮地到了一个仙境般的地方,这儿绿树成荫、曲径幽幽,生长着一棵硕大的黄桷树,在大树下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对她说:

这是朱德元帅栽植的黄桷树,你把树叶捡些回去,将其熬汤喝下,保管汤到病除。

醒后,深感奇异,于是,按照梦中的记忆,千里迢迢来到了朱德元帅故居,在一个刀切斧劈的悬崖峭壁上,果然见到了梦境中的黄桷树。

她在树下捡了一大包枝叶,就匆匆忙忙赶回家。

将这些枝叶熬汤吃后,果然治好了多年不治的顽症。

事后,她又专程来到这里,烧纸跪拜,千恩万谢救苦救难的“菩萨树”。

为示敬意,还给这棵树佩戴了几条长长的红绸带。

树叶能消灾治病的消息不径而走,顿时,四面八方的人们慕名而来。

络绎不绝的崇拜者捡走了枯萎的落叶,挖走了裸露的树根,折走了下垂的树枝,剥走了躯干的树皮……。

伤痕累累的她,根部堆满了纸灰,摆满了贡品,身上挂满了随风飘扬的红绸带。

当地村民每每见到那些挖根折枝者,心中万分痛惜。

但她昂首挺立,似乎没有痛苦,是那么从容,是那么温顺,毫不吝啬地奉献一切!

至今,这棵黄桷树还时常被周边的乡亲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披挂了无数的红绸带。

对此,政府部门想尽千方百计进行了多次制止和清除,但仍然屡禁不止。

因而,又形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观。

如今,朱德故居是闻名于世的“AAAA”级风景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

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旅游观光的客人络绎不绝,瞻仰朱德故居的游人如织。

凡是来过的客人都要专程到这棵黄桷树下瞻仰其雄姿,无不赞其神奇,无不叹其美丽!

篇章2:

朱德故居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朱德故居人人的知道朱德这个伟人!

可你们知道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知道,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朱德是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困家庭。

因为家境贫寒,无力全部养活,只留了6男2女。

他的家很小,只有一个小院那么大。

那时只要你有七八岁时就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他的屋里有一张破床,一把面目全灰的烂椅子。

他的妈妈为了把孩子养活不惜一切代价,他家里包了一些田,就用这些田来养家糊口。

来到了朱德纪念馆,介绍了朱德同志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的20xx年生活、学习、劳动的情况。

有他生前的照片、油画、图表等。

反映了朱德同志为了民族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鞠躬尽瘁、革命到底的战斗一生。

表达了朱德同志强烈的爱国情感!

朱德的祖坟葬在与冠子山相对应的地上。

祖坟上还刻这我曾今不认识的字,上面还改了一层红不,不知道代表着什么?

祖坟院子的四周有绿树环绕。

这次旅游让我大开眼界,我没有白来这一趟!

篇章3:

朱德故居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仪陇琳琅山的朱德故居,我们大家早早的起了床,一番简单的洗漱后,我们便去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吃了之后就准备开车上路了。

我们开车开了两个多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琳琅山”,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坐了那么久的车现在终于到了,我又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看到朱德他的故居了。

我们到了以后,就去买了门票,听说有四个景点呢!

我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呢!

我们是坐观光车上去的,因为是观光车,所以风很大,又很冷,可是让我看见朱德的故居的信心让我不再发冷。

待到了目的地后,我们先去了朱德住的地方,那里也住着朱德的亲戚。

我们看见了朱德那时的房子很简陋,四面通风,时不时从背后吹来一股冷风,让人感觉冷极了,当时我想:

“怪不得朱德能成为大元帅,原来他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艰苦磨练呀!

!

”我发现他的母亲很爱劳动,我不禁赞叹起来。

朱德是出生在一间仓屋里的,朱德出生的前一分钟,他的母亲还在做饭。

我还发现朱德的家人因为被地主的压迫而分散了,所以人手少了,干事就不那么顺利了,可是朱德的母亲还是坚持不懈,一人撑起了这个家,我真佩服她呀!

!

他们那时没有玩具,他们就捡树叶来吹口哨,真聪明!

朱德四岁的时候就会挑水了,五岁时就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了,真厉害!

!

朱德的母亲死前想见朱德一面,可是没有实现,朱德的母亲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看完了朱德的故居,我们又去看了朱德的博物馆,里面有他用过的东西,以及别人送他的东西,我看见了“重机枪、奔驰汽车,那辆汽车有些古怪,驾驶室在右边。

还有外国人送他的矿泉水、电视机及收音机”等等等等,那重机枪大的不得了,我还看见了他的种种教科书甚至还有飞机票的登记记录,他的所有东西都在博物馆里展出了。

朱德为新中国付出了太多了,我真想好好感谢他!

这次游朱德故居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为祖国效力!

!

篇章4: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山西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20xx年,完成于1937年,共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700余间),总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

纵观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其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而使中外游人留连忘返。

河边民俗博物馆是在阎锡山故居基础上,于1988年开始筹建,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展示晋北民俗文化的大型博物馆。

馆内拥有99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晋北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另外,这里还精心塑刻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妯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腊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活剧。

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孙中山手迹“博爱”等一系列文物占迹,也于1999年5月5日建馆十周年庆典之际与游人见面。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

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1988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余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另外,这里还特邀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刻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蜡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篇章5: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20世纪20xx年代初,历20xx年完工。

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800余间房屋。

旧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东花园的建筑以中国传统的晚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大门为古牌楼式,穿过假山就到了第一院,这里的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

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是三间大房,供阎氏家族议事及会议使用。

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大宏伟,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

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20世纪20xx年代初,历20xx年完工。

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800余间房屋。

旧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东花园的建筑以中国传统的晚清宫殿式建筑为主,大门为古牌楼式,穿过假山就到了第一院,这里的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

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是三间大房,供阎氏家族议事及会议使用。

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大宏伟,登楼可远眺全村景致。

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

阎锡山故居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

河边民俗博物馆利用阎锡山故居创立于80年代,馆内陈列品以民俗文物为主,按照农、食、住、行、娱、信为内容的六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间面塑、刺绣、雕刻、饮食、信仰、婚俗和元宵节民俗一条街等共58个陈列室,总面积1980平方米,这些展室的陈列,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阎锡山故居,是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的一座私宅,它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20xx年前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

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

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

60余年的风风雨雨,人世沧桑,这座故居既有过它的繁盛时代(1920xx年~1930年阎冯倒蒋前后,河边村曾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而被国内外所瞩目),也有过它的败落时期。

如今,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又使这座故居沐浴在一片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

1986年8月18日,阎锡山故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开辟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

篇章6: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31年前后,陆陆续续,时建时停,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抗战爆发,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

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名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七百余间),总占地面积33000多平方米。

这里最为恢弘的是东西花园。

从石沟街往南一拐弯儿,一条九米宽五十米长的大巷里,有一座颇为阔绰的东门厅,就是东花园。

这个门厅当年曾悬挂着一块巨大的门匾,上书“文沱草庐”四个遒劲的颜体大字。

所谓“文沱”,即文山沱水。

进了大门,是东花园的一院。

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假山、喷水池已毁,与在原假山处建一影壁,正面镌刻有当年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在这个院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喷水池,直径丈余,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围栏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栏杆顶部蹲有姿态各异的小石狮。

自来水通过中间一根高达四米的盘龙石柱(整块巨石雕成),让顶部莲花座上一只维妙维肖的顽皮小石猴尿出来,与建在院子中心的喷水池、假山相映成趣。

可惜这些石雕在“文革”中亦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这个院子据说为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二院。

这个院子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建筑上豪华庄重得多。

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刻刻缕缕,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传,此院建好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即在此院正厅小住)。

阎锡山旧居的建筑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出其他方位的房屋。

这主要是因为有河边镇东那座不大不小的文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的倚靠与荣耀,所谓“背靠文山,而对沱河”或者叫“文山钟秀,沱水环流”,均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表达了他们的一种满足与自得。

了解了当地这种建筑上的习俗,就不难理解二院东大厅为何会建得那么巍峨壮观了,这座大厅分上下两层,正面大厅是当年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长鸣,十分排场。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祭尽哀。

我们从现在遗存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到阎府当年的赫赫威势。

通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三院了。

它比起前两个院要小得多。

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的考究。

不说其它,单说四面厅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可见其是多么地不惜钱财工本,经求至善至美。

在正厅门楣处,现在还依稀能辩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信办公的地方。

据说,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来,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

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

他父亲治丧期间,他就住在这个院子里。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冯玉祥在冯阎倒蒋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阎锡山软禁在五台建安村(阎锡山岳父村)期间,曾来这个小院住过,经初步考证,可能是传说。

在三吉院的偏东南方向,现在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通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

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

但从这座楼的用材、风格来看却有点不伦不类。

经考证,这座楼的楼顶过去跟周围的建筑物一样,也是插飞挑檐、通瓦板结构,人是上不到楼顶的。

当年阎锡山也曾在上面住过。

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沦陷,河边阎锡山旧居也驻扎了一批日本军队,使这座大楼遭到了严重破坏。

现存楼房的上两层,是解放后由设在这里的忻州地区疗养院重建的。

据当地老百姓讲,过去这楼叫“红楼”,又叫“七星楼”。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

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为严重。

据说,这里原本是阎锡山的二公子阎志宽(20岁夭亡,其妻赵绣锦、子树楹、又树榕现均侨居美国)结婚用的。

现存建筑除南窑和建在西侧的双层电影放映厅还算保存完整外,其余均已逐年毁了。

其中较为有价值的西花园门厅和东厅竟然毁于一九八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的前几个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惜。

游客来到东花园南窑外壁,三院大楼外壁,每每驻足忘返。

原来这些地方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

人们奇怪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

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

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

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1988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余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另外,这里还特邀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刻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蜡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