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6874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docx

集体备课记录+教学设计+反思

东方实验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时间

11.17

地点

备课室

科目

语文

备课内容

《颐和园》

主讲人

付雪燕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12个生词。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写结合,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1.初读识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导“颐”的正确写法。

2.画出文中2——5自然段的过渡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3.学习文章总分总的结构,以及首尾呼应的方法,学习写作。

4.读写结合训练,运用过渡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完成练笔补白。

5.练笔点评。

备注:

附详细教案及反思

 

东方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

颐和园

授课

时间

2015.11.19

讲课

教师

付雪燕

课时

1

课型

读写结合课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前后鼻音的读法。

2.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难点: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

教具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读写结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增补空间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

[板书:

颐和园]  

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

(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

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长廊堤岸雕刻画舫

横槛栽满葱郁掩映  

金碧辉煌神清气爽隐隐约约姿态不一  

(2)交流:

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课件:

这是一个的颐和园。

)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

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出示颐和园风

景图片

学生提前搜集

资料,课前与

同学分享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B师:

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

为什么?

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理清叙述顺序。

(板书:

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

“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  

三、学习迁移,运用练习单,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

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公园美景(片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湖底色彩斑斓的小石子清晰可见。

小鱼小虾更加活泼可爱。

 

进一步说明运用过渡句的方法把上下两个自然段联系起

柳树更加憔悴了,那金黄色的叶子纷纷落下,犹如一群群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花坛显得更加美丽,雪白的菊花到处都是,粉红的小野花夹在里面漂亮极了。

什么是赏心悦目,这就是。

再看,是一片广阔的草地,每一棵小草都是那么的翠绿,每一棵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它们形状各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粗,有的细。

让人心旷神怡。

有一片竹林,林子遮天蔽日,棵棵翠绿挺拔。

一阵秋风吹过,林子“沙沙”作响,这是一段多么让人陶醉的乐曲啊,这是大自然奏起的歌曲。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颐和园》反思

付雪燕

2015.11.19

《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组课文都介绍了中国的文化遗址,通过多《长城》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中国的文化遗址有所了解,因此,在讲《颐和园》的时候,学生就已经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颐和园有了深入的了解。

而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其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

为了能让学生欣赏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如何写游记文。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学习本课的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

2.疏通文章的脉络,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段方式。

3.移步换景,运用练习单,学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 学习本课的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

在导入的时候,我借助有关颐和园美景的图片,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大家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是一个()的颐和园。

”学生用到的词仅仅局限于“美丽”“壮观”“雄伟”,而对于课文里那些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词语却丝毫没有提到,于是,我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且找出课文中整体概括颐和园景色的句子,即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让同学们看看这两段有什么联系,学生很快就说出来是“首位呼应”的关系,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疏通文章的脉络,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段方式

这篇课文,不但是总—分—总的结构,在2——5自然段中,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这几段的第一句话,让他们自己来总结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有什么作用,因为以前经常说起过渡句,所以,学生在这里也一语中的,很快说出了这些句子的作用。

接着,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些句子的作用,我把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以及所有的过渡句都连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可以在写作的时候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整齐,脉络更加清晰。

三、移步换景,运用练习单,学会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

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

“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进行总结。

所以,我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结合前面两个环节来完成。

由于学生对于移步换景这种写法比较陌生,所以在“移步换景,学写法”这一环节,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换景的定义,让学生朗读加深印象,接着学生朗读上一环节找出来的句子,老师进行点评。

在自己朗读和老师的点评中明白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

顺势引出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总分总和首尾呼应的构段方式。

然后运用练习单来让学生练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四、不足之处

1.学生朗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

这是我最大的失误。

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在进行移步换景的训练时,由于我的引导失误,没有给学生说清楚移步换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单纯的填写了方位词,过渡句的运用没有说到位,导致多数学生不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完成练习,好在课后隋校长和老师们及时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弥补了这个失误。

    2.评价语言不够到位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准确而又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

在教学时,我有些时候未能就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个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但每一次认真的写课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

每当完成一次写课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附读写结合小练笔

写作方法: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

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

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

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

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

破碎的感觉。

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

写,避免记流水帐。

公园美景(片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湖底色彩斑斓的小石子清晰可见。

小鱼小虾更加活泼可爱。

柳树更加憔悴了,那金黄色的叶子纷纷落下,犹如一群群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花坛显得更加美丽,雪白的菊花到处都是,粉红的小野花夹在里面漂亮极了。

什么是赏心悦目,这就是。

再看,是一片广阔的草地,每一棵小草都是那么的翠绿,每一棵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它们形状各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粗,有的细。

让人心旷神怡。

有一片竹林,林子遮天蔽日,棵棵翠绿挺拔。

一阵秋风吹过,林子“沙沙”作响,这是一段多么让人陶醉的乐曲啊,这是大自然奏起的歌曲。

课堂小练笔:

按照“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美丽的东方实验小学吧,让大家跟随着你的脚步,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