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527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docx

I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简析

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再次给数万名师生以惊喜!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作者唯一授权经销网店

全套资料包括《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必修123》《选修1234》《解题技巧+新史观+通史》,776页,130余万字,图片、示意图数百幅。

该教程适合老师备课,优等生扩大知识面,有效提高高考成绩!

注:

江苏卷与海南卷是历史单科,不是政史地综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天子、诸侯、诸伯、诸子等次依次递减。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依据各种版本教材均可作答,从略。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淮南子》与“琅邪石刻”,信哪一个?

淮南子里面还访道求仙、鬼神灵怪呢!

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B

【解析】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不正确的是)。

题干与无为而治无关。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必修3》P38原文:

1.背景:

⑴汉朝政治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大。

⑵统治者广建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⑶出于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

3.特点:

专重描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手法夸张。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从唐朝到宋代,淮北由“泉声水阔”到“沙土漫天”,该咋办呢?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D

【解析】“机杼彻黄昏”是因为“罗绮走中原”“多金商贾尊。

6.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从“政治正确”的角度,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可以使学生“选对”“得分”。

但是,命题人,你确定此题的答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呵呵!

哪个“阶级”——如果有的话——没有局限性?

)主语变成“**阶级”+“**理论”就一定胜利?

你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某理论动员欧美的“*产阶级”试试?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观点超前的猴子会挨揍!

2015年年全国二卷第28题赏析: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

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C

【解析】有些年份不是“递减影响着……的递增”。

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答案】B

【解析】共产主义小组。

知识点涉及初中教材。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部分吸收了初中历史课本的知识点,涉及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知识。

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通过史实可以排除错误选项。

题干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抗战”排除AB,C表述不符合史实。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C

【本题缺陷】这是在拉仇恨吗?

不愧是“首都卷”,ZHZH教育的典范!

(出门被砖头绊了一脚,“NND,一定是美帝国主义搞破坏!

”)敢不敢拍一张当今的图片放上去?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本题缺陷】本题的正选项貌似修正为“中美外交问题牵涉到台湾问题”更合适。

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A

【解析】看那小心谨慎的样子,一看便知是初期。

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简化一下题干:

万民法吸收了……市民法的规范、其他民族的规范、商业习惯与法规,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调整。

吸收并调整!

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普朗克

答案】A

【解析】启蒙运动的背景。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必修3》P74—75原文:

1.概念:

启蒙运动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先驱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相信传统的偶像与教条,把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背景:

……⑷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自信。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

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人类社会。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

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巨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着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请购买过《四合一教程》的老师和同学出来证明一下,谢谢!

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D

【解析】代议制的含义——间接民主制!

选民选出代表组成权力机关!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有详细解释,从略。

17.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

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

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

实现**主义!

——理想!

**能实现吗?

——悲观!

印象派借助光学科研成就,注重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排除C。

【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的关系】《四合一教程必修3》有几种流派的详细解读。

看看四合一上的几幅图的名称及绘画内容即可得出正选项。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3》P93原文摘录:

3.特征:

⑴轻理性,重感情。

⑵轻素描,重色彩,笔法奔放,画面辉煌瑰丽。

⑶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⑷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作品:

《梅杜萨之筏》,该画取材于1816年7月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

《西奥岛的屠杀》,描绘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

《枪杀马德里市民》(描绘1808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屠杀西班牙马德里人民的情形。

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D

【本题缺陷】把考生弄晕!

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B

【解析】计划经济就是好,就是好!

效益与我无关!

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答案】C

【解析】第三世界(新解放的国家)开始组团儿玩游戏。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分)

【答案要点】

(1)因素:

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22.(13分)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答案要点】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说明】《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有本题第

(2)(3)题中的全部答案。

《四合一必修1+2》P29原文摘录:

甲午战争的影响:

⑴对中国的影响:

①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办实业,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⑵对日本的影响:

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日本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占领台湾,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2014届使用过《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的老师请给做个证明啊!

23.(15分)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

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

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要点】

(1)原因:

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

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

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略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

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

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

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1分)

【答案要点】

(1)特征:

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

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

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

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

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

“何谓为明君?

”魏征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分)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4分)

【答案要点】

(1)内涵:

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

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