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847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7 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docx

专题07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届高考政治考点与模板最后一背

【最后一背】必修二《政治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

【最后一背】说明:

必修二、政治生活

在复习中一定要把握“公民观、政府观、民主观、国际观”这四个单元的内容,要厘清“一二三四五”------“一”即一条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即两大板块:

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三”即三大政策:

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四”即四项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五”即五大主体:

公民、政府、人大、政党、国家等主体入手,把握必修二的知识结构特点。

1.如何全面把握“人权”的有关知识?

①主权高于人权,而不是人权高于主权。

国家主权决定公民人权,拥有主权是享有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人权是一国主权的体现。

②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③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

④生存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二者不可混淆。

⑤人是生而平等的,但世界各国的人权标准是不同的,因为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

⑥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但不能说公民的权利“扩大”了。

(凡说政府权力或公民权利扩大或缩小的都是错误的)。

2.公民≠人民。

公民指的是具有某国国籍的人,包括人民和敌人;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

3.权利≠权力。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国家、社会管理者行使的是权力。

4.关于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和义务不是完全对等的。

②某些权利和义务为一体,如劳动、接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③某些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必须履行。

④权利和义务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⑤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相结合。

5.分清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个基本原则?

(1)准确辨别这些原则:

凡是看到对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以及对一些腐败分子的依法处理,可判定材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凡是看到公民承担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可判定材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重点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指立法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享有同样的权利,每个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不同。

6.分清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①针对性和事情的重大程度不同。

一般说来,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针对性非常强,就是针对某一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关在形成决策意见后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针对性不是很强,侧重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②征求民意的时间不同。

政府在制定决策之前(此时尚未形成决策草案)征求意见,体现的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政府在制定决策之后将决策草案公之于众并征求民意,体现的是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7.区分四种民主决策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在形成决策草案后公开征求意见;

专家咨询制度

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

社会听证制度

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8.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不同

具体的参与方式中有些是相同的,如写信、打电话、听证会等。

如何区分两者,关键是看该行为是一种“事前”行为还是“事后”行为。

“事前”行为属于民主决策,“事后”行为属于民主监督。

如,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在决策之前,就应该是民主决策的具体途径;在执行过程中,即决策之后,就应该是民主监督的具体途径。

9.分社会听证制度与监督听证会

两者都是通过听证会听取意见,但社会听证制度属于民主决策,是为了听取群众对决策的意见;监督听证会则是为了评价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的好坏,听取群众就工作不足之处的改进意见或批评。

10.判断政府职能的方法技巧

(1)凡是涉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行为,都是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的体现;经济职能主要从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分析;涉及理论、思想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行为,是政府在履行文化职能;政府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采取的措施,则是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2)政府的职能具有交叉性。

如政府加强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就涉及文化职能和社会建设职能;维护社会秩序既涉及政治职能,也涉及社会建设职能。

11.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三方面要求的区分和理解

它们各有侧重。

具体来说,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侧重于思想和态度上“为民”,反对官僚主义,这是做到对人民负责的必要前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侧重于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惠民”,反对形式主义,这是做到对人民负责的必要条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侧重于工作过程和方法上的“靠民”,反对主观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是做到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保障。

12.区分三种行政决策方式

①“依法”是行政决策的前提条件。

依法决策就是要求决策的内容、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与要求,不得与法律不一致,更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②“科学”是行政决策的本质要求。

科学决策就是要求决策内容符合规律,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切实可行性,就是要求决策的内容符合公平与效率。

③“民主”是行政决策的关键途径和内在要求。

民主决策,就是要求在程序上广泛征求意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的最大利益。

13.公民民主决策≠政府民主决策

公民,涉及的是民与国的关系;公民民主决策,指的是公民参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决策机关的决策过程。

政府进行民主决策,不仅是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二者有交集,但不完全相同。

14.如何通过列表比较法分清有无权威的政府?

有权威的政府

无权威的政府

对国家

(社会)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文化等发展停滞

对政府

自身

得到人民的信任,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与群众之间有隔阂,有禁不止

对公民

造福人民,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

15.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区别: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前者。

16.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检察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国家军事机关等,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合称司法机关。

17.立法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国家权力机关,又是立法机关。

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只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18.立法机关与立法权

①立法机关是指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行政法规的机关,不能称为立法机关。

②立法权是指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地方立法权;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国务院可以行使行政立法权,制定行政法规。

19区分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

指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国家制度

广义上包括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

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

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0.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者仅有两字之差,但性质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从联系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21.民主集中制与国家机关的关系

①民主集中制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也是其他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原则;②实行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各国家机关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22.民主集中制与人民的关系

①有利于人民各项民主权利的行使与实现;②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③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调动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④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3.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

在我国,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一委两院”都是由其产生的,因此,“一府一委两院”要对人大负责,受其监督。

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去办,而是由“一府一委两院”去贯彻执行。

24.党、人大、政府、公民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①党要坚持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依法执政,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②人大要依法行使立法权,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保障;依法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④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25.党的会议、人民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会议的顺序

这个顺序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因此,必须首先召开党的会议。

(2)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因此,召开党的会议后,继而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这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机关。

因此,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必须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以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

26.与党的领导相关的几个关系

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级人大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党坚持依法执政,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③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领导与政府的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方式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但不代替政府履行职能。

②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27.比较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类别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属于国家机关

职能

(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监督

具有监督权,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

是一种民主监督

组成

由人大代表组成,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由政协委员组成,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政协委员由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联系

二者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共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8.民族平等与民族差别是两个不同概念。

(1)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客观存在着。

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别,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用民族平等来否认民族差别的存在,不利于正确解决民族差别。

民族差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是没有必要消除的,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步消除。

(2)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民族平等的目标已经实现;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间发展程度是一样的;民族平等不仅是指政治地位的平等,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平等;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

(3)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的共同繁荣。

29.①民族自治区设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不是设立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不是设立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更不是设立在某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②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民族乡,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③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机关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0.不能认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鼓励公民信教。

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31.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

宗教在本质上仍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32.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与宗教无小事并不矛盾。

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宗教无小事是指能否处理好宗教问题涉及民族关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兴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

宗教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因为宗教是个人的私事而认为宗教问题是小事。

33.封建迷信活动与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是一回事。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场所内进行的,是信教群众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封建迷信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使用欺骗手段、以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

34.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是冒用宗教的旗号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5.辩证地看待宗教的作用?

(1)从性质上看:

宗教从产生至今,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也应该看到宗教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也发挥了(着)一些积极作用。

(2)从不同性质的宗教活动看:

非正常的宗教活动只起消极作用,而正常的宗教活动则有利有弊,尤其要看到其可以为社会和谐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起积极作用。

(3)从时空角度看:

从时间上看,宗教一直以消极作用为主,近年来宗教的积极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从空间上看,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4)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36.分清独立权和平等权?

(1)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

独立权包括两方面的要素:

一是国家权力的完全自主性;二是国家在主权范围内处理本国事务时不受外来干涉的排他性。

例如,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中国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这是中国享有独立权的体现。

国家的独立,既是政治上的独立,也是经济上的独立。

例如,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实际作出的确保中国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的决策。

(2)平等权包括下列要素:

a.各国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b.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c.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d.国家之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容侵犯;e.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37.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①坚持历史的观点:

既要看到联合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也要立足于现实,肯定其在当今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要着眼于未来,正确认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

②坚持辩证的观点:

既要看到联合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又要看到其也有挫折和不足,对许多世界焦点问题的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有待于更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③明确在国际事务中应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联合国会员国必须是国际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联合国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对会员国不具有强制性作用。

既要看到联合国取得的成就,又要看到其也有不足。

38.如何正确把握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①中国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是有原则的。

中国并不是支持联合国的一切活动,而是一贯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②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③我国对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得到有益的支援。

39.如何判断常见的国际组织的类型?

名称

分类

主体性质

活动区域

职权范围

联合国

政府间

世界性

一般性

世贸组织

政府间

世界性

专门性

世界卫生组织

政府间

世界性

专门性

国际红十字会

非政府间

世界性

专门性

国际奥林匹克

运动委员会

非政府间

世界性

专门性

亚太经合组织

政府间

区域性

专门性

东盟

政府间

区域性

一般性

欧盟

政府间

区域性

一般性

40.“三个不等于”加深对国家利益的理解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各国根本利益。

国家性质不同,国家根本利益不同。

各国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差别乃至对立,既合作又竞争。

(2)各国根本利益≠各国人民的利益。

国家具有阶级性,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与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41.如何全面认识国际组织的作用?

(1)各个国际组织宗旨、性质不同,职能和作用各异,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

(2)积极作用(一般性国际组织)。

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3)消极作用(并不是任何国际组织都起积极作用)。

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

国际组织没有独立的主权,其决议需要各成员的授权、批准和执行,才能生效。

某些大国依仗实力,有的国际组织受其控制,成为其推行霸权和强权的工具。

42.“主题”与“成为主题”

含义不同。

“成为主题”是指问题的地位及所处的状态。

(1)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是指和平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

(2)发展问题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是指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