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082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案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厉王遂下令砍去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他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它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

文王登位后,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仔细研究,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和氏璧”。

   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以“奇妙的石头”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石头的知识和故事,表现了不同石头的奇妙所在。

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承上启下,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块石头,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课文中所讲的故事虽然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是全文的中心,告诉我们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三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强烈,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

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但是本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生时间离现在很远,故事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太熟悉,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课前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对于学生学习好本课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10个要求写的生字,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理解词语意思,能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

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①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

   ②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并整理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及资料。

    六、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

”本篇课文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

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有个性才会有创新。

课文的第三部分,有含义较深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

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自读自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从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

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

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七、时间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果你得到一件很名贵的宝物,你会怎么做?

   2、在楚国时期,有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你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吗?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问题,既可以调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书中主人公的距离,使学生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字词,用“找朋友”的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3、进行“生字闯关”游戏,对字词进行随机指导。

   (通过这两个游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巩固了生字的字形,灵活运用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和氏璧的资料。

   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

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读书结果。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补充完整:

   (通过再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课文中提炼出的语言,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未必会形成清晰的脉络,如果用表格形式加以提示就清楚多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你对和氏哪次献璧的印象最深?

  (四)重点读文,深入学习

   根据学生谈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学习。

   (学生谈到哪次献璧印象深刻,就先学习哪一次献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1.学习第一次献璧。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卞和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

   

(2)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一次献璧的场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面对卞和被砍去左脚的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次献璧。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卞和,面对这样的结局,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如果你现在是武王身边的一位大臣,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在场的一名大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并畅所欲言的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

   3.学习第三次献璧。

   

(1)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

   

(2)小组讨论:

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4)出示学习方法:

      ①练习分角色朗读或把文中的情景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②文章中什么使你感受最深,抓住重点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来。

      ③辩论:

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卞和第三次该不该去献璧?

   (5)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一种学法各自进行学习,老师巡视点拨。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根据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

体会到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令人最心痛的。

   (6)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结果。

(7)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五)美读课文,品味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的含义。

   (理解课文后再美读课文,更能体会出文章的内涵,读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作业设置

   1、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2、将学习了这篇文章的你的感想写到练笔本上,写完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十、板书设计:

    

  

    十一、案例点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去“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

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

本节课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较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1、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卞和哪一次献璧印象最深,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下面的教学,以学定教。

   2、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比如:

学了第一次献璧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了第二次献璧后,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等等。

这都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当时的情景,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

   3、第三次献璧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出示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辩论等等方法自读自学。

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

这些方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了自己的真诚、忠心不被人了解时的那种痛心。

当然,学习方法的出示还可以和学生共同提出。

《和氏献璧》教学小结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

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

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

和氏献了几次璧玉?

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

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

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思考讨论:

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

"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

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

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并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之璧”采得于何处

卞和抱璞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

春秋时,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

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

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

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见状,使人问其故。

和答曰:

“臣非悲刖。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

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

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

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鞠歌行》)

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阳新说。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

“为卞和得璞之所。

其二,湖北南漳县说。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

“《书·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

‘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

“《太平寰宇记》云:

‘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清《一统志》谓:

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

“《中国名胜词风俗》:

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

“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

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三,安徽芜湖县说。

《太玉府志》载:

“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

”《九域志》谓:

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

“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

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

“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

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其四,安徽怀远县说。

《怀远县志》:

“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

”《水经注》载:

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

《图经》云:

“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

”清康熙《凤阳府志》:

“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

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

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入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

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

元帝仙桃石,往来不识。

略剖与君之,万载留踪迹。

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

“白云堆。

”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

“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宋哲宗元七年(1092)上巳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迨、苏过同游荆山,留诗咏叹:

“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

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

”明儒宋濂有《游荆涂二山记》,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记述:

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

卞和采玉的故事,古籍记载不仅在地点上有所歧异,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众说不一。

《韩非子》记载为楚厉王至文王时代;汉代的刘向在《新序》中则记为楚共王之时;而一些地志和杂记又谓其中发生在楚平王年间,按史书记载:

楚文王在位时间应在公元前677年以前;楚共王应在公元前500年以前;楚平王应在公元前516以前。

前后相差150多年。

孰是孰非,难以断定。

玉石可分,荆山难辨。

哪方地灵产宝玉,何处荆山泣忠魂,成为千古难解之谜。

“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

“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

“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这句话的含义。

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

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

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

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

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

“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

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

我觉得不准确。

  师:

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

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

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

在这里是献什么?

(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

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

中间有小孔。

  师:

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

白璧微瑕。

  生2:

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

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

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

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

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

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

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

“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评议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给同学提善意的建议。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讨论汇报:

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

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

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何氏一共献了三次璧玉。

  生3:

我知道和氏第一次把璧献给楚厉王,第二次把璧献给武王,第三次把璧献给文王。

  生4:

我觉得卞和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教师板书: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放手让学生读文后,自由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

教师的板书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三个层次。

  2、自主识字,质疑理解。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

  用教学课件出示生字,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2)请同学们说一说:

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明白?

  生:

我不明白什么叫“鉴别”?

  师:

请你读读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吗?

  生:

(读后理解)

  生2:

我不懂“价值连城”是什么意思?

  师:

谁收集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

介绍《完璧归赵》的故事

  师:

秦王想用十五个相连的城池交换和氏壁,所以说它价值连城。

  生4:

我不明白什么叫“坚贞之士”?

  师:

在你的头脑中有没有英雄人物的名字,说出来。

  生5:

刘胡兰

  师:

她在钆刀面前不低头,英勇牺牲,是一位坚贞之士。

  (3)小小组互相测评生字,全部会认的画上智慧星,加以鼓励。

把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圈画出来,再次在小组中集中认读。

(小组合作识字的办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不但比较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生字,更重要的是在小组中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和氏三次献壁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故意欺骗砍去右脚

  命名“和氏壁”

  玉匠看了看,说:

“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

“这不过是块石头。

  2、指名接读3——5段,思考:

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1:

这次卞和没有直接去找文王献玉,而是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出示句子,指名再次朗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生2:

我认为不行。

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

  生3:

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生4:

我觉得玉匠第三次和前两次对待这块璧的态度不同.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师生对读。

  玉匠看了看,说:

“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

“这不过是块石头。

  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

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体验玉匠对待璧的态度,与卞和的态度对比,进一步感受卞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