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docx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不仅仅是政治史的创造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很多成语直接和帝王有关,或者就是某个帝王创造的。
我在这篇长文中汇集了从夏桀开始到宋太宗赵光义为止,和25位帝王有关的50个有趣的成语及其典故介绍给大家。
这个时间跨度和汉语成语的出现、形成、稳定是相吻合的,宋以后汉语成语基本上就没有新产生的了。
我的搜集肯定有不少遗漏,请博友们补充,以后修订完善。
一、夏桀
1【桀骜不驯】桀: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
骜:
马不驯良。
驯:
驯服。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
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二、商汤
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
‘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
‘嘻,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
祝曰:
‘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
典故:
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
“来吧,鸟儿们!
飞到我的网里来。
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
”汤走过去对那人说:
“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
”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
然后低声说:
“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
“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
适应,适合。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
《周易·革》: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三、商纣王
4【暴殄天物】暴:
损害,糟蹋;殄:
灭绝;天物:
指自然生物。
指任意残害各种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品,任意挥霍浪费。
拼音:
bàotiǎntiānwù〔辨误〕殄不能念成zhēn。
出处:
《尚书·武成》:
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爱屋及乌】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
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及,达到。
乌,乌鸦。
出处:
汉.刘向《说苑·贵法》:
“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
典故:
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心里还没有谱。
他召见姜太公,问道:
“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
”太公答道:
“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
五、周赧[nǎn]王
6【债台高筑】形容欠债很多。
出处:
《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
“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责,就是现在的债。
典故:
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六、秦始皇
7【焚书坑儒】焚:
烧;坑:
把人活埋;儒:
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焚书坑儒
出处: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典故:
据《史记》记载,前213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对,他以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
李斯建议:
“史书只保留秦国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律的人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下旨同意。
史称“焚书”。
第二年,即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
事后,将相关460人在咸阳坑杀。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七、汉高祖刘邦
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
益,更加。
善,好。
出处: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
刘邦问韩信:
“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
”韩信说:
“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
“那对你来说呢?
”韩信回答:
“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
“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
”韩信说:
“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
”
9【秋毫无犯】秋毫:
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
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
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10【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领袖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注:
以下几个和高祖有关的成语皆源于此)
出处: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鸿门宴
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汉王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目的简单,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典故:
项羽漳水一战,击败秦军,便直奔咸阳,却被刘邦的守兵挡住。
项羽的叔父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谋士范增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他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来,让他借敬酒、舞剑的机会,杀死沛公(刘邦)。
项伯一看项庄来者不善,拔剑与项庄对舞,使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
樊哙携剑带盾,闯入帐中,守护在刘邦身旁,使刘邦转危为安,逃出虎口。
12【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出处: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典故: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
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
“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被封侯,你反而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
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
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典故:
鸿门宴上,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
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
干大事,大的作为。
顾:
顾念,考虑。
细谨:
细微末节,小的谨慎。
辞:
拒绝。
不辞:
不躲避、不回避。
让:
责备。
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典故:
沛公从鸿门宴上出来后对樊哙说:
“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
”樊哙说:
“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
”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15【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汉书刑法志》:
“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
典故:
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
刘邦郑重地向百姓宣布道:
“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
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16【一决雌雄】比喻胜负、高下。
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
17【分我杯羹】杯:
一杯。
羹:
肉汁。
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我。
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18【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
“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
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
这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20【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在军事上的含义是:
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21【犬牙交错】错,杂、交叉。
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出处:
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
“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
典故:
高祖赐封同族,但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
到了武帝时,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引起诸侯们恐慌:
“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
”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
22【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
典故:
秦末,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
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
城里百姓杀死了县令,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
"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
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
"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23【高阳酒徒】高阳:
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秦末郦食其(yìjī)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
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
《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
使者入通,沛公曰:
“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
”使者出以告。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
“走!
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遂延入。
终受重用。
八、汉武帝刘彻
24【金屋藏娇】《汉武故事》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后指纳妾。
出处:
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大致为东汉末年所作。
典故:
《汉武故事》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美好童话:
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
“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
”小刘彘说:
“要啊。
”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
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
“那阿娇好不好呢?
”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
“好啊!
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
”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
九、汉中宗刘询
25【故剑情深】比喻对结发之妻不离不弃;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出处:
《汉书·外戚传上》:
“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
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
典故:
许平君与刘询成婚。
后刘询为皇帝,许平君进宫为婕妤。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成君当皇后,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
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
朝臣们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
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
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
十、汉哀帝刘欣
26【断袖之癖】指宠爱男色,同性恋。
出处:
《汉书·董贤传》:
“常与上卧起。
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断袖图
典故:
汉哀帝常常与自己宠爱的男宠董贤同卧同坐。
曾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头偏枕了汉哀帝的衣袖,汉哀帝想起床,而董贤却未发觉,汉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于是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
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
十一、汉光武帝刘秀
2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
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桑榆:
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
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
(光武帝)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8【安知非仆】怎么就知道这个作天子的人不会是我呢?
仆(pú),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比喻人自己说自己前途不可限量。
出处:
《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引《东观汉记》载。
典故:
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
“刘秀当为天子”。
旁边的有些人说:
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
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即后来的光武帝)却说:
“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
”,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
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对光武帝说:
“仆竟然做到了”,帝听后大笑!
十二、魏武帝曹操
29【望梅止渴】人听说可以吃梅子就会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凭空想来加以安慰。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望梅止渴
典故:
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
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
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0【割发代首】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
现在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
出处: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
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
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
太祖曰:
“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
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
”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31【横槊赋诗】槊:
类似长矛;赋:
吟。
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十三、蜀汉刘备
32【求田问舍】舍:
房子。
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
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备曰: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
33【髀肉复生】髀:
大腿。
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
出处: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备,备曰:
『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
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出处:
《三国志·蜀志传》。
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仁服于人。
”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十四、蜀汉后主刘禅
35【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问禅曰:
‘颇思蜀否?
’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
’”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故:
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受封为安乐公,和一些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吩咐演奏蜀乐,并歌舞助兴。
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流泪。
只有刘禅怡然自若。
司马昭问刘禅:
“安乐公是否思念蜀?
”刘禅答道:
“此间乐,不思蜀。
”
十五、晋武帝司马炎
36【羊车望幸】意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
出处: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典故: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
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
有个聪明的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十六、晋惠帝司马衷
37【何不食肉糜】意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出处:
《晋书·惠帝纪》: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
“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或对曰:
“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
“何不食肉糜?
”其蒙蔽皆此类也。
十七、晋明帝司马绍
38【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典故:
晋明帝年少时,坐在元帝的膝盖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
”元帝感到惊奇。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
“太阳近。
”元帝吃惊:
“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明帝回答说:
“抬头只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
十八、前秦世祖皇帝苻坚
3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
《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下〉
典故:
苻坚即位后想消灭东晋,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回应:
“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
”
40【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
典故:
淝水之战时,苻坚与苻登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苻登说:
“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
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
”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41【风声鹤唳】唳:
鹤鸣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
《晋书·谢玄传》。
典故:
淝水兵败后,苻坚的溃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十九、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42【鹿死谁手】鹿:
猎取的对象,比喻争夺的政权。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
典故: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价自己说:
“我如遇到汉高祖,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
倘若遇到光武帝刘秀,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
二十、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43【快刀斩乱麻】
出处:
《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祖(高欢)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高洋)独抽刀斩之,曰:
‘乱者须斩!
’”
二十一、隋文帝杨坚
44【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
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
“水”原指长江。
出处:
《南史·陈纪下》:
“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
‘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
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陈。
出发前,他对高颎说:
“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
”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二十二、唐高祖李渊
45【雀屏中选】雀屏:
画有孔雀的门屏。
指得选为女婿。
出处:
《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
典故:
李渊善于骑射,其妻窦皇后未嫁时为贵族女,明艳照人。
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求亲的公子们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为标准。
李渊竟然两发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
二十三、唐太宗李世民
46【小鸟依人】依:
依恋。
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
现用于形容女孩子娇小可爱的样子。
出处: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於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
典故: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
唐太宗说:
“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
47【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
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比喻能人合作。
出处: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
‘非如晦莫能筹之。
’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
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
48【一代楷模】指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出处:
后晋·刘昫《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
典故: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急流勇退。
便奏请退休归家。
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说:
“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
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二十四、宋太祖赵匡胤
49【黄袍加身】黄袍:
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
指政变后夺得政权。
也指登上帝位。
出处:
《宋史·太祖纪一》。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故: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
史称“陈桥兵变”。
二十五、宋太宗赵光义
50【开卷有益】开卷:
打开书本,指读书;益:
好处,收获。
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卷六:
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超级知识贴】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故:
宋太宗常常对左右的人说:
“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由于他坚持每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