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769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docx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学案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2017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教学案

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万宝奎使用时间2017.09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第4课

主题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汉初王国问题的产生、“七国之乱”、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特点及影响,培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异同,提高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皇权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归纳整理专制兵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

把握汉朝和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掌握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

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特点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一、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根本原因:

西汉初,刘邦分封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________的建议,开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

②概况:

借口“____________”,吴王刘濞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2)汉武帝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________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背景:

平定“____________”后,许多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②表现:

节度使辖区广、权力大,职位往往____________,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

(2)五代十国

①含义

五代指后梁、________、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②概况:

____________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①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_____,建立宋朝。

②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加强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收精兵

内容:

禁军归__________、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发兵权归__________。

作用:

实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________,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________出任州郡长官,武臣不得掌握州郡。

③制钱谷

内容:

中央掌握________的大部分财赋。

作用:

消除了割据的____________,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3)评价

①进步性: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局限性:

造成了“__________”、“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问题思考一

探究西汉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史料二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对曰:

“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根据史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表现

(1)废除丞相制度

①原因:

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②废除:

明太祖撤中书省,废除________,由皇帝掌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管理__________。

③影响:

实行1600多年的________制度被废除,________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立内阁

①明太祖设____________,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②________正式在文渊阁设立________。

明成祖后,有专门________,掌握了批复奏章的意见权,皇帝批复称“______”。

【易混易错】

“内阁制”是否是“宰相制”?

不是。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3)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清承明制,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军国大事由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__处理。

②设立军机处

时间:

清________年间;

原因:

处理________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

最初只参与处理________,后来职权扩大;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③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__________,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认识:

有利:

不断提高决策效率;不利:

导致______________,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文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思考二

探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思考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积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设问,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环环相扣、绕疑深入的目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默写过关

知识升华

【史论拓展升华】 

(一)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2)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

(4)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5)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二)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主要通过什么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通过制度强化:

如皇帝制度等。

(2)通过思想控制:

如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3)通过机构改革:

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

(4)通过官吏选拔:

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取士等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通过控制地方:

如郡县制、行省制度等。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汉书》记载: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削弱王国势力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交融D.增加税收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设置刺史D.实行三省六部制

3.(2016·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

因此明成祖时设立(  )

A.尚书令B.枢密使C.内阁D.军机处

4.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宦官专权B.武臣专权C.相权过大D.王国问题

5.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其何时开始设置又在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

A.秦朝 宋朝B.元朝 明朝

C.秦朝 明朝D.秦朝 清朝

6.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所反映的地方统治格局可能出现在哪一朝代(  )

A.西周B.秦朝C.西汉D.北宋

7.“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

8.“……立行中书省十有一:

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

A.唐朝   B.宋朝C.元朝   D.明朝

9.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B.能够参与中央决策

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D.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10.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

(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11.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种状况(  )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1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3.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地方的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制度?

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地图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为解决这一制度所产生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方面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参考答案

问题思考一

西汉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出现了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

解决:

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原因:

节度使权力太大,“君弱臣强”。

作用:

改变了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二

探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1)明清皇帝都是亲自处理军国大事,内阁和军机处没有固定的职权,没有下属机构,只是起到顾问作用。

(2)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充当皇帝的侍从顾问,协助皇帝草拟圣旨,并传达给有关部门执行,不能参与决策。

(3)明清皇帝独揽军国大政,形成绝对君主专制,国家安危和人民的祸福,完全寄托在皇帝一个人身上。

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解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A

2.答案 A。

解析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一些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设立了一些王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3.【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每天政务繁忙,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

【答案】 C

4.答案 B。

解析 宋朝选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可以看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武臣专权的问题。

5.答案 C。

解析 秦始皇时设置丞相,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朝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丞相。

6.答案:

C。

解析:

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是西汉前期政治的一大特色。

题中的地图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7.【解析】 从材料“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当时存在郡国并行制,汉初推行这一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8.【解析】 从材料中的“行中书省”判断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 C

9.【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的“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从“票拟批答”可以看出是明朝内阁的职责。

内阁的形成是适应皇10.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

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权加强的需要。

故选D项。

【答案】 D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

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

12.答案:

A。

解析:

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的不断变更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

13.【解析】 第

(1)问,结合材料中“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和“分天下以三十六郡”判断制度;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用。

(2)问,解读行政区划图中“东莱郡”“高密国”等两类区划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措施。

第(3)问,材料信息“兵”“财”“赏罚刑政”,从钱、权、兵这三个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中“州郡遂日就困弱”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 

(1)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

作用:

通过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统治范围;郡县制加强了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制度:

郡国并行制。

措施:

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3)措施:

全国精兵编入禁军,由中央控制;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影响: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负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4.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职权:

协助皇帝草拟政令。

地位:

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

(3)相同:

①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②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不同:

①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②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丞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丞相,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题结合材料从丞相的作用上分析归纳;第

(2)题结合“拟旨”作答;第(3)题联系所学知识,注意从异同两个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