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452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79单元.docx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79单元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的发展过程:

17世纪中叶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占领地区

19世纪中叶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

2、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①农奴制引发社会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②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二、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2、争论农奴制度的三大派别:

守旧派:

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

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

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三、克里米亚战争——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导火索

1、原因:

俄国的对外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

2、过程:

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奥斯曼在克里米亚开战,围绕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争夺,最终俄国战败

3、影响:

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迫使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四、农奴制面临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

②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

④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俄国人民感情受创,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五、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最主要动因:

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③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注释(①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②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似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面对内忧外患,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目的: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六、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861年3月3日,颁布“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

②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份地,付清赎金前要服劳役,交代租役;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地主利用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其他方面:

①政治体制: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②司法制度:

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③军事: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④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2、评价:

①进步性: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A.它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C.这次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②局限性:

A.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B.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仍受沉重剥削,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七、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1、政治的缓慢改革:

①政治体制: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②司法制度:

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③军事: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④教育: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2、俄国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农奴制废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会分化,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加上政府对工业的政策扶植,19世纪后期,俄国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及其生产的过渡

④政治体制、司法等方面的变革使俄国开始向民主化道路迈进,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人们要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改革的性质:

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4、改革的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5、改革存在的缺陷:

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俄国资本主义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性质:

地主阶级资本主义改革)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德川幕府的统治

①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②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实权;幕府将军为实际的统治者

2、社会状况:

①闭关锁国

②经济缓慢发展,19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社会矛盾尖锐: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起义不断;

B.工商业者不满;

C.中下级武士境况窘迫产生反抗思想甚至起义

3、黑船事件

(1)时间、人物:

1853年,佩里

(2)结果:

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其他列强纷纷效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锁国局面被打破

4、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表现:

①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使日本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失业剧增

②钱价暴跌,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纷纷起义

(2)其他影响:

③殖民地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陆续兴办许多近代工厂

④西南诸藩改革自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5、“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失败

(1)原因:

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中下级武士不满,走上政治舞台

(2)活动:

①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②袭击西方列强

③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入侵

(3)主力:

日本中下级武士

(4)参与者:

富农、工商业者

(5)结果: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6、倒幕运动

(1)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

(2)过程:

①倒幕派在长州、萨摩掌权,并走向联合

②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支持,幕府“大政奉还”

③“辞官纳地”未果,戊辰战争爆发

④鸟羽、伏见之战幕府投降

7、总结出明治维新的背景(原因):

①在幕府统治下,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和闭关锁国

②日本经济缓慢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④黑船事件,日本锁国局面被打破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⑤列强入侵,社会危机加强,同时刺激资本主义发展,西南诸藩改革⑥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目的:

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摆脱外来压迫,富国强兵。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政治方面:

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中央直接派官员直接管理地方,割据局面被打破,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币制——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

②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

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实行地税改革——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提高

④核心:

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步骤:

①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②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政府扶植私人资本的发展,无偿或优价转让国营企业给大资本家,鼓励他们发展

特点:

①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

②得到政府扶持的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③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3、思想文化方面:

学习西方,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A.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

B.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

C.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D.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身份浓厚

③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进西化

4、军事方面:

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②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特点:

①军队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5、颁布《日本帝国宪法》(1889),确立君主立宪制

(1)背景:

①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掀起了“自由民权运动”②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2)过程: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3)特点:

以当时军国主义色彩最浓厚、君主权力最突出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4)内容:

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

②日本国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日本议院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议会权力有限,可以批准财政预算,可以参与制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颁布法令

④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内阁辅佐天皇,只对天皇负责。

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质上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5)评价: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规定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中,但是它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6)意义:

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6、崛起的东方强国(结果)

①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②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③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④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872年入侵琉球

1874年入侵台湾

1876年入侵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三、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①明治维新颁布《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②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经济近代化的步伐,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③实现了富国强兵,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一员

※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作用:

内:

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

①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日本成功的典型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启迪。

※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

掌权者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②推行军国主义,走上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不同:

①直接原因不同:

俄国:

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

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②内容不同: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④目的不同:

俄国:

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日本:

明治维新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相同:

①时代相同:

都处在19世纪中叶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性质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③结果相同: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性质:

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改革)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马关条约》(1895年)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①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偿,清政府大举外债,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②夺取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瓜分的格局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①举债,财政赤字②灾害,饥民颠沛流离

③节支增收措施遭到官员抵制

④不法官吏中饱私囊,将负担转嫁给人民

导致:

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加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变法最重要的历史根源

①帝国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场

③洋务派不再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财政匮乏,放松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④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发展的状况:

虽有初步发展,但相当薄弱

原因:

外国资本挤压、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发展的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4、变法思想

①19世纪7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形成社会思潮

②康有为上书光绪,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

③“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产生极大社会影响

④(京、沪、湘、津)康有为创立《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被查封)

⑤(京、沪)康有为等人创立强学会研习西学,交流思想(被查封)

⑥(沪)梁启超创立、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

⑦(湘)谭嗣同发表《仁学》;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⑧(津)严复《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早期改良思想(19世纪70年代)

A.背景: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对早期林魏思想的继承

B.主张:

①经济:

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

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思想文化:

兴办新式学堂

C.实质:

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A.主张:

①提出人类社会的精华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市”三个发展阶段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B.特点:

借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宣传维新变法

C.评价:

①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潮艺术,减少变法的阻力②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

D.其他活动:

①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②创办《中外纪闻》③成立强学会

(3)其他维新派人物

A、梁启超: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

主张:

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②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伸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③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④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B、谭嗣同:

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C、陈宝箴:

创办时务学

D、严复:

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变法

5、维新转入实践

(1)背景: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也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表现(康有为):

①再次上书光绪帝

②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③组织保国会

(3)内容:

①1897德国抢占胶州湾;俄国抢占旅顺、大连;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英国强迫租借威海卫

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呈递给光绪

③康有为(京)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

④张之洞等官员支持推动

6、变法的背景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统治危机:

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②社会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发展资本主义

③思想基础: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④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内容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1、政治:

①告诫官员力行新政②鼓励官绅上书,严禁阻隔

③谕令督抚推荐人才④精简机构,裁剪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

①设立工商总局,鼓励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办厂,机器生产,创新发明

③建铁路,鼓励商办铁路、矿业④改革财政,建立国家银行,实行国家预算⑤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②设立大、小学堂及专门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海外留学④准许民间报馆、学会⑤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

①建立新军队,装备新武器,新法练兵②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5、特点: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没有实行立宪和召开国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戊戌变法结局

(1)结果:

袁世凯泄密,慈禧震怒,囚禁光绪,诛杀维新派

(2)事件:

“礼部六堂官”事件→任命“军机四卿”→“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根本原因)

②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③完全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④光绪帝的反击行动使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四、戊戌变法评价

1、变法措施:

A.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经济、文化)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C.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

2、历史意义:

A.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变法图强,救亡图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B.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意义

爱国性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

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进步性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启蒙性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封建危机严重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及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顽固派力量强大。

改革的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