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466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文科综合历史卷精校Word版

 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卷

1.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

荀子这一主张

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B.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

如果人们加强生产,又节约开支,天不能使人贫穷;如人们荒废了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富裕。

这种“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系的主张,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荀子肯定“天”的客观性,并非反映地主阶级的要求;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以农业生产为例肯定“天”的客观性,无法得出其思想促进了农业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肯定“天”的客观性,批判天命论,与天人感应思想不同。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88年,宰相李泌上言唐德宗:

“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徐州若失,“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

”据此可知,此时

A.徐州是唐政府主要赋税来源地

B.徐州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

C.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了严重威胁

D.江淮漕运决定着唐朝兴衰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徐州若失,‘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

’”可知徐州作为江淮漕运的重要枢纽,关乎国家存亡,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徐州受到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威胁,这说明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徐州是江浙赋税北运的咽喉要地,它自身不是唐政府主要的赋税来源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徐州处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之下,并非成为各派争夺的焦点;D选项错误,“决定”一词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

”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

B.城市商业监管逐渐松弛

C.市民阶层开始养殖宠物

D.城市行业分工日趋细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市场中有专人负责饲养待售宠物,与宠物相关的服务行业出现,这表明此时期城市行业分工日趋细密,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宠物市场中分工细密,并未涉及商品种类繁多;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变化;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市民阶级养殖宠物是从宋代开始的。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

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范承谟认识到海禁政策使大量迁民“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这说明他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范承谟请求朝廷适当开放限制,并非废除闭关锁国政策;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范承谟此措施的目的是“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并非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范承谟与同时代其他官员进行比较。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

这一认识

A.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向外国派驻公使可以就近方便及时地办理外交事务,这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在清廷中属于思想较为开放的官员,其主张向外国派驻公使也并非守旧思想的体现;B选项错误,这一要求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C选项错误,派驻公使与摆脱不平等条约没有必然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

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使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所以“个人”一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广为流传。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前,不是“个人”一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广为流传的原因;D选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就迅速发展,其与个性解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倡导以地域来称呼边疆同胞。

国民政府此举

A.凝聚国人内部团结

B.纠正民族歧视政策

C.瓦解日本侵华策略

D.实现真正民族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使用“边疆民族”这一概念旨在化异从同,推动民族融合,实行与维护“中华民族是一个”的重要概念。

此举意在凝聚国人内部的团结,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概念也有从中心俯视边缘的弊端,不能纠正民族歧视政策;C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并非因日本侵华而提出的,也没有瓦解日本的侵华政策;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下表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

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1981

458,0元 

4.23%

223.4元

16.78%

1982

494.5元

7.97%

270.1元

20.90% 

1983

 525.9元

6.35%

309,8元

14.70%

 

A.农村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城市对外开放步伐晚于农村

C.农村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所以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了城市,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83年10月才废除人民公社体制;B选项错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首先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并不晚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选项错误,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虽尚未全面展开,但已经开始探索,并非尚未开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不公正判处死刑后,不仅不愿逃跑,仍然大谈“遵道德、重正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

这表明苏格拉底

A.坚决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尽力挽救雅典衰退的城邦制度

C.坚定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D.抗议雅典陪审法庭的司法不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

依据材料“遵道德、重正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对于雅典陪审法庭经合法程序做出的决策坚决维护,这表明苏格拉底坚决地捍卫法律的尊严,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对道德、正义、法律的尊重和维护,并未涉及公民权利;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苏格拉底在挽救雅典衰退的城邦制度;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遵从了陪审法庭的判决,并未进行抗议。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

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

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

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

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

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

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有绝大多数比重,国家银行被取消,这是因为当时废除了货币关系,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度。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了货币关系,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并非是缺乏货币;C选项错误,当时苏俄是社会主义国家,并未发生金融危机;D选项错误,1921年3月之后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及特征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下图是“微笑曲线理论”,它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

该图反映了

A.中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不断增多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就业压力增大

C.生产分工不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

D.商品生产前端和后端国家获利不断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商品生产的前后端属于发达国家,其从事的都是科技含量较高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工组装产业转移到中端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导致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就业的压力增大,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图示可知,伴随着时间的发展,中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润不断减少;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中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D选项错误,依据图示可知,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前段和后端国家获得的利润不断提高。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

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洲逐渐种植、推广,到明代已形成相当的优势,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

当地农家“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

所产各色棉布工艺精良,品种繁多,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购买的紧俏商品。

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

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材料二英国原来并不生产棉花,16世纪末,棉纺织业传到了英国。

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

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

荚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在棉纺织业特别发达的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就代替了旧式的纺纱机。

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中国,纺织原料主要由当地自产;以家庭手工业为主采用传统生产方式;鸦片战争后传统棉纺织业走向衰退。

英国,纺织原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较为迅速。

(2)影响:

中国、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长途贩运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性市镇的兴起。

英国,引发和推动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可从原料产地、生产方式、发展情况等角度概括得出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

”、“英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

”从原料产地、生产方式、发展情况等角度概括得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

”、“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

”、“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

”结合所学可从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农民收入的增加、长途贩运的发展、专业性市镇的兴起等方面分析概括得出中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

”、“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结合所学从引发了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及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方面分析概括得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冰心创作的小说《斯人独憔悴》发表于1919年10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南京学堂学生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收到了校长的来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们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受到惩戒。

面对父亲的质疑,颖石说:

“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

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

”两天以后,颖铭也回来了,臂上的绷带裹得很厚,也隐隐的现出血迹,戴着一顶小帽,更显得面色惨白。

为使儿子束手就范,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

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

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答案】示例1:

情节:

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学生请愿斗争。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各地青年学生纷纷上街游行。

概述和评价:

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北京大学等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

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示例2

情节:

学生上街演讲劝人购买国货。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精神。

概述和评价:

五四运动爆发后,抵制日货立即成为爱国学生的自然行动,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这沉重打击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解读材料内容可得出的情节如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学生请愿斗争。

依据材料“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各地青年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的历史现象。

然后结合五四运动相关所学从其发生的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和评价。

还可以得出的情节如学生上街演讲劝人购买国货。

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精神的历史现象。

然后结合五四运动的影响相关所学进行概述和评价。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开始发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

12月开始发行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

官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但是,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

有的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钞,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

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

咸丰五年,官票一两和宝钞一千文只能兑换制钱二三百文。

同治初年,通令各省税款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

从此,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秦子卿、任兆凤主编《江苏历代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发纸币失败的原因。

【答案】

(1)背景:

西方列强侵略,白银大量外流;银两和制钱不足,财政危机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原因:

纸币信用低;纸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严重;官员腐败;商人投机。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结合所学从西方侵略导致白银外流、银两和制钱不足导致财政危机加剧、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指出清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

(2)依据材料“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

有的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钞,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

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

”结合所学可得出发行过多导致信用降低、官员腐败、商人投机等清政府发纸币失败的原因。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

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

以上照会阐迷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答案】

(1)内容:

不承认用武力改变现状;不得损害美国的既得利益;不能破坏国际条约;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获取的利益。

(2)原因:

面临严重经济危机:

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不大;西太平洋美国海军力量弱于日本。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可知“史汀生主义”的内容之一是不承认用武力改变现状,不得损害美国的既得利益;依据材料“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可知“史汀生主义”的内容之一是不能破坏国际条约;依据材料“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

”可知“史汀生主义”的内容之一是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获取的利益。

(2)结合1931年日本侵华的国际背景、美国国家政策、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等相关所学从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盛行、美国在中国东北直接利益较小、西太平洋美国海军力量弱于日本等角度分析作答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房玄龄(579—648年),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

少年时就很聪敏,博览经史。

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投身于李世民麾下。

从此,便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

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

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世民先发制人。

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进为尚书左仆射,他政务认真负责,不辞辛苦。

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被称为唐初贤相。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玄龄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房玄龄的主要活动。

【答案】

(1)原因:

聪明好学,知识渊博;足智多谋,当机立断;慧眼识才,举贤任能;忠君爱国,无私奉献;精明能干,清正廉洁。

(2)简评:

为唐朝的建立和制度完善做出了贡献;辅佐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个人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不利于君主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

”、“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世民先发制人。

”、“他政务认真负责,不辞辛苦。

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

”结合所学可从慧眼识才,举贤任能、忠君爱国、足智多谋,当机立断等方面概括之处房玄龄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

(2)依据材料“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

”可得出房玄龄为唐朝的建立和制度完善做出了贡献,唐朝建立后辅佐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但是他个人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不利于君主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