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701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docx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样本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综合规划

晋政办发〔2015〕16号附件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2014—2020年)

 

二〇一五年三月

前言

集中力量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举措。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

规划分配给山西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2020年建成1900万亩。

其中,2015年建成819万亩。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依据《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3〕111号),按照省政府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山西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及各有关部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已有成果,编制了《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论证,充分征求了各有关部门意见,经多次修改,形成了本《规划》。

《规划》在总结近年来我省农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梳理了现阶段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并以《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等国家法律法规与国家、行业标准为依据,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及“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建设标准,分五个类型区明确了具体建设内容和建成要求,测算了投资需求,明确了资金筹集的原则和渠道,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所述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atedfarmland),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规划》是我省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附图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图

附表

附表1山西省2011-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

附表2全省各区域农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表3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基本情况表

附表4分区区域特征及建设重点汇总表

附表5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分区域建设标准一览表

附表6-1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分县建设任务表

附表6-2重点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分市分县任务表

附表6-3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分市分县任务表

附表6-4高标准农田建设分部门任务表

附表6-5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年度任务表

附表7总投资测算表

附表8资金筹措汇总表

附表8-1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资金筹措表

附表8-2分部门建设资金筹措表

附表8-3国土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

附表8-4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

附表8-5农业等部门分年度资金筹措表

 

第一章农田建设成效及现状分析

一、耕地现状

(一)耕地数量与质量状况。

山西省是粮食自求平衡省,同时亦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

据国土部门统计,。

其中,水田、,%;%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旱耕地。

按照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标准划分,全省耕地分为三等:

一等地为高产田,,%;二等地为中产田,,%;三等地为低产田,,%。

(二)中低产田状况。

按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划分为六个类型:

,%,%;,%,%;,%,%;,%,%;,%,%;沙化型耕地320万亩,%,%。

这些中低产田基础设施薄弱,肥力水平低,抗灾能力差,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是制约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瓶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二、农田建设成效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农业农机装备配套等方式,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以工补农,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在农田建设方面的投资,先后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工程”、“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节水示范园区建设等工程。

从2010年开始,我省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

据统计,2011-2013年,,其中,,国土部门建成123万亩,农业、(详见附表1),为我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

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田、水、渠、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

2013年,,基本实现了总量的自求平衡。

(一)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省先后开展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小泉小水水源工程建设、灌溉水网工程建设,。

其中,(水利部门提供),,%。

其中,,%;,%;,%;(),%;。

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使我省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省农业科技应用步伐加快,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旱作节水、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实用技术,促进了粮食的连续稳产高产,粮食平均亩产水平达到250公斤以上。

截止到2013年底,全省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商品化供种水平达6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

(三)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十一五”以来,我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截止2013年底,;%,%,%;,。

三、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省农田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从整体上看,全省农田建设还处于低水平整治阶段,工程建设还没有形成大规模整体推进的格局,再加农田自然禀赋差,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目前农田质量及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我省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主要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梯田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农田节水灌溉设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示范推广。

自实行农村联产承包以来,农田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专人和专项经费维护,一些水利渠系、梯田、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期间虽然实施了农田建设工程,但由于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效益衰减等问题依然突出。

现有灌溉面积中多数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大多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

占全省耕地面积70%以上的旱地,立地条件差,大多田块支离破碎、小而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农田防护设施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关键农时遭遇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导致大面积受灾。

(二)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一是旱耕地面积大。

现有中低产田中,旱耕地中低产田3780万亩,%。

这些旱地防旱抗旱能力差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

二是坡耕地面积大。

我省6-25°。

其中,(6-15°、15-25°);(6-15°、15-25°)。

未建成梯田的坡耕地由于地形坡度大,田面不平整,大雨季节极易造成田毁苗亡和水土流失;已建成的梯田面积,由于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地埂塌毁,水土流失依然较严重。

三是盐碱地类型复杂,改造难度较大。

由于其具有地形相对平坦的地理优势,水肥资源、交通等条件也较优越,改造后增产潜力较大。

但由于我省盐碱地属内陆盆地的盐碱地类型,盐分种类多而复杂,改造难度相对较大。

四是管理粗放,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与污染趋势加剧。

东西两山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长期以来只用不养或粗放经营,导致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比例严重失衡、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等问题十分突出;中南部盆地部分保护地和菜地,由于过于追求高产出,盲目加大施肥量,致使土壤次生盐渍化趋势明显。

另外,长期以来受大气环境、工业“三废”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省的工业企业区、城市郊区及污水灌溉区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安全缺乏基础保障。

(三)工程建设管理现状欠佳,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

长期以来,我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缺少整体功能上的考虑,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发挥。

二是缺乏统一建设标准。

各部门在项目实施中,主要依据部门的要求和资金规模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且多数标准偏低,措施不配套,与实际需要差距大,致使农田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短、整体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工程措施与农艺农机结合不紧密。

多数农田建设重工程措施,轻土壤改良培肥等农艺措施和农机应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农业科技应用,致使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农田科技承载能力差,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是建后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田间工程设施产权归属不明确,管护机制不完善,加之管护经费缺乏,致使建设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省耕地质量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需加强。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灌溉保障、田间灌排、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农田道路等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和耕地土壤肥力水平,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对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和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日趋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保障供给的压力会日益加大,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切实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我省“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年均粮食总产比“十五”。

“十二五”前三年,,实现了“四连增”。

但从长远来看,巩固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保持稳定粮食总产和实现持续增长的压力仍然非常大。

一是水资源利用问题仍比较突出。

尽管我省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兴水战略、开展了应急水源、农田水利灌溉等六大工程建设,“十二五”又启动了山西大水网工程建设,全省供水能力提高到91亿立方米,实现了“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水资源不再是制约因素,但已有的灌溉农田中,农田节水设施尚不完善,灌溉保证率多数不及75%;旱地中抗旱水源工程覆盖面积不足旱地面积的2%,灌溉保证率不足50%,水资源调蓄能力很低,有些地方在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重发和异常发生面前仍然束手无策。

二是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

“十五”期间我省耕地数量明显减少;“十一五”以来,加快了土地开发力度,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但城市和工矿建设占用的多数是灌溉设施较为完备的高产稳产农田,补充的耕地多处偏僻丘陵山区,粮食生产能力低下,导致我省高产田比例下降,由“十五”期间的30%%。

虽然近年来实施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但涉及面积仅约占现有耕地的1/3。

因此,在水土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粮食安全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现代农业是先进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的有机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目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及粮食生产还是以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经营粗放,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单方水的粮食综合产出率平均不足1公斤,平均肥料利用率在30%左右。

农业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低,因各种旱涝灾害损失的粮食产量占所有灾害损失的50%以上,%,社会化技术服务难以大规模开展,促进单产提高的农业科技潜力受到抑制。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培育壮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使农田具有较高的技术承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必将为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创造条件。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尽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54元,%,但因我省农业大多局限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再加之近年来种粮成本偏高,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差距进一步加大。

从2005--2010年统计看,:

1。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十一五”期间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践看,改造后的农田平均每亩至少可增产粮食50公斤,按户均6亩耕地计算,每户可增产300公斤,增收约600元。

在晋南运城、临汾的部分地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灌溉有源,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开拓冬季农业发展空间,挖掘复种指数潜力;在微观层面可扩展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途径,实现多种一季作物,增加一季收入。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还可以有效克服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资料不合理投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此外,耕地质量和生产条件的改善,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投资的40%可转化为农民技工现金收入,并将有力促进运输、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2009-2014年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一系列有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2006年,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意见》(晋政发[2006]3号);2009-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每年争取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提高和改善山西农业生产条件,并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把中低产田改造列为我省农业重点工程项目;从2012年起省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我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二)农田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不断增强,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逐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十二五”期间的前三年,,,同比增长100%。

(三)各部门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各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农田建设。

围绕工程建设,国土资源部门以田块整理、土地开发、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为重点,保证我省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水、田、路、林、科综合治理,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水利部门以发展节水灌溉、扩大水浇地面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农业部门在调查摸清全省耕地类型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以土壤改良培肥为重点,大力加强土肥水相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全省不同区域组织实施了坡耕地综合治理、旱薄地培肥和盐碱地综合治理等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探索出了一批成功的技术模式,培养了一批组织与指导土壤改良和培肥的技术队伍。

扎实的实践,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农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3380家、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800多户。

随着国家土地确权、流转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调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建设、培肥地力、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科技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大量涌现,亦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一支新生力量。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生态安全,立足于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科学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实现田、土、水、路、林、电综合配套,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着力规范建设标准,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建管结合、用养并重的耕地质量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不懈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条件,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

选择重点建设区域,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

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县、粮食主产区,同时兼顾其他农产品优势区。

项目建设原则上应安排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

已规划的项目要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设一片、建成一片。

(二)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原则。

因地制宜、抓住关键,把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地力培肥摆在优先位置。

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现有农田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工程建设措施,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实行工程、农艺、农机综合配套,田间工程与农业科技应用并重,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宜,为推动我省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三)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原则。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建设相结合、相统一,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切实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耕地集约节约利用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四)坚持政府主导、多渠道融资的原则。

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以中央和省级投资为主、市县投资为辅、新型经营主体为重要补充的原则。

在稳定现有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资金渠道,为长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更新完善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

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

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筹资筹劳,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坚持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的原则。

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

建立以县级为基础的整合平台,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优势,统筹安排各种渠道资金,按照渠道不变、各司其职、统一标准、连片治理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六)坚持建管并重、良性运行的原则。

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要明确土地权属,及时确权登记,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管护合同。

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修,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全部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三、建设目标

2014-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530万亩。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

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

规划分配我省建设任务为:

到2020年建成1900万亩,其中,到2015年建成819万亩。

据省相关部门统计和认定,截止到2013年底,,其中,,国土资源部门建成123万亩,。

完成国家规划,还需我省在2014-2020年规划建设1492万亩。

考虑到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为保证各专项规划的圆满完成,本《规划》拟定规划目标为1530万亩,其中2014-2015年建设412万亩;2016年到2020年末,建设1118万亩。

通过规划实施,耕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旱作农田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灌溉农田粮食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盐碱地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农田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其提质增效、亩增粮食稳定在100公斤以上,力争“十三五”期末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9亿公斤以上。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工程建设标准。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及农电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田生态良好、抵御自然抗灾能力强、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实现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田、土、水、路、林、电、技、管要达到以下标准:

(1)农田连片规模:

山地丘陵区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田块面积45亩以上;平川区连片面积5000亩以上,田块面积150亩以上。

(2)田面平整及地埂修筑:

田面坡度旱作农田1/500-1/800、灌溉农田1/1000-1/2000;地面坡度6-25°的坡耕地,基本修筑成水平梯田,田面平整,并构成1°反坡梯田,梯田化率达到90%;修筑的田埂稳定牢固,石埂稳定可防御20年一遇暴雨,土埂稳定可防御5-10年一遇暴雨。

(1)通过客土改良,消除土壤过砂、过粘、过薄等不良因素,改善土壤质地,使耕层质地为壤土;通过加厚土层,沟坝地、河滩地等土层厚度不少于60cm、一般农田在100cm以上,具备优良品种覆盖度达到100%水平的土壤基础条件。

(2)通过土壤培肥和改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西北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g/kg以上,中南部农田达到15g/kg以上。

(3)通过合理耕作,耕作层厚度达25cm以上。

(4)通过修复治理,使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标准。

水资源利用标准:

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完好率大于95%,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