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81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docx

中国企业走势解析

2011年中国企业走势解析

  摘要:

2011年在谋划企业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两个背景因素,即企业成本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增强。

企业经营走势将出现的特点是,企业扩张有所放缓,国企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更多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兼并重组与整合调整并重。

  关键词:

企业规划;新兴产业;兼并重组

  中图分类号:

F27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685(2011)04-0030-04

  

  2010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运行态势极为复杂的一年。

上半年,随着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先于世界大多数经济体率先复苏,并持续反弹,一季度经济增长11.9%。

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作用下,经济运行在年中以后有所回落,第二、三季度增长率分别为10.3%和9.6%,通货膨胀在后半年有所抬头。

同时,企业经营状况也与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密切相关的态势。

许多企业经营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销逐步回暖,盈利情况逐步好转,但企业扩张速度也逐月放缓。

  

  一、2011年企业规划须考虑的背景因素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后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

根据去年经济走势的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1年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是: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看,今年外部发展环境略好于去年,经济增长仍处于高位区间。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

一方面,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正方兴未艾;另一方面,现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迫在眉睫。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企业在2011年的走势对于企业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有两个特征是预测企业2011年走势及企业谋划2011年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的背景因素。

  

  

(一)成本持续上升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成长,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也在快速增长。

其中,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与燃料的价格、人民币升值三大因素对成本影响最大,尤其是劳动力工资上升的影响就一直未曾消失过。

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就更是无可避免。

进入2010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随着江苏省在去年初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过20%。

有研究报告预测,由于国内劳动力的短缺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内工资将以两位数增长。

这种工资上升对成本的上拉影响不可避免地将影响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的企业经营活动。

  

  

(二)通货膨胀预期增强

  去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通胀水平又在短期内再度同步回升。

后半年CPI逐月走高,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创全年新高。

究其根本原因,仍然归咎于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货币的“史无前例”超发。

据统计,自2008以来,粗略估算我国银行体系已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目前广义货币供应量已接近70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的国家。

为有效调控物价水平,国务院颁布了“国十六条”,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已经出台了一揽子的调控政策,力度为近年罕见。

物价已经有所回落,但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依然比较充足、国际输入性通胀因素以及物价惯性的因素,短期内要降低物价水平仍非易事。

有关方面预计,由于食品价格涨势明显,去年11月我国CPI涨幅已超过上月的4.4%,达到年内峰值。

因此,去年的CPI走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2011年的物价水平。

如果调控得当,2011年的CPI有望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但不可否认,全年都会面临不小的通胀压力。

  

  二、2011年企业经营走势的特点

  

  面对成本上升、通胀再起的压力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2011年中国企业的经营走势既会保持前一阶段特征的连续性,也会呈现出新的、更丰富的特点。

其中,以下四方面的特点最具有代表性。

  

  

(一)企业扩张有所放缓

  在经济周期、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会有所回落。

与此相对应,从企业层面看,企业的扩张步伐也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与2010年相比有所放缓。

这是2011年企业经营走势的第一大特征。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发布的《2010?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对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谨慎乐观。

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

接受调查的许多企业家对2011年的企业经营也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

企业家们纷纷表示,要根据2011年的宏观经济态势安排经营方针。

企业扩张放缓的趋势在大企业中更为明显。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从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的表现看,中国大企业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的速度比前几年明显降低。

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7%,这是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首次低于10%。

受制于上述一系列因素,这种大企业增长趋慢的势头势必会传递影响2011年的企业发展步伐。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单纯的增速下降,许多企业在调整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寻求质量的提升。

他们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的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的追逐更为谨慎,实现公司从“快公司”向“稳公司”转型。

  

  

(二)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体制、法律法规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从所有制角度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1年,这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赢发展的格局更为明显。

  1 国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经过长期的国企改革“阵痛”后,我国国有企业成功地收缩了经营战线,优化了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水平。

2010年1-10月中央企业累计净利润为7231.1亿元,同比增长53.1%。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10?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还表现在企业的用工计划上。

调查显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获益最大。

这些因素都会增强国有企业发展的后劲。

因此,国有企业定会在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 民企会进一步发展。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与往年一样,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

去年上半年在政府投资缓慢退潮的同时,主要来自民营企业的投资出现良好增长势头,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实际上,一季度投资强劲增长更多的来自于民间投资与地方项目。

从集合数据看,2010年前5个月,在政府投资增长速度下降20个百分点的情形下,民间投资快了11个百分点。

当然,与已经积累的民间资本巨大的潜力而言,目前的投资水乎还大有上升空间。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

与以往的该类文件具有一致性,“新36条”将政策重心放在解决民间投资面临的市场准人障碍方面,旨在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

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民营企业在2011年会有一个优于2010年的增长幅度。

  

  (三)更多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

从产业角度看,更多企业会因看好新兴产业的前景和商机而选择进入新兴产业,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是2011年才开始的。

从资本市场看,近两年已经出现了市场资金向新兴产业聚集的趋势。

有资料显示,2010年仅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金额就高达50亿美元左右。

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将会有10万亿投资进入新兴产业,这势必极大地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显然是企业进人新兴产业的关键年份。

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会必然表现如下特点:

一是找准投资方向。

目前,对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的确非常广泛。

相比之下,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

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加快淘汰落后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防止重复建设。

二是带动传统产业。

许多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均是多元化经营。

因此,在进入新兴产业时必将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这种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上面的投资方向有关。

应当说,只有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

  出于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虑,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加速成长。

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8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现阶段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这些利好政策及其配套细则的实施必将有效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有关调查数据预测,未来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

  

  (四)兼并重组与整合调整并重

  兼并重组一直是中国企业加速扩张的主要手段,但经过长期高速成长后,许多企业也在进行兼并扩张后的整合调整。

因此,2011年是中国企业兼并重组与整合调整并重的年份。

  1 兼并重组继续。

兼并重组近年来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型企业之间也发生了50多起并购重组案例。

2010年,在钢铁、汽车、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也发生了多起重要的兼并收购案例。

一批优势企业通过股权收购、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这种兼并重组的态势在2011年还会继续下去。

第一,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部分企业和国际同行相比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中度还较低,这是导致我国工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宝钢、鞍钢合起来还达不到韩国津浦钢铁厂的规模。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我国企业而言,继续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第二,政府的大力促进。

为了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国务院于2010年9月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信部近期将从四方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一是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抓手,促进重点行业和领域企业兼并重组,促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是以贯彻落实《意见》任务分工为重点,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抓紧细化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三是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

四是组织各行业协会及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2 整合调整并举。

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看,仅仅做大规模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中国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大企业的情况下。

整合调整也是为企业发展所必需的。

许多国内企业业已认识到这一点。

这些企业基于两种理由而特别注重后期的整合:

第一,许多统计表明,大部分并购最终都归于失败,并购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运作比较稳定,80%不太好。

因此,并购后期的整合非常重要。

由于并购不仅涉及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工会、管理层、客户、治理结构等资源,还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且文化融合相对来讲更为困难和重要。

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人目标企业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

与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从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相比,我们目前的兼并重组则时间很短。

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预期的效能,就更为重要。

第二,医治“大企业病”。

与欧美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早地染上了“大企业病”。

不少进人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也未能幸免。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为例,长虹、科龙、联想等都无不受到“大企业病”的困扰。

因此,许多大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纷纷顺应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推行扁平化变革,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费用,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增强高层的控制能力。

如,宝钢集团大力推进管理变革,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大部制改革,总部职能部门从20个缩减到10个,职能从45项缩减到38项,管理岗位从60个缩减到33个。

  

  (责任编辑:

晓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