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8873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docx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导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作者:

————————————————————————————————日期: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为父亲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共同走进《我的母亲》,思考:

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

她对“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而“我”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长)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我国对上个世纪文学家的评价,一般认为排名顺序是鲁迅、矛盾、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所以,民间有一种很通俗的讲法“鲁、郭、巴、老、曹”。

老舍先生出生在清代末年京师(也就是北京)一户贫苦的旗人家庭。

所谓旗人,清代对被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类兵民一体化组织中人们的总称。

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在当初筹划进取中原的时候,将满洲民族的全体青壮年男性,都收进了军队之中,把他们分别划入以8种旗帜为标识的8个方面军。

这8个方面军,即被称为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镶红旗、正红旗、镶蓝旗、正蓝旗(先有四面“整”旗,后来分别将“黄”、“白”、“蓝”旗镶上了红边,将“红”旗镶上了白边)。

后来,又仿照满洲八旗的编制,建起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3个八旗的军事组织,自建立起的二三百年间,曾在创立清朝、巩固政权、维护祖国统一、保卫人民安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八旗的设置,随后成了清代始终贯彻的制度。

它把世代的旗人,严格圈定在当兵吃粮饷的惟一人生轨道里,禁止他们从事除当兵之外的一切职业,不许他们做工、务农、经商以及从事其他职业,这虽然有助于政治基石的牢靠,也防止了旗人与民争利,但是,也造成了创建这种制度的人预料不到的社会难题。

从乾隆年间起,“八旗生计”问题愈演愈烈,叫所有的清代统治者伤透了脑筋:

旗人“人口大量增加,而兵有定额,饷有定数,既不能无限制地增饷,又不能放松正身旗人参加生产劳动的限制”,于是,补不上兵缺的旗籍子弟越来越多,只好眼睁睁地失业赋闲,成为“闲散旗人(满语叫作‘苏拉’)”,这不仅导致许多下层旗人日益明显地走向贫困化,还使入关之初异常精锐剽悍的八旗劲旅,失去农商技能,滋生了惰于劳作、荒于嬉戏的积习。

故有人用“八旗子弟”成为“纨绔子弟”的代称。

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

——这是一个有着重要底蕴的事实。

老舍是满族人,是北京人,再加上他出身于下层穷苦市民阶层,这3个基本属性,正是营造起他那辉煌艺术殿堂的3个最初的社会人文支撑点。

老舍父亲永寿在八旗军队中的身份,用满语讲叫作“巴亚喇(啦)”,用汉语说就是“护军”。

清代的护军,任务是负责捍卫整个京师的安宁。

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为反抗八国联军的疯狂入侵,八旗军人们为护卫祖国的首都而喋血苦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场景。

而老舍的父亲永寿,也就是在这一场战斗中尽忠殉国的。

幼年的老舍,缺吃少喝,发育很晚,可是论懂事,却比小康人家的孩子要早。

幼年有些事情,对他来说留有终身不能磨灭的记忆:

比如,每年都要有几趟,跟随母亲去城外的舒氏茔地,为死去的父亲上坟。

母亲告诉他:

咱们是旗人,庚子年间,你父亲阵亡了,他原本是正红旗下的一名“巴亚喇(啦)””!

再比如,他见到过家里保存的一块小木牌,那上面有父亲的名字,还有证明父亲长相特点的“面黄无须”四个字,那是阵亡了的父亲当京师“巴亚喇”时候的一只腰牌,是他上下岗使用的通行证。

还比如,母亲多次讲过他怎样失去了父亲。

“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

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吐了一口气》),是直接与他们一家命运攸关的事实。

随着父亲的故事在心中扎下根,幼年的老舍渐渐体会到了父辈八旗将士们的爱国情感,明白了:

作为战死于抗击外寇战场上的旗兵永寿的儿子,“爱咱们的国”,是人生的头一宗大事情。

今天,重新提起老舍先生的这段童年往事,不难想到的是,日后成为大作家的老舍,对于父辈以及世代八旗将士以血汗和性命来开拓、捍卫的祖国,会持有什么样的情感!

老舍一生极具爱国情操,从青年时代起就异常地忧国忧民,早期作品篇篇都是这种情感的自然表达。

1937年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抛弃舒适宽裕的大学教授生活,舍下妻子儿女,以一位著名作家的身份投身艰难困苦的抗敌文化工作,为社会各界做出了令人感叹的表率。

他在给友人的信里,提到自己与妻子的分手,说:

“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

男儿是兵,女儿也是兵,都须把最崇高的情绪生活献给这血雨刀山的大时代。

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与她都属于国家。

”为了国家,文化人老舍是用兵一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妻子。

在他和同样是旗人出身的妻子胡絜(jie同“洁”或xie度长契大)青心目中,显然都有八旗先人们慷慨赴战卫国殉国的榜样。

老舍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短)

2、写作背景

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

这次也是一样。

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三、请同学读课文

四、深入探究

1.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根据写作顺序分段

第1~2段:

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

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

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

第11~12段:

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

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

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

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

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

在老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许多为当时旗人们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标榜的习性。

老舍是母亲带大的,母亲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都是应当做为生活规范,老舍的母亲像许多八旗妇女一样,干练、勤快、手巧,而且还继承了满人急公好义的传统品行,她特别乐于助人,能伸手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从不推脱,总是有求必应,实心实意地去做;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

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对作者的影响怎样?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更应对过许许多多预想不的关坎与磨难,但是,只要是知情者,都不难发现,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常常与母亲如出一辙。

他毕生乐于救助穷苦人和弱势群体,自己吃亏反倒安然惬意;他为人处世宽容大气,同时又要强自尊,守秩序爱清洁,严格自律;他一贯喜爱动植物,晚年居住在东城富强胡同“丹柿小院”的时候,他那横竖没几步就能走到边的院子里,被满满当当地种上了花草,满人的爱花嗜好,被他推向了极致,院里、屋里,到处都是花,有昙花、银星海棠、柱顶红、兰花、腊梅、山影、枸杞、令箭荷花、仙客来、太平花,还有出自一百多个品种的三百多棵菊花!

他出了名地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晚年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会变成了大家的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欢畅之时,赵树理扯着嗓子“吼”过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酩酊大醉能够滑到了桌子底下……也有的时候,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

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道:

‘给大哥请安!

’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

‘别……别这样!

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

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

’”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参考:

作者之所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母亲“软而硬”的性格,是因为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

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

“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

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为了自己的儿女留下的四滴眼泪。

下面同学们迅速阅

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留下的眼泪——9自然段

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出——“五四的母爱”的主题。

6、重点分析13自然段

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

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

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

,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

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

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

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

7、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

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

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六、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

”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七、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一条线索(时间线索)

二、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

三、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

四、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

五、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

六、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下一课;

2、练习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