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872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docx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教案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给女儿的信》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

(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

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

“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

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

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

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

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

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

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

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

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爱孩子。

  (展示图片)

  三,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

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

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

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课堂实录《给女儿的信》

  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

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

  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

我说:

“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

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

”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

  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

“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

“同学们好!

  同学们齐声喊:

“老师好!

  “谢谢!

请坐!

”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

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

“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

然后查过哪些字词?

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

“我查过‘抔’。

  我问:

“在什么课文地方?

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

”我问她。

  黄泳说:

“pou”

  “读几声?

  “二声。

  “很好!

”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

“呵呵,不少呀!

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

”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

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

“别举手!

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

“dòng”

  我说:

“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

一‘幢’!

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

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

“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

“对!

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

以后可别读错了。

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

“不要说!

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

“刹(cha)那间。

  我问:

“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

“应该读sha!

  更多的同学说:

“应该读cha!

  “对!

应该读cha!

”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

“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

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

  同学们说:

“有!

  我说:

“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

‘刹车’的‘刹’便读sha。

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

还有没有其他的字?

没有了啊?

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

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

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

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

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

“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

有什么想法?

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

“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

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

“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我说:

“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

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

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

“把手放下!

嗯,多数人想过。

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

”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

苏畅,你先说好吗?

  苏畅说:

“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

“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

  汪洋同学说:

“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

  王楠楠说:

“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

“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

“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

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

呵呵!

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

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敢。

  我说:

“不敢?

如果问又会怎么样?

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李运举手站了起来:

“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

  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

是吧?

”我问。

  李运说:

“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

“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

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

“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

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

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

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

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

  学生齐声说:

“问过!

  “没有!

”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

“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

呵呵!

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

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

“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

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

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

“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

“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

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

“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

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

“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

  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

“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

“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

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

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

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

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

“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

理想的境界,是学生和老师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互相促进,同时,教师又不知不觉地引领着学生。

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

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

我提醒自己:

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

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

现在,李文思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

机会来了!

  我说:

“李文思的发言很好。

她指的这个语言点是上帝的第二次发现。

那么,我们不妨暂时停留在这里研讨一下,我们围绕上帝看到的东西来看一下,课文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我想问,上帝这样‘看见’过几次?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两次的,有说三次的。

  我要同学们注意看课文本身,然后多数同学说“三次”,于是我说:

“至少有三次,是吧?

同学们马上这三次找出来,看看上帝三次看见了什么,看见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

  同学们立即仔细看课文,认真地找了起来,同时同方同学之间不时小声议论。

  有同学说:

“第一次看到的是爱情。

  我和他们碰撞起来:

“看到的是爱情?

不对吧?

那是大天使对上帝所见的解释和概括。

  同学们继续寻找并思考上帝三次究竟见到了什么。

  我和学生一起找一起分析:

“第一次是什么?

‘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看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齐答:

“美和力量!

  “第二次看到的呢?

  同学们说:

“还是美和力量,第三次是同样的东西。

  “对!

”我继续引导,“但是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是有没有区别呢?

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书上有的,你只需要扣住这句话的语言。

第一次看见的美是什么?

  有同学插嘴:

“爱情。

  “这是大天使给他概述的呀!

”我笑了,然后继续追问,“上帝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多数同学回答:

“不可理解的美。

  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对,在这儿作者想说的是,上帝的眼光渐渐地表现了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

这种美在人类看来是很常见的,但在上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从未见过。

上帝一想,他是无所不能的呀,为什么他没看到过这东西呢?

作者这里说,上帝发怒了。

为什么要发怒呢?

  同学们纷纷说:

“因为人类未经许可就发明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我引导学生看书:

“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对象变了没有?

  同学们齐答:

“没有。

仍然是美和力量。

  我说:

“但是换了一个定语……”

  同学们说:

“无与伦比!

  “对!

”我说,“就是李文思刚才说的‘无与伦比’。

那就是说,五十年过去了,爱情褪色了没有?

  同学们说:

“没有。

  我说:

“这就是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爱情变得更美了,无与伦比。

这就叫什么?

  同学们说:

“忠诚。

  我感慨地说:

“是呀!

忠诚就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

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

无与伦比的美!

这是上帝第二次所见。

那么,第三次呢?

上帝第三次来了以后只有一个人了,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

在上帝看来,所未爱情好像似乎应该黯淡一些。

但他看见了什么?

  “没变。

还是……”同学们七嘴八舌。

  “还是什么?

”我追问。

  同学们大声说:

“美!

  “但‘美’前面加了一个定语。

这定语是什么?

  同学们说:

“‘不可理解’。

  我故作不解:

“怎么还是‘不可理解’?

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

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何思静举手回答: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

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

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我说:

“我同意何思静的理解。

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

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

那么再看前两次上帝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第一次书上怎么写呀?

  同学们说:

“‘上帝勃然大怒’。

  “第二次呢?

  同学们说:

“第二次是‘上帝怒不可遏’。

  我说:

“第三次呢?

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

但你看第三次怎么样?

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

  唐强举手起来朗读: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我说:

“本来我以为唐强要读错一个字,呵呵!

大家猜猜,我估计唐强要错那个字?

  同学们笑了:

“‘伫立’的‘伫’!

  “对!

”我说,“但唐强果真很强!

没有读错“伫”。

  同学们笑了。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的,有同学可能会读成’chu’。

”我继续说,“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我和学生一起朗读: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读完之后,我对大家说:

“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

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

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

他又思索了什么?

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

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同学们分小组研讨,气氛很是热烈。

  几分钟后,我说:

“好了,一起交流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路遥说: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

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我说:

“好,这是你的理解。

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呢?

  赵瑞雪说:

“我们这个小组的看法是,因为上帝是在想,既然人类能够创造比他自己创造的更美的东西,那就让人称为上帝吧。

所以说人就成了上帝。

  我趁势幽了她一默:

“就是说你们不用我来领导了!

  大家笑了起来。

  杨晓梅说:

“我认为,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

人才是上帝!

  我说:

“很好,其他同学呢?

还有没有新的理解?

  戚西川说:

“我们这个小组认为,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钟雪飞说:

“我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我说:

“你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最近读了以后还有一点新的体会――想不想李老师说?

”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同学们的声音震耳欲聋:

“想!

  “想?

呵呵,其实你们不想我也要说!

  同学们爆笑。

我特别喜欢这种轻松的氛围,这种氛围特别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于是我说:

“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

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

不过,上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