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组:
王鸫
复习导航:
本章知识网络:
高考重点:
1.了解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材料,归纳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概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原则,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个应具备的态度和
责任。
要点梳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自然环境中心论:
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近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
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中心论: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造成了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人地伙伴论:
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
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
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
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
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
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
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1)从发生机制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下图所示:
总结:
环境问题:
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
其成因:
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加大,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造成资源的匮乏。
(2)具体来说,环境问题的成因、本质和对策如下图所示:
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
补充:
发展与增长的区别:
增长是物质增长的简称。
常用于生产、财富、人口和消费的增长。
人类活动正是陷入了一系列增长的旋涡而难以控制。
这些增长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但人类正是在追求这些增长时,忽略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其最终结果是生态破坏,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发展则与增长不同,它的含义更丰富,指标更综合。
发展观的含义包括产品的种类、生产技术和方法、就业状况、贫富差异等。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的发展观。
现代的发展观的含义有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讲就生态效益、注重社会平等、倡导精神和文化追求等。
发展不是不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社会进步的全面性、持续性。
所以发展需要人的观念更新、行为转变,也需要国际间相互援助和国际新秩序的确立。
3.详细掌握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
环
境
问
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知识)
环境问题
成因
主要分布
危害
对策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量少;人为原因:
滥伐、滥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
温带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保护好现有植被;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加强管理,退耕还林、还草
全球气候变暖
森林面积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全球
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酸雨危害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世界:
西欧、北美
我国:
主要在南方
使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对矿物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导致皮肤癌
禁止和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森林锐减
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
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全球气候
加强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国际基金,鼓励保护性开发
淡水资源危机
地球上淡水所占比重少,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严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非洲、西亚等地区比较奥突出,我国的华北最突出
妨碍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产
开源和节流,节约用水,修水库储水;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资源、能源数量有限;浪费现象严重
资源能源分布比较少或经济发达、资源能源需求大的地区突出
阻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加强综合利用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建筑垃圾等
城镇郊区,工矿区的附近
影响市容,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垃圾回收再利用;实行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知识)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治理的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②植树造林;
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A.黄土高原为例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②季风气候,降水集
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B.南方丘陵山区
产生原因:
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的破坏;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开发优势农业资源。
②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③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开发小水电;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
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控制载畜量;
③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④退耕还林、还牧;(典例:
宁夏沙坡头)
⑤建设人工草场;
⑥推广轮牧;
⑦禁止采伐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③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③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修建水库;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③治理水污染
④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
⑤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
⑦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提高利用率;海水淡化等。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②春季蒸发旺盛。
③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2)人为原因:
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污染严重;
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
②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③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④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
⑤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春季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
(渭河平原)
5、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产生的原因: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实行雨季回灌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
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6、臭氧层空洞
产生原理:
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
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
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措施:
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7、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
夏季。
5—10月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②静水;静风;③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地形)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
(天文)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
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防治措施:
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④节约用水
危害:
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
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
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9、酸雨
措施根本途径:
①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
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③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分布:
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害人体健康。
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
成因: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
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
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
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
对策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温室效应问题:
温室气体:
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原因:
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
趋势
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减弱了港口功能④引发海水入侵
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12、沼泽的保护
我国典型地区:
三江平原。
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经济效益:
有利于三江平原小麦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有利于保护黑土的肥力
政治效益:
有利于粮食安全
沼泽的形成: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
排水。
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的负面效应——气候变迁(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
湿地减少原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气候变暖,蒸发增强,湖面减小。
措施:
退田还湖,植树造林。
13、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原因:
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
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无控制的旅游;污染;全球变暖等。
措施:
采取就地、迁地保护等实际措施保护物种;运用法律和国际公约
14.生态破坏问题
(1).生态破坏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表现:
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土地盐碱化,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许多动物和植物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
原因:
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不合理灌溉。
(2).总结森林的多重效益?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噪,提供动物栖息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15.环境污染问题
(1).分析总结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污染类型。
原因: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影响:
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
类型
污染物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大气污染
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土壤污染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2.)分析总结水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以及危害
污染源:
水体中某些有害物质
污染物: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危害: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防治措施:
①减少污水排放,②建立污水处理厂,③清洁生产工艺,④治理重点污染流
域,⑤水源地重点保护,⑥制定法律法规,⑦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⑧制定法律法规
(3).分析总结大气污染类型、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
污染类型: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
污染源:
由燃烧煤和石油类物质产生有害气体和悬浮物质微粒。
污染物:
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危害: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防治措施:
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②使用无铅汽油,③汽车尾气达标排放,④使用清洁
能源,⑤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⑥清洁生产工艺,⑦强化大气管理,⑧提高植被覆盖率,⑨制定法律法规
(4).分析总结土壤污染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以及危害
污染源: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
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等)、重金属(汞、铅、镉等)、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危害: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土壤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
防治措施:
①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②净化灌溉水源,③发展绿色环保农业,④废弃物回收利用,⑤科学处理垃圾,⑥注意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工作,⑦制定法律法规,⑧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追求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力的观念。
■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最终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
■公平的观念
首先是代际之间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应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其次是区际之间的公平,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都应享有平等的地位。
■环境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因此,既把环境保护作为它极力追求的基本目标,又把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
■权利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认为,在与大自然和谐的背景下,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每个人都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5.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6.可持续发展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四.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控制人口规模
1.地位:
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
根本措施。
2.目的:
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3.后果:
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4.我国的政策:
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二)、转变发展模式
目的
特点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高强度、无节制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①作用: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②保护措施:
(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
①含义:
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
②组成:
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③功能和效益:
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减轻自然灾害、净化空气、减少污染、庇护野生动物、提供林木和其他森林工业产品
3.水资源
①危机:
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②水污染:
水资源污染,加剧本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
③措施:
农业采取滴灌的方式进行作物栽培,工业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对生活废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洗涤等。
4.海洋资源
①问题:
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②措施: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人地协调四个关系
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④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从观念走向行动
①各国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
②每一个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③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