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445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docx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13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师对创设情境的作用以及一样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当而有效地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点思考。

1、情境应具有一贯性,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2、情境适度生活化,加强数学与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解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也应紧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各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情境创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能用好这个平台,将对创设情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把书本上的文字图片搬到大屏幕上,也不是把问题的所以细节都完整地演示给学生,给学生不留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案例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可设置如下教学情境:

师:

以下是马小虎的作业,请大家帮他批改—下。

师:

请同学帮他指出解题过程中的问题。

对易错的问题,可设置一些纠错情境,可以是老师举例,但最好是从学生板书的解题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注意点,这样做比空洞说教的效果要好。

七、开展活动,创设活动情境

【案例2】

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然后总结出来规律。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三步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如何设计、选择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笔者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多少时间?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到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解析过程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事先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题目条件改变出示给学生: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个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做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

  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随后,笔者要求学生将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是动态的,重新自编应用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到车尾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需多少时间?

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km”的条件,这是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笔者告诉学生,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

此时,学生情绪更高,笔者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要善于总结,延拓新的问题。

  因此,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解决这道习题时,笔者仍采用前述的“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可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愿意上,试更换命题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结果学生给出了:

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笔者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与学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努力的付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就一定有收获。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学生证明了“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的正确性,而前述几个命题都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其过程更简洁。

更为使笔者惊诧的是,学生又发现了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的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从这个命题他们又发现,将“派生线”换成“三角形的边”,命题也成立。

最后,这个命题成为:

若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有一条对应边(或派生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当然归功于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功能。

  学生在总结出前述几何命题的正确性之后,自信心倍增,笔者借助此时的气氛,激发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结论。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两人智慧胜一人”。

  前面两个教学实例充分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事实上,前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

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

活动、民主、自由

【背景:

】我在进行数学八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

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

船型每只船载人数租金大船53元小船32元请你帮助设计一下:

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

(严禁超载)……师:

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

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

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

(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

很好!

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

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

生(一下子来劲了):

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师:

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

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

则:

5X+3Y=48A=3X+2Y得到:

A=1/3X+32因为:

0<5X<48且X为正整数所以:

X=9时,A最小值=29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

此时有45人(5×9)坐大船,有3人坐小船。

……师:

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同学(示意刚才的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

……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游船题目恰好是我前几天才去坐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理念反思:

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

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

活动、民主、自由。

1、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

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

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

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2、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用,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

”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3、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

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结合案例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又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成功等途径来培养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1、在《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学中,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

大家一起拍手念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4声扑通跳下水;

开始两句学生念得挺整齐的,后面的就不是那么整齐了。

在学生参差不齐的儿歌声中老师开始提出问题。

师:

这首歌唱得完吗?

生:

唱不完。

师:

唱到后来比较累了,能否用一句歌词把它全部唱完?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生:

能。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

师: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字母能表示什么,好吗?

这样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科学家们认为:

"问题"是引起人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

而数学家则认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地设置疑问,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2.在《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

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

(边讲边慢慢演示);

②如果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长方体,你觉得应该怎样剪?

怎样折?

(与同伴进行交流);

③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④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

⑤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增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怎样变化?

通过这样层层设疑,学生的心理也随之紧张起来,求知欲也高涨起来。

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与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3.在《能追上小明吗》的教学中,学习了两道基本行程问题后,给出一道开放性问题:

初一(3)班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能看到如下字样:

"甲、乙两地距离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小时。

"(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题目刚一出来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的疑惑不解,有的则迫不及待地要展现自己。

学生甲:

"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

"若设x小时后相遇,可得方程

学生乙:

"两车同时同向而行,摩托车在后,经过几小时追上货车?

"若:

设经过x小时后摩托车追上货车,可得方程

学生丙:

"若货车先出发20分钟,摩托车在后面追多长时间能追上货车?

"若设摩托车x小时候追上货车,可得方程

甲乙的答案大家很快就认可了,但丙刚说完方程,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喊道:

"不对,不对。

没说清货车的方向,如果货车开始时就向摩托车开,这就成了相遇问题。

这个条件应该为'货车背对摩托车方向先开出20分钟',这样问题才严密。

"他的意见马上得到了一致赞同。

教师也立刻做出评价"他的意见非常好,我们学习数学就是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

"

紧接着学生丁提出"两车同时开出,经过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10千米?

"

学生戊:

"这题没法做,条件不全,不知道这10千米是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还是相遇后又离开的距离。

"

学生己抢着说:

"这道题没说两车是同向行使还是相向行使,不能判断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

"

学生们纷纷点头称是。

教师:

"同学们说得太对了。

那么怎么改进条件,让它更完善呢?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加工",有的添加了方向,有的说明了两车是否相遇过……

时间在学生们激烈的辨论中过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角度去挖掘,明确行使方向及是否同时出发的关键要素,分析快慢两者的行程及距离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四、尝试成功,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实践表明: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尝试成功,让学生知道数学就象一个大花园,里面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下去。

从而获得成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