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1951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docx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毕业论文范文  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导航体系的构建

  【摘要】文章从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各种流失现象中剖析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并尝试构建由政府、高等院校、行业与企业等层面互为依托、相互支持的和谐旅游教育导航体系,并提出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旅游专业学生“三赢”的行业导向。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问题原因导航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综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纷纷“流失”,或转行就业,或就业后快速转行,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朗化,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行业内的高度重视。

我国旅游教育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开始,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统计,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

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比上年数量大大增加,增幅达29.7%,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25人,比上年增加44.8%,但是,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

汪剑明(2004)的研究表明:

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

在市场经济开放条件下,对一个行业而言,大学生的流动本属正常现象,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在一个连续和不短的时间内,旅游行业中的大学生一直是“出超”,而在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旅游专业早已风光不再,甚至职高和中专也都出现了持续的生源危机。

面对旅游行业(企业)巨大的人才缺口,中高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旅游人才奇缺的现实,旅游教育面临的如此困境,究竟原因何在,又应何去何从?

  二、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旅游本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与旅游教育发展的差距

  按照现行的教育部学科分类法,旅游学仅仅只是在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二级学科,并无独立的学科地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学科的定位限制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情况。

而专科教育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不受学科定位的限制和影响,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因此旅游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而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旅游本科教育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根据在湖南省长沙、郴州、衡阳、常德、张家界等五市的调查(陈特水,2005)数据发现,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角逐的重要部分,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特征的高等旅游教育需求量最大。

这一结论不仅对湖南省发展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人才培养的体系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

  2、通才与专才培养的尴尬

  我国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宽泛,基本上是以培养德才兼备,能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素质修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和教育、科研人才为目标。

这样的培养目标只强调了基础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素质,而对于职业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没有体现,几乎没有特色和重点。

这样的培养目标造就的只能是旅游行业的通才,而无法适应旅游业的专业化发展。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各大学的特点而具有多重性。

综合类大学可侧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院校可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之后的不同侧重(王文君,2004)。

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既要他能到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管理,又能到学校从事教学研究,还能到企业从事行政总厨、客房经理、国际领队等工作,这样的学生必然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做不好。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而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

在湖南的调查结果(陈特水,2005)显示,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表现出不一样的要求,但是对于人才基础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出一致的需求;“高度的责任感”、“诚信”、“强烈的服务意识”成为人才素质需求的三大选项。

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也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经理人必备的条件,而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经理人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认为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则占10.87%。

虽然网络调查存在众多客观影响因素,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些偏颇,但必须承认,旅游企业所看重的恰恰是高等院校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所欠缺的。

  4、旅游企业的过高期望和人才管理的疏漏

  长久以来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因而对具有本科学历又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

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企业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完全需要重新培训,而且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于是得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不实用”的错误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

这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迫使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频繁跳槽或直接转行。

  目前,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流动率,尤其是大学生员工的流失,其中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但企业人才管理上的漏洞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管理者重效益、轻人心;强调团队精神而忽视个人需求;缺乏沟通,忽视对个人尊严的肯定。

此外,现有管理者中难免有些人把本科生视为自己地位的威胁。

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拔、监督、用人机制,很多原有员工与新来的本科生不合作,对其排挤、压制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5、学生的职业期望与行业现实的差距

  大学毕业生希望进入工作岗位后,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和培养,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个人本位的职业期望在当今旅游专业毕业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刘雪莲,2007)。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而把对职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这符合人才发展的基本轨迹,也符合中国就业市场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迫切渴望能有充分发挥才智的平台,但却无法逾越企业的用人模式,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要培养一名中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一至三年的时间,应该说,企业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继续“关注”,往往是任其自由发展。

而大学生由于工作不具挑战性、对企业缺乏了解、过于自以为是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未能经受住考验,频繁跳槽,形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期望的是理论和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与企业的期望之间的鸿沟并非无法跨越,“流失”现象也并非洪水猛兽,本文认为,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有效构建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保障。

  三、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建立

  建立旅游教育的导航体系关键在于从政府、高等院校和旅游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手(如图1)。

  1、提升旅游学科的地位,加强对旅游专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

  旅游学学科定位的现状,已经严重危及到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学的研究与发展。

对于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在其没有完全成型的情况下,出于科学的精神,理论界应怀着一种包容、大度的态度,积极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的发展。

旅游学应该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即使旅游学目前的成熟度还不被理论界一致认可,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条件还不成熟,也应该将旅游学定位为一级学科,使其在下面有若干的二级学科,充分扩大其发展空间。

或者,“即使不能改变目前‘旅游管理’的名称,也应该让‘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杨敏,2006)。

唯其如此,才能使旅游学健康发展,理顺旅游高等教育各层次的关系,使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本科教育走出困境,迈上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

  政府的决策和扶持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科地位的提升是一方面,还应在宏观调控上加大力度。

国家旅游局应与旅游行业通力合作,对行业所需的管理型、技术型、综合型等各类人才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如创建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提供行业劳动力成本信息等。

建立系统的国家、旅游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立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立行业奖励基金,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加强与国外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性旅游组织或企业的合作主要旨在为我国的旅游教育提供产品和项目的支持。

随着旅游业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积极培养国际旅游业人才有利于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2、倡导教育模式的改革,打造旅游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增强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培养坚定的职业发展方向。

以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已经凸显特色。

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专题讲授、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训)室操作、案例分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办“行业名师系列讲座”,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

同时,该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选择一些品牌的旅游企业。

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长隆集团、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作为长期稳定的教学和专业实习基地,一些有实践操作环节的课程如《前台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带学生去现场进行讲解。

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开设《旅游企业管理实务》、《旅游企业就业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将学生带出校园,走进旅游企业中,边学习边实践。

通过学生与旅游企业多方面的接触,使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用人政策,给学生择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2)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关键在于“核心知识”的掌握。

所谓核心知识,就是一门学科关于基本问题系统认识形成的理论。

专业核心知识不仅是该专业的关键知识,而且也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因素,是塑造专业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从目前来看,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核心知识,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多数知识或者属于常识,或者是移植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

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学界关于旅游管理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就是中国旅游管理教育所面临困境的根源所在。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边缘科学,是一门大杂烩,缺乏专业核心概念,缺乏专业理论逻辑线索,缺乏专业核心知识,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各个方面。

  (3)促进行业与企业用人制度的协调发展,造就行业精英。

首先,旅游企业应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不应过高,毕业生其实不过是“半成品”,进入社会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大学生就业后的第一年是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做好职业发展指导,学校应作为“中间人”的身份,利用教师与学生特有的亲和关系来进行沟通与协调,继续配合企业开展学生职业初期的教育引导工作,这种双向教育管理有利于增强毕业生职业初始阶段对企业及社会现实的认知和适应度,能有效减少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服务。

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想办法为企业提供毕业生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才能顺利推销出去。

如湖南商学院,近年来经常不定期地请不同行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校友来学校和同学交流,既给学生一个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经验,也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这将使在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更明确的规划,所以深受学生欢迎。

而且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行业专业人士同样也看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果高校与行业之间能达到观念统一和经常沟通,相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成为行业争夺的“优质产品”,也就能达到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毕业生三方获利,真正做到“三赢”(见图2)。

  其次,有效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素质,改变用人观念,做到人尽其才。

新入职的员工无论什么学历都要从一线做起,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本科生不宜过长,应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根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相关研究报告(2005)显示:

金钱、职业前途和精神奖励成为排在前三位的最有吸引力的激励方式。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而使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统一起来,保持经常沟通,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关心,拉近个人目标和企业愿景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爱和工作激情。

  此外,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旅游行业协会应建立专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提高从业队伍素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与旅游院校的合作,推动旅游研究成果的应用,协调旅游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整个导航系统中,旅游人力资源的稳定平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绝对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助推作用的。

  四、结语

  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中,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工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

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旅游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同支持中国旅游的专业教育建设,加强与旅游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为我国旅游教育导航,才能保障旅游人力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也才能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注:

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国家教育部建设项目(教高函[2007]29号)“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互动创新实验区”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建民:

饭店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与解决方案[J].饭店现代化,2005(3)

  [2]龙江智: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2005(S1).

  [3]刘艳华:

透视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现象[J].旅游学刊,2005(S1).

  [4]陈特水:

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毕业论文范文  论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条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会计本科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会计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内容和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实践能力;目标;条件

  一、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由此可见,高等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

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知识,具备较好地从事会计、审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会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会计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

培养会计本科人才具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

  即要求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能够恰当地进行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

  

(二)较强的审计业务能力

  即要求会计本科毕业生中将来准备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能够恰当地进行社会审计业务;要求将来准备到企业工作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在企业会计师的指导下,能够恰当地进行内部审计业务。

  (三)较强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会计事务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将以具体会计准则和准则指南为依据,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会计科目、自行决定账务处理程序。

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将会计本科毕业生造就成合格的记账员,而且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

因此,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会计事务管理能力。

  (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现代企业中,各项决策均离不开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项经济信息。

会计人员不仅仅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也是经济信息的综合分析者,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性的分析资料。

如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分析;企业预算完成情况的综合分析;企业内部责任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成本、资金预测分析等。

因此,作为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经济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五)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审计工作的性质和职能要求从业者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是否能够准确地进行职业判断,是衡量一个会计师、一个注册会计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当然,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需要靠经验的不断积累,但是否为这种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则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六)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包括与人交际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现代的社会技术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越来越需要团队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也是学生今后成才的基础。

  二、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

  

(一)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1.从会计实践教学的空间范围来说,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

这样通过校内与社会相结合,既突出了实践环节的社会性,也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讲究其实效性。

校内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理论教学的进度而设置相应的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和会计仿真模拟实验。

而社会实践则是分阶段借助于各种实习单位对社会和会计专业的认知过程。

其中的毕业设计虽从空间范围看,是在校内进行,但其论题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过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这一过程考查学生理论运用能力与实际会计工作的认知方面的状况,因而作为社会实践环节较为合理。

  2.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看,将其分为四大部分:

  

(1)会计专业技能训练。

这是为达到会计专业人员应该具有的技能而进行的各种训练。

主要包括会计书写技能和计算、电算化操作技能训练。

这方面的训练应与会计技能的测试相结合,这样训练才有效果,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

  

(2)会计仿真模拟实验。

会计仿真模拟实验是指根据收集整理的实际会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在会计仿真实验室中由学生模拟进行会计全过程业务处理的一种实验活动。

通过会计仿真实验,可以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为毕业后从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仿真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系统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系统仿真实验两大部分。

前者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过程及其规律。

后者是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它是前者的升华。

通过这两种会计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全面的仿真性会计实践锻炼,这是会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会计手工系统仿真实验应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按会计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由会计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和财务管理实验组成。

  会计电算系统仿真实验主要是与学习电算化课程相联系。

此时一般根据条件可按设计好的会计软件实验,也可由学生编程进行实验。

通过会计电算系统仿真实验,对学生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要求。

  (3)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

认识实习和社会调查主要是让学生亲自走向社会,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和会计现状,以便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经济与会计的关系以及现实会计水平,进一步增强学习会计和相关会计的信心,并充分了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

认识实习是侧重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一般由教师带队,选择会计工作基础较好,会计核算较为典型的企业加以认识,以便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接触会计实际并充分认识财务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调查侧重于社会、经济的调查和认识,是锻炼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每个大学毕业者都必须经过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考查和总结,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四年制本科而言,毕业实习时间较长,一般要求学生参与,甚至直接独立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所以是一种极好的综合锻炼机会。

为保证实习质量,可采取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日记,接受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等方式进行有效监控。

毕业设计应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写作水平方面加以要求,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

  上述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会计模拟实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会计本科实践能力培养条件

  1.实验室

  为保证会计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的保证体系:

(1)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会计实验教学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关键。

(2)建立会计实验机构,主要包括:

建立会计实验室,进行手工操作实验和计算机操作实验,既要为校内各方面实验教学服务,也要为社会各方面实验教学服务。

(3)配置必要的会计实验场所和设备。

(4)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

(5)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包括:

会计实验手工操作制度;会计实验计算机操作制度;会计实验考核制度;会计实验人员考核、职称晋升和奖励制度等。

  2.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

  

(1)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增加讨论课和案例分析的内容。

教师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尽量给学生留出适量的时间,使其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2)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下列原则:

一是教学以学生为主,确立学生在会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责任心与主动性;二是教材以自学为主,教师对会计教材的讲授要少而精,突出重点,不照本宣科;三是课程以讨论为主,避免会计教学的“―言堂”,倡导启发式教学;四是作业以案例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会计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五是考核以能力为主,运用各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的能力。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会计专业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会计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便相互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