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444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9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docx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

公共财政学基本知识

.

第一章公平与效率

1、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现代政府着手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矛盾的两大准则。

Ø资源的最适度配置问题,即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准则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m)或称“帕累托有效”(Paretoefficient)。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一状态,即经济运行达到的效率,已使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

Ø从帕累托最优还可引伸出“帕累托更优”(Paretosuperior)和“帕累托改善”(Paretoimprovement)的概念。

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较,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

(2)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那么,我们改变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更优”,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帕累托改善”。

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态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更优或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善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

2、经济学的效率准则,即满足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无论从一般均衡分析,还是从局部均衡分析,我们都将得出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法则,即社会从某种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与产出这种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成本相等

,也即一般均衡分析中效率配置(必要)条件3(

)的简单推论。

3、机会公平包含在效率准则的“规则公平”的逻辑之中,但社会成员所关心的乃是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于是,经济学家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吉尼系数等分析工具,描述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状态,并进而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

第二章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4、现代公共财政学(modernpublicfinance),又称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是从与政府预算有关的组织政府收入、安排政府支出、提供公共品(publicgoods)、矫正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调节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概括、分析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5、20世纪30年代以后,公共财政学实现了从古典财政向现代公共财政的转型。

现代公共财政形成了三大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调节与收入分配职能以及稳定经济的职能。

现代公共财政学对政府存在理由的界定,是从政府应承担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为前提的。

它包涵着一个现代政府必须处理的四大分配关系,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以及多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

6、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简单地说,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靠两种社会选择的方法来贯彻:

政治决策上的投票机制和经济决策上的市场机制。

此外,其他社会形态中,社会决策也有两种社会选择的方法,即独裁和传统。

前者由一个人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作出社会决策,后者的社会决策依据某种信仰或假定由全体社会成员的习俗所决定。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及时而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与消费者的偏好。

然而,政府配置资源的机制却难以市场化,只能通过间接的民主政治制度来实现,即公民投票选举代表,代表再就公共预算进行投票表决。

7、西方经济学家用政治均衡(politicalequilibrium)来说明公共选择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如多数票决策制度—majorityvoting),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或劳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政治均衡。

8、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我们称之为中间投票者。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品或劳务的产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故西方经济学家将此称作“中间投票者定理”(medianvoterrule)。

9、政府失效表现为政府的计划或纲领有时难以很好执行,这种失效有时是偶然出现的,是不难纠正的;有时却是天然的,是难以根本改进的。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失效是由下列一些原因造成的:

(1)有限的信息,使政府许多计划或行动的结果难以预测。

(2)政府对其活动作用于私人经济可能产生的反应难以完全控制。

(3)政治决策程序的有限性,使政府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有限,政府计划纲领难以得到完全执行,国会与行政机构的不协调也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后果。

(4)政府官僚主义产生的时滞(timelag),如认识时滞(recognitionlag)、决策时滞(decisionlag)、执行与生效时滞(execution&effectinglag)等等,使政府政策难以快速跟踪不断变化的情况,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5)政府及公共企业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的并不是利润,如对某些价格的限制,就会直接影响以利润计算的效率,因而产生效率不高的问题。

有时政府活动过多干预私人经济,也会影响私人经济的效率和活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的存在,使市场经济稳健运行与有效增长面临着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政府职能的反思再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课题。

第四章公共品理论

10、纯粹公共品或劳务的特性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

即公共品或劳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即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品或劳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品或劳务的数量或质量。

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品或劳务的消费量;或者,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同时,由于不存在消费的拥挤现象,其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品或劳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同时,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品或劳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11、混合性公共品可以有几种情况,例如:

某种物品或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如教育、医疗、森林公园等利益外溢性准公共品;

某种物品或劳务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具有竞争性,而受益排他成本较低,如电影院、足球赛、公路、桥梁等“拥挤性公共品或劳务”;

某种物品或劳务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公共草原、公共湖泊等公共资源。

总之,对于纯粹公共品或劳务,应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否则,依靠市场机制会产生市场失灵;对于混合性公共品或劳务,由于此类物品或劳务同时兼有公共品与私人品的特性,因此,在通过市场提供的同时,配合政府财政的适当补贴。

第五章外部性理论

12、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环境污染的治理的五种办法:

税收、补贴、拍卖污染许可证、确定财产所有权、管制。

五种办法的优劣比较:

第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对制造污染者征税,使负的外部边际成本内部化。

税收迫使厂商考虑污染的代价,从而进行效率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这一办法的缺点是课税以知道谁在制造污染和污染程度为假定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问题很难回答。

同时,估计边际损害函数困难,找出一个“正确”的税率也是困难的。

第二,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又提出假定污染企业数目是一定的,以支付补贴的方式换取这些企业不污染,也可以达到效率生产。

这一办法的缺点是从长期看,补贴带来的利润,会诱惑更多的企业来设厂,反而使污染物总量增加,污染实际加重。

同时,补贴款需要向其他经济部门征税来筹资,这种代价是否小于外部效应还不清楚。

第三,政府通过向生产者出售污染许可证而达到降低污染的生产目标。

这里,污染许可证和污染税具有同样的功能,两者都能将污染控制在效率水平上。

实施这两种办法都要求了解谁在污染,污染程度如何。

经济学家认为,从实施的角度看,污染许可证比征税办法更优越一些。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可证办法更能降低最终污染量的不确定程度。

当然,政府的污染许可证拍卖需要考虑行业市场结构,不能造成大厂商垄断某一行业市场的状况。

第四,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外部效应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立财产所有权,那么,治理污染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将有争议的资源变为私有财产,双方就会自动达成有效率的生产协议,减少污染。

然而,科斯定理最适用于当事人很少,而且造成外部效应的原因很清楚的情况。

如果像空气污染一类的外部效应问题涉及成百万人,谈判成本太高,就不适用了。

第五,在管制条件下,每个污染者被告知应把污染降低一定数量,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管制的办法效果最直接,但容易“一刀切”,造成苦乐不均。

大多数经济学家更愿意采用庇古税或出售污染许可证的办法。

他们认为实施这两种办法,比补贴或直接管制更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率。

第六章公共支出理论

13、公共支出(publicexpenditures),亦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系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公共支出从理论上分类,可依据公共支出的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exhaustiveexpenditures)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或劳务的支出。

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公共支出(transferexpenditures)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第七章购买性支出

公共部门提供教育的原因

第一,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它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

在由个人或私人部门提供教育的情况下,这种外部效应就已经存在,但私人办教育同时也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由公共部门开办教育事业,更有助于解决这种问题,使教育产生出更多、更有益的外部效应,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府从再分配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参与教育事业。

由于收入和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市场作用下容易产生学费昂贵现象,往往会把穷人子弟拒之学校大门之外。

政府从再分配方面考虑,通过参与教育事业,采取社会福利政策,用提供各种补贴和救济的方式加以缓解,使社会成员均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资本市场不尽完善,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政府对大学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免费教育、补贴和贷款的方式。

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来说,其学成后的收益能够超过耗费,所以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通过获取贷款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私人信贷机构一般都不愿意向大学生发放贷款,其顾虑主要是回收贷款相当困难。

此时,由政府出面向学生提供贷款,就有助于学生们完成自己的学业

附加问题:

比较三种教育支出的优劣:

三种教育支出方式的选择

为了提高居民对教育这一公共品的消费并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益,政府在安排教育支出时,可在三种不同的方式之间进行选择。

这三种方式包括学费补助、收入补助以及定额补助。

(1)学费补助

学费补助不是直接补助学生本人,而是补助给学校当局。

在美国,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支持。

通过补助,其目的在于降低私立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定额,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

下面分析学费补助的支出方式,见图7-6。

图中

为个人对高等教育和其他产品消费的预算约束线,

为无差异曲线

的最高点。

此时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消费为

当政府给予高等学校以学费补助之后,学费价格降低,居民的教育支出增加(但基本上不增加其他产品消费),从而使个人的预算约束线由

移至

,无差异曲线变为

,曲线

的最高点与新的预算约束曲线

相切于

点。

这样,个人的教育消费就由

增加为

,增加了

个单位。

(2)收入补助

收入补助方式实际上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部分。

它是通过福利性开支增加某些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以相应提高其教育方面的消费。

在图7-7中,由于政府的收入补助,使个人总消费支出增加,其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也相应增加。

此时,个人预算约束曲线

移至

,无差异曲线由

变为

,曲线

的最高点与新的预算约束线相切于

点。

这样,个人用于教育和其他产品的消费就同时增加,其中教育消费由

增加为

,增加了

个单位。

图7-8定额补助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3)定额补助

定额补助的目的,是让居民享受到一定数额的免费教育。

在美国,它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得比较广泛。

在图7-8中,定额补助的实行使个人的预算约束线由

移至

这里的AC表示免费教育,相当于定额补助部分。

在接受免费教育的情况下,居民不必放弃对其他产品的消费。

实际上是曲线

向右平移

距离,这种方式只增加居民的教育消费,但不增加其他产品的消费,从而使个人的教育消费由

增至

上述三种支出方式之间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哪种方式更加有效。

一般来说,如果政府某种教育支出的意图在于普及义务教育的话,那么选择第三种方式——定额补助就最为合适。

学费补助的方式之所以不适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是由于学费补助通常只限于使那些有机会和有能力进入高等学府的人和家庭受益,而其他的人却不能因此受益;收入补助方式对于受补者来说具有明显的收入效应,受补者可任意将这种补助用于购买食品和服装。

因此收入补助方式亦不能够保证居民将专门补助普及义务教育的费用用于此目的。

第八章转移性支出

14、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应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或者国家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等几方面的内容。

其中,社会保险最为重要,它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所谓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是一种将风险集中而转移给政府服务机构的制度措施。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强制性。

(2)互济性。

(3)社会性。

(4)福利性。

根据国际劳工局的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险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老年、残废及遗属保险。

(2)疾病与生育保险。

(3)工伤保险。

(4)失业保险。

 

第九章公共收入概论

15、公共收入(publicrevenue),即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措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税收,公债,其他形式(规费、使用费、捐赠、罚没,通胀税))

税收是政府为履行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标准固定、强制、无偿(统称税收“三性”)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规费是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通常包括两类:

行政规费和司法规费(又可分为诉讼规费和非诉讼规费等)。

注:

行政规费,例如外事规费(如护照费),内务规费(如户籍规费),经济规费(如商标登记费、商品检验费、度量衡鉴定费)、教育规费(如毕业证书费)以及其他(如会计师,律师,医师执照费);司法规费可分为诉讼规费和非诉讼规费等。

诉讼规费(民事诉讼费、刑事诉讼费)、非诉讼规费(如出生登记费、财产转让登记费、遗产管理登记费、继承登记费、结婚登记费)

使用费是按受益原则对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品或劳务相应地支付的一部分费用。

注:

政府对诸如公共住宅,公共交通、教育设施、公共娱乐设施、下水道、供水、公共保健等收取的使用费,一,提高使用效率,二避免拥挤问题。

16、税收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效率原则,从经济效率看,包括1、充分且有弹性2、节约与便利3、中性与校正性。

即税收应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即税收应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并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三是经济稳定和增长原则,即税收应能促进生产水平、价格水平的稳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图11.1,I是社会的无差异曲线,其中i1是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切点为E,它表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高社会效用,在无税收的条件下,由于市场不能或只能少量地生产并提供公共品,两种产品的组合可能在点B附近,所能实现的社会效用远低于E点所示的水平。

如果通过税收,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品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公共品的生产和消费上,两种产品的组合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取决于税收量的大小。

如果征收CB数量的税收,两种产品的组合将达到0点,它优于B点,但仍低于E点所示的效用水平,也就是说,数量为CB的税收不足以实现两种产品的最优组合。

从这一意义上讲,税收是不充分的。

再如征收数量为HB的税收,两种产品的组合位于G点,这一组合所能实现的社会效用仍低于E点所示的水平。

惟有课征数量为FB的税收时,才满足了充分原则。

图11.2中t1为第一时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t2,t3分别为第二,第三时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由于生产的发展,各时期可使用的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都较前一时期有所提高,因此下一时期生产可能性曲线总处于前一时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右上方。

如果以上三条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分别为E1,E2,E3,将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逐步向上的曲线OM,这一曲线表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公共晶将逐步增加,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税收是有弹性的税收。

与此相对的是无弹性的或弹性不足的税收,在图11.2中表示为曲线ON,这种税收不能随生产的发展而满足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配置效率的要求。

图11.3中,AB为公共品与私人品的税前生产可能性边界。

由于征税要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而且征税量越大,耗费的资源也就越大,因而税后实际可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CA。

如果少征税,使税后的产品组合为D,那么从节约与便利的原则来看,它较E点能减少征管与缴纳的成本,但从社会的满意程度来看,它低于E点。

类似地,节约与便利原则也会与下面所说的中性与校正性原则相矛盾,在实践中需要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作出选择。

税收的中性是指对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不同的生产要素收入,不同性质的生产者课征应采取不偏不倚、不抑不扬的税收政策,使不同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反映其相对成本,保持市场自发调节所能达到的资源配置效率状态。

税收若改变相对价格,就会在取得财政收入的同时改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使已经处公共产品在效率状态的资源配置变得无效率。

若税收能保持中性,不改变各种产品或要素的相对价格,那么税收仅仅为政府筹集收入,不会使产品与要素因税收而处在相对有利或不利的境况,使产品或要素的均衡组合因税收而发生变化。

私人品在市场上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先决条件是这些产品不具有外部效应,消费者的偏好是正确的,生产者之间能相互竞争。

倘若有些产品不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市场的自发调节结果就会不符合效率原则,这就需要通过税收对这些产品的资源配置进行校正。

税收对某些私人品进行特别的课征,以校正市场缺陷即为税收的校正性。

与中性税收一视同仁的要求相反,税收的校正性要求区别对待,例如对有外部成本的产品课征额外的税收,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或对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总之,要使税收有助于实现效率目标,关键在于合理地划定中性原则与校正性原则的适当范围,保证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课税权主体(subjectoftaxingpower)是指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收入的各级政府及其征税机构,它说明谁征税。

注:

在研究国际经济交往中的税收问题时,人们必须将税收划分为本国税和外国税。

本国税是本国政府开征的各种税收,外国税是外国政府开征的各种税收;在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中,存在着中央税与地方税之别。

中央税是以中央政府为课税权主体的税收,一般是由国家立法机关立法,中央税务机关进行管理,为中央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来源的税收。

地方税是以地方各级政府为课税权主体的税收,由地方立法机关立法,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为地方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来源。

课税主体(subjectoftaxation)有法律上的主体与经济上的主体之分。

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也称纳税人(taxpayer)。

经济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收的实际负担者,也称负税人(taxbearer)。

各国的税法都只规定纳税人而不规定负税人。

(1)个人税与法人税

个人税课征于个人或家庭,例如向个人或家庭课征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等。

法人税的纳税人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能独立承担责任、行使权力的经济实体。

法人税包括公司所得税、销售税、增值税等。

(2)买方税与卖方税

在商品和要素市场上,纳税人不是处于交易的卖方就是处于交易的买方。

根据纳税人在交易中所处的位置,税收可分为课征于卖方的税收(即卖方税)和课征于买方的税收(即买方税)。

卖方税是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出售方地位的税收,例如在商品市场上,向销售方的课征属于卖方税;在要素市场上,向资本所有者,劳动力所有者及土地所有者的利润、工资和地租的课征也属于卖方税。

买方税是指向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购买者地位的纳税人课征的税收,例如对商品消费者的支出课征的税收即为买方税。

对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课税可以向其销售者征收,也可以向其购买者课征,但从征收管理的难度上看,课征于买方还是课征于卖方会有显著不同。

课税对象(objectoftaxation)是指课税的标的物。

税收的课税对象可分为三类:

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

税率(taxrate)是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

在课税对象确定之后,税率的高低决定了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

平均税率(averagetaxrate)是纳税人缴纳的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

边际税率(marginaltaxrate)是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纳税人所纳税额的变动额与课税对象变动额之间的比率,即最后一单位课税对象所适用的税率。

按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比例税率(proportionaltaxrate)就是对所有课税对象都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边际税率都等于平均税率。

累进税率(progressivetaxrate)是把课税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

按照累进税率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累退税率(regressivetaxrate)是指边际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税率。

对课税对象规定逐级递减的税率并不多见。

人头税的税率可以认为是累退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加而下降,从税负占收人的比例看,这种税率就具有累退性,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累退税。

再以美国联邦保险捐助税为例,这一税种便设计为累退税率,它以雇员全年领取的工资、薪金总额计征(雇员、雇主各负担一半),并规定最高限额。

计税单位(taxunit)是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

按照课税对象的计税单位,税收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无非有两种:

一是以货币单位为标淮,二是以实物单位为标准。

不论课税对象是所得、商品还是财产,都可以用货币单位和实物单位来作为衡量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

课税环节(impactpointsoftaxation)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环节,它规定了征纳行为在什么阶段(时候)发生。

确定在哪个环节或哪几个环节课税是税收制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税款的及时入库和税收杠杆作用的正确发挥。

课税环节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所得税的课征可以是在所得形成之时,也可以在所得分配之时;流转税的课征可以在产制环节、批发环节以及零售环节。

根据课税环节的分布.税收又可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