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632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0492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该教材贴近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课的主题都有美术带来的有趣的惊喜。

六年级美术教材一共分为19课。

每一课都侧重于“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不少系列的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非常适合学生较深入地做一个专题。

并且有些教学内容还设计成了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增加学生集体合作的机会。

其次本册教材继续体现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关注美术文化的渗透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

运用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书作品的特征,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熟悉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造型·表现”:

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选择合适自己的各种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

“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和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

“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

四、教学重点、:

?

教学重点:

在学习中逐步体会美术的学习特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的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渗透人文精神。

?

五、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培养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并且继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

六、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读、多思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案例。

在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多样的实施教学。

?

2、在教学中,多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多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

3、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

老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

4、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

5、注重教学评价,使评价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

7、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视野,进行自学。

七、教学进度表(见后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预备周

9.1---9.2

开学报到

第一周

9.5---9.10

基本形体切挖

1

6天

第二周

9.12---9.16

古尔邦中秋节

第三周

9.18---9.23

点的集合

3

6天

第四周

9.26--9.30

远去的路

2

5天

第五周

10.3--10.7

线与造型

1

国庆节

第六周

10.8---10.14

风景写生

2

7天

第七周

10.17---10.21

让剪影动起来

2

5天

第八周

10.24--10.28

漂浮的画

2

5天

第九周

10.31---11.4

山山水水

2

5天

第十周

11.7--11.11

彩墨家园

1

5天

第十二周

11.14---11.18

我做的乐器

2

5天

第十三周

11.21---11.25

废旧物的“新生命”

1

5天

第十四周

11.28---12.2

保护文物

1

5天

第十五周

12.5---12.9

古建筑的保护

2

5天

第十六周

12.12---12.16

电脑美术

1

5天

第十七周

12.19---12.23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2

5天

第十八周

12.26---12.30

5天

第十九周

1.2---1.6

5天

第二十周

1.9---1.13

5天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准备】

师:

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

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答师问:

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课件)

师:

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

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

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

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

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

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各种颜色的点)

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

(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

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

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

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

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

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1)《殉教者》希腊马赛克镶嵌壁画

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

2)《蜡染》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

3)《黑屋顶》吴冠中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山水》黄宾虹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

4)《构成》维克托?

瓦萨里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

5)《星月夜》梵?

高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法国米罗

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

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

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

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

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

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四、下节课准备

第二、三课时

(第二课时欣赏制作,第三课时继续完成作品,并展示评价)

一、欣赏图片

欣赏一组马赛克镶嵌壁画

西方美术史学家认识最早的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西亚的美索布达亚平原上,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

但是镶嵌工艺真正得到广泛发展是古代欧洲的意大利半岛。

公元31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兰颁布基督教合法以后,各地开始大兴教堂,几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顶、墙上布满了基督教壁画,由于镶嵌艺术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其成为基督教教堂壁画的首选。

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的形式多样,色彩各异。

每一块马赛克都是一个漂亮的色点,成千上万个马赛克组成了色点的海洋,成千上万的色点构成气势宏大的镶嵌壁画,让人赞叹!

我们能不能做出这种效果的装饰画,用来美化我们的居室,美化我们的校园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身边有没有可用的材料?

彩纸剪贴、植物种子粘贴、蛋壳粘贴、彩色石子粘贴……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搜集身边常见的可用来制作色点装饰画物品。

点的形式表现点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三、步骤方法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蛋壳画。

先了解制作的步骤、技巧。

1、蛋壳要先洗净晾干,特别是蛋壳内的薄膜要撕去。

在白纸上画出喜欢的图案。

然后把图形拷贝到彩色卡纸上,卡纸的颜色要深一些。

2、用小毛笔蘸胶水涂在卡纸上,胶水要涂的厚,但不要涂太大面积。

然后掰一小块蛋壳放在胶水上。

用镊子把蛋壳压碎,把蛋壳按照设计的图形排好。

蛋壳的裂纹可大可小,关键是边缘一定要对齐。

3、注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

衣服上蛋壳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

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镶在中间。

4、为了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丰富,我们还可以用彩色水笔勾边,按着蛋壳碎片的形状上色。

用彩色水笔整理画面,嘴巴处可以用深浅的红色涂出丰富的层次。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步骤,学生观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四、学生练习

练习要求:

1、利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来表现作品。

2、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练习,也可以两人合作完成。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

五、作业展示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展示板上,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胜作品。

2、组间对优胜作品互评。

选出最佳作品若干幅,作者谈谈创意,感受。

3、教师点评

六、收拾整理,保持环境卫生,布置下节课任务及所需物品。

3、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范图、学生作业用纸绘画工具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近大远小。

二、讲授新课

⑴、师:

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

(出示课题:

远去的路)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三、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后作业:

观察:

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尝试:

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绘画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二、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

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三、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

4、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地发展。

2.能力目的:

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

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教学难点】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

线:

两点之间作连接,便是线。

3.教师拿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软材,什么是硬材。

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

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中,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线造型作品。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5、风景写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表现力

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

1、全理构图

2、大胆用色

【教学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风景写和生

(一)

二、讲授新课

1、风景画的透视

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

(近大远小的透视)

主要掌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表现空间感,一般来讲,中景主要用来刻画主体物,画得比较实,而远景是为了衬托中景,画得比较虚。

掌握得好,有了虚实,也就塑造了空间感。

2、欣赏范画

3、讲解绘画步骤

(1)构图

(2)画铅笔稿,用线要轻

掌握好近景、中景、远景

(3)着重刻画

4、体会怎么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

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

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

5、学生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1)用钢笔、铅笔或色彩画一幅风景写生

(2)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临摹

(3)可用多种方法

6、作业评价

(1)作业展评

(2)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观察能力

2、进一步学习风景的有关知识

3、掌握色彩画知识

【教学重点】

1、构图

2、取景

【教学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风景写生

(二)

二、讲授新课

1、取景

风景写生,首先要取景,取景就要解决构图的问题。

怎样取景:

可以用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来选择景物的一部分,对于自然景物,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以有取有舍。

在取景构图中,视平线在画面上的高低位置是很重要的,“画面”上视平线低,就产生开阔的感觉;视平线高,则近景显得更为具体充实。

这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

在画风景写生时,还要注意近、中、远景三个层次,表现出空间距离。

2、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写生,讲解构图

(1)从不同的角度看一自然风景,先仔细观察,确定主体物并可作适当移动,将别处的景移到自已的画上。

(2)落笔时,注意留“天”、留“地”,整体饱满,切忌散乱,不管在哪个角度,主体物要突出。

(3)打好轮廓,可上一些明暗。

3、学生写生,教师巡回指导

(1)用水粉画一幅风景写生,注意画面的气氛和色彩相协调。

(2)可以用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材料结合水粉色进行作业。

4、作业讲评。

6、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

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

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

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

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二课时

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

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

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

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

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7、漂浮的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的画面。

2、通过自觉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色,水粉纸等。

学生:

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

【教学重点】

利用水与油的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教学难点】

根据制作过程中没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什么东西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吗?

你们猜猜看,这节美术课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么呢?

画怎么能在水上漂浮呢?

演示吸附的方法。

2、欣赏作品:

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

有何感受?

二、发展阶段

1、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小组内讨论,尝试制作:

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滚入和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小结:

(1)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2)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2、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3、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1、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

2、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异形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

8、山山水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

【课前准备】

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