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3391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 精品.docx

最新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二中国古代经济精品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训练

(二):

中国古代经济

一、单项选择

1.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发展水平高于以前的氏族公社,主要表现是

A.原始文字起源     B.原始农业发达

C.原始手工业兴起   D.贫富分化出现

导折: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ADC三项都是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故应排除。

答案:

D

2.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主要是为了

A.奴隶主贵族生活的需要

B.奴隶劳动的需要

C.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D.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

A

3.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氏族公社以“禅让”形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

B.人们按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C.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 

D.生产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答案:

D

4.春秋后期出现公田日益荒芜,私田日益茂盛的农业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连年战乱导致生产凋敝

B.国君势力渐趋衰微,奴隶主贵族势力较为强大

C.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日益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D.铁器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导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去分析。

答案:

C

5.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D

6.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A.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B.农民广泛使用铁制工具

C.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 

D.出现了郡县

导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健是正确理解封建生产关系的含义,再对照备选填以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

A

7.“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吃饭是首要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A

8.中国古谚“千年田,八百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合法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土地买卖频繁      D.封建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9.下列对我国古代货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

B.秦统一全国后,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D.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不正确字样。

B项有误,因为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不是秦统一全国后,而是统一前的秦国。

答案:

B

10.两汉初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没有采取的措施是

A.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 

B.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保护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导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D项不符合两汉初期的史实,两汉初期并没有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特别是东汉初期还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封建统治的。

答案:

D

11.“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这些措施和下列哪一局面有关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

A

12.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经济政策中的相似之处是①都鼓励少数民族发展 ②注意修建和维护水利 ③都重视农业生产 ④积极发展养蚕织锦,以增加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⑦④ D.②③④

答案:

B

13.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答案:

A

14.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B.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 

D.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答案:

A

15.下面关于我国古代纺织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使用提花机 

B.三国时吴国征收纺织晶为赋税

C.南宋时已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

D.明朝时松江地区是棉纺织业中心

导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ACD三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有误,应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征收丝织品为赋税。

答案:

B

16.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C.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D.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唐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及赋税制度的变化的社会背景,可知这是土地和人口矛盾不断加剧的反映。

答案:

C

17.北宋以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技术有①火药制作技术 ②战舰制造技术 ③制瓷技术④碾磨制造技术 ⑤焦炭冶铁技术 ⑥指南针航海技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④⑥

导折: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时间限制:

北宋以前,掌握焦炭冶铁技术是明朝,掌握指南针航海技术是北宋,故⑤⑥两项不符合题意,把带标号⑤或⑥的选择项排除,即得正确答案。

答案:

A

18.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

A.完成国家统一   B.吸引北方人口

C.促进商业繁荣   D.保存和增强实力

答案:

D

19.“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这段材料所记之事最早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答案:

B

20.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大抵杭州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外至观桥下,无有一家不买卖者。

”这说明

A.北宋东京商业呈现繁华景象      

B.南宋临安商业繁荣

C.元朝时南方商品经济活跃        

D.明朝中后期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导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杭州是行都”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21.宋都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景大的区别在于

A.建有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B.设置了“市”、“坊”

C.打破了“市”、“坊”界限    D.设有皇帝住处和中央政府衙署

答案:

C

22.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关系的是

A.传奇小说       B.明朝君主专制加强

C.一条鞭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答案:

B

23.“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

①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范畴 ②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③松江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城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导析:

本题为材料式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直接出自教材,反映了明朝手工业兴旺的景象,但不能说明松江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把带标号③的选项ABD三项排除。

答案:

C

34.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导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联系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因素,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25.下列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不符合史实的有

A.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

B.从农业税为主向商业税为主演变

C.逐渐由征收实物向征收银两变化

D.人头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最后被取消

答案:

B

26.一位意大利商人在书中写道:

“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房舍”,“城内外人户繁多……有各地往来之外国人,或来人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些记载反映的是

A.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B.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

C.元朝大都是世界著名的大商业都市    D.明朝泉州仍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答案:

C

27.明朝时,掌管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机构分别是

A.户部、转运使   B.户部、布政司

C.工部、布政司   D.吏部、按察司

答案:

B

28.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

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

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

C.商人打人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D.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导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结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两种途径,可得正确答案。

答案:

C

29.下列哪项推理不符合历史史实

A.汉初林养生息→社会经济发展→汉武帝时国力最强盛

B.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豪强地主建立田庄

C.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生产→“开元盛世”出现

D.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导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东汉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一史实可知B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答案:

B

30.据史书记载,我国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C.地丁银制的实行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导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

清朝时我国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地丁银制的实行,因为地丁银制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答案:

C

31.史载,古代时楚国“于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这说明

A.楚国商人很活跃   

B.中原地区盛产茶叶

C.楚国的茶叶只能向中原销售   

D.楚国以商贸收入作为财政来源之一

答案:

D

32.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导析:

本题为比较式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A、B、C三项是王安石募役法和唐朝纳绢代役的共同点,而D项才是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

答案:

D

33.下列叙述,不符合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A.各地驻军屯田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为发达

C.大量战争期间抛荒的土地被重新开垦

D.许多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

答案:

A

34.下列经济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用煤作冶铁燃料②益州的麻纸和绞锦闻名全国③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④苏州出现手工工场⑤占城稻推行到江淮流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⑤③④   

D.④①③②⑤      

答案:

C

35.中国古代吸取外来经济、文化的诸项史实中,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学习天竺熬糖法②佛教传入中国③从越南传入占城稻④从吕宋传入甘薯、烟草

A.③①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导析:

本题为排序式组合选择题,关键是准确回忆所列史实出现的时间:

①为唐朝,②为西汉,③是北宋,④为明朝。

由此可得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36.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②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39.根据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判断,大运河开凿中不可能的是

A.凿江南河是为了运送南方粮食到洛阳

B.挖永济渠是为了运送军粮到高丽作战前线

C.疏通古邗沟是为了能到江都巡游

D.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河水入黄河

导析:

本题为综合分析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注意“不可能”三字。

D项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水人黄河是不可能的,因为古运河的流向基本是由此向南的。

答案:

D

二、材料解析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

材料2 “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

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

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

”   ——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

(1)材料1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

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2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

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

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如材料1中最能说明雍正帝主张的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材料2中最能说明薛福成主张的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第三问评述时要用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原则,同时也要看到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1)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的发展。

认为农业是根本,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

(2)主张以商务为本,以商立国。

、这里的“商”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

认为商务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富强的国家,全籍于商。

这是前所未知的道理。

(3)上述两种主张是在维护清朝统治前提下提出的。

雍正帝的重农抑商主张,是基于战乱后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巩固统治而提出的。

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但因此而限制工商业发展是错误的。

由于统治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闭关自守、茫然不知世界变化的结果。

薛福成的以商富国主张,是在放眼看世界的基础上提出的。

有利于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而开拓道路。

这一主张符合当时历史潮流,是进步的。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牟湿,无夫旱天。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多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城山区的开发。

                                            

            __亭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2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术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转引《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材料3 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升统计

├───────┬───┬───────┬───────┬─┤

│   时期     │历时 │艇高洪水位上升│平均每年上升量│ │

├───────┼───┼───────┼───────┤ │

│新石器时代至汉│1300年│   0.2(m)  │ O.0187(cm)│ │

├───────┼───┼───────┼───────┤ │

│ 汉至宋元   │1400年│   2。

3(m)   │ 0.164(cm) │ │

├───────┼───┼───────┼───────┤ │

│ 宋元至今   │800年│   11.10(m)│   1.39(cm)│ │

├───────┴───┴───────┴───────┴─┤

│   材料4 唐初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

├─┬──┬────┬─────┬───────┬─────┤

│ │朝代│年数   │ 水灾次数│ 平均几年一次│         │

│ ├──┼────┼─────┼───────┤         │

│ │唐朝│289    │   16   │   18       │         │

│ ├──┼────┼─────┼───────┤         │

│ │宋朝│3t7    │   63   │   5        │         │

│ ├──┼────┼─────┼───────┤         │

│ │元朝│ 91   │   16   │   5.6     │         │

│ ├──┼────┼─────┼───────┤         │

│ │明朝│276    │   66   │   4。

1     │         │

│ ├──┼────┼─────┼───────┤         │

│ │清朝│268    │   62   │   4。

2      │         │

├─┴──┴────┴─────┴───────┴─────┤

│ 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长江流                 │

域开发的原因、过程及产生的问题。

你对此有什               │

么认识?

                                                  │

│  要求:

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进程及原因、存             │

│在的问题及原因。

                                         │

│  导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阅读理解材料               │

│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问               │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的进程在材料1中有                │

│明确信息,其原因应结合教材去分析。

存在的问               │

│题应综合材料2、3、4,从环境和水灾等方面去归              │

└─────────────────────────────┘

中,形成的豪块军事势力拥兵割据,军周的连年混战,使得北方的黄河、渭水、淮水流域的人民遭到 极其严重的祸害,人口的大量死亡和迁徙,使得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同时期的江南情景却大不一样,它没有受到像北方那样的战争破坏,数十万之众的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大批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垦荒地,改进工兵,兴修水利,加上孙吴政权也很注重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得到开发。

材料2 西晋统一后,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人民死亡数十万之多,之后在近一个半世纪里,由于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被破坏得荡然无存。

南方在东晋娩治的一个世纪中,由于北方90万之多的人口南迁,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

在南朝统治时期,虽然政权更替频繁,但政局相对稳定,一些统治者比较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3 五代十田时期各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北方经济再次受到破坏。

而这个时期,南方战祸较少,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除农业之外,手工业中的纺织业也比北方发达,同时由于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南方已出现了较多的繁华的商业城市。

及至北宋,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

回答:

(1)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2)综合上述,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导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中“特征”应从经济重心南移的环境、政治重心南移的影响,北方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南移以及南方优越地理环境等方面去归纳。

(2)问中的“认识”应结合第

(1)问中的特征去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

(1)北方战乱频繁,使北方的生产和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和割据状态下比封建国家统一时明显和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促进作用;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增强了南方开发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因素;南方开发较晚,社会生产原比北方落后,各个方面的可开发性较强。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外来的先进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到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重视。

三、问答题

41.分析在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导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①问中的“表现”按教材归纳即可,其中的“特征”应从商品繁多,商品流通范围广、商业中心同时又是政治中心等方面去分析归纳。

第②问中的“社会原因”是难点,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封建制度的确立、农业的发展、统治者需要等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

一、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都可以买到。

二、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各诸侯国都有金属货币在本国流通。

三、商人活跃,不少大商人获利丰厚,富比王侯。

特征:

一、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农具等)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二、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二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

三、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

四、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原因:

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

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