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951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docx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

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

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

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道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D.任重道远路、道路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四、作业1、诵读课文;2、记忆重要的词句。

《齐桓晋文之事》(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2、翻译重要的句子;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4、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

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

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1、重点词语;2、重点句子(倒装句);3、句子翻译;二、疏通1535节大意;1、学生自行翻译;2、学生质疑;三、问题讨论: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

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

提出中心论点:

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3、诗云: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

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

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近及远)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

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

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

(明知故问步步紧逼)(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

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四、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

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