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6846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docx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相关规定

XXX卫生院

临床合理用血标准

 一、总则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2、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二、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悬浮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或大面积烧伤患者。

 

(1)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悬浮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

5-8ml/kg)。

 

4.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5.附注: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

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是不一样的。

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2)无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红细胞压积达0.20(血红蛋白>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血的增加及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当然,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手术患者在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分娩功能的相关因素,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 50×109/L(妊娠性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血小板。

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4)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能维持正常。

即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三分之一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

应当注意,休克没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

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

禁止用FFP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伤口愈合。

 

三、内科输血指南

 1.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

 

(1)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 ;

(2)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

(3)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注: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3.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4.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6.全血: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四、输血申请要求

1、输血及血液制品必须有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液制品同样有感染血源性疾病可能);

2、初级职称没有资格申请输血,必须中级职称以上医师评估签字。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5、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6、输血申请单一式两份,一份交检验科(输血科)备查,另一份交县医院取血用。

7、隔天再输血者,需重新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以上3、4、5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五、本标准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围手术期输血指南

 围手术期输血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为了避免或减少术中失血或输入异体血可采用相关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一)既往输血史及有无输血并发症。

(二)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三)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等。

(四)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六)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二、术前准备

(一)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并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三)视病情停止或调整抗血栓药物。

必要时可推迟择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四)对慢性贫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予术前一周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

(五)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加强营养等。

(六)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七)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计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一)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评估等,必要时监测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等。

(二)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

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

2.作用:

增强携氧、运氧能力。

3.输入指征:

(1)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血红蛋白<70g/L,尤其在急性失血时;(3)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4)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5)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功能Ⅲ~Ⅳ级,保持血红蛋白100~12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6)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是否输入红细胞取决于患者心肺功能代偿、有无代谢率增高和有无进行性出血。

4.注意事项:

(1)不能依赖输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

(2)少白红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3)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4)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5)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O型血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三)输血小板

1.输入指征:

(1)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2)血小板介于50~100×109/L之间时,是否输入取决于术中出(渗)血是否不可控制腔隙内手术有继续出(渗)血可能其他相关因素,如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等。

(3)实验室检查证实血小板功能低下且有出血倾向者。

2.使用说明:

(1)手工分离血小板含量约为2.4×1010,保存期为24小时;机器单采血小板含量约为2.5×1011,保存期为5天。

(2)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增加约(7~10)×109血小板数量。

(四)输血浆

1.血浆制品:

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新鲜血浆。

2.目的: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大面积烧伤)。

3.新鲜冰冻血浆输入指征: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于患者自身血容量);(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

5~8mL/Kg)。

4.使用说明:

(1)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

(2)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冰冻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3)用时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4)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

(五)输冷沉淀

 1.目的:

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

2.输入指征:

(1)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8~10g/L;

(2)纤维蛋白原浓度在10~15g/L之间,应根据伤口渗血及出血情况决定补充量;(3)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4)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患者;(5)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3.使用说明:

(1)一个单位冷沉淀约含250mg纤维蛋白原;

(2)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六)输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或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30%。

(七)大量失血的药物治疗

1.围手术期排除外科引起的出血后,应考虑使用全身或局部止血药。

2.大失血时,传统的治疗手段失败时,可考虑使用重组活化Ⅶ因子。

(八)相关因素的治疗

1.避免围手术期低温。

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枸橼酸中毒,及时补充钙剂)和严重贫血。

3.维持适当的Hct。

四、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及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适应证:

(1)择期手术,身体一般情况良好,Hb

>110g/L(Hct>0.33);

(2)术前估计术中出血量超过自身循环血容量15%;(3)稀有血型备血困难的患者;(4)对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手术患者。

2.禁忌证:

(1)血红蛋白<100g/L;

(2)全身性感染;(3)凝血功能异常和造血功能异常。

3.注意事项:

(1)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可一次或分多次);

(2)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3)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叶酸及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4)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

 1.目的:

节约用血及降低血液粘稠度。

2.适应证: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Hct≥0.33),估计术中失血量大;

(2)手术中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3.实施方法:

(1)于麻醉后手术前抽取适量全血储存于血袋,同时回输一定容量液体置换血液(采用胶体置换血液时比例为1∶2;采用晶体置换血液时比例为1∶3)。

预计采全血量应按如下公式估计:

预计采血量=患者估计全血量(65~70mL×体重)×[(患者初始Hct-稀释目标Hct)÷患者初始Hct]。

(2)术中患者出血后,将所采集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

4.禁忌证:

(1)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3)凝血机能障碍;(4)不具备监护条件;(5)心肺功能不良患者。

5.注意事项:

(1)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25%;

(2)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Hct以及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洗涤、滤过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1.适应证:

(1)预计失血量>1000mL的各类手术(感染、污染、肿瘤手术除外);

(2)稀有血型手术患者。

2.禁忌证: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3)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或羊水等污染;(4)镰刀状红细胞病患者;(5)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3.注意事项:

(1)回收时吸引负压一般不要超过200mmHg,以减少红细胞破坏;

(2)因回收系统中含有抗凝剂,血液回输过程中应监测ACT和凝血功能;(3)抗凝剂使用量为肝素钠∶生理盐水=50μ∶1mL;(4)储血罐中有凝血块时,应加用白细胞滤器。

五、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二)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1.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2.过敏反应的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三)溶血反应

1.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2.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3.全身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四)细菌污染反应

1.非致病菌污染,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2.毒性大的致病菌污染,输入10~20mL,即可发生休克。

3.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循环超负荷

1.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

2.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

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片显示肺水肿征象。

(六)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入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

(七)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pH越低、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伴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钾高的患者,大量输血应高度警惕高钾血症。

3.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根,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八)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由于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

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渗液。

(九)传染性疾病

输异体血具有传播肝炎和HIV的危险。

输入异体血可明显抑制接受者的免疫功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

应严格遵循输血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六、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被掩盖,不易观察和早期发现,并且还可能会被漏诊,应引起麻醉科医生的警惕。

输血前应由两名医护人员严格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如下:

1.首先立即停止输血。

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血型。

采取供血者血袋内血和受血者输血前后血样本,重新化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作细菌涂片和培养。

2.保持静脉输液通路畅通和呼吸道通畅。

3.抗过敏或抗休克治疗。

4.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电解质、酸碱平衡。

5.保护肾功能:

碱化尿液、利尿等。

6.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补充相关凝血成分,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及血小板等。

7.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或换血疗法。

 

高州市新垌镇卫生院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职责

一、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1)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3)定期对临床输血品种、用血量统计,并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4)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5)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6)负责外购血入库登记、质量监测和发放;

(7)负责审核输血申请单填写规范性;

(8)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二、临床输血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输血指征的把控;

2、负责输血病历质控;

3、每天输血,必须有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记录、输血后疗效评价。

若输血无效,应有原因分析。

4、医疗、护理输血记录应一致。

三、医务科职责

1、协助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工作;

2、对输血病历进行终末质控。

 

高州市新垌镇卫生院

临床用血、取血流程

 

 

高州市新垌镇卫生院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上报制度

1、医务人员应当熟悉输血相关的各种规定,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严禁违规操作规程,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临床用血工作中遇到技术疑难或特殊病例,应当及时请示科室主任、上级血液管理技术主管,及时查找原因,设法解决。

3、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包括SHOT(TheSeriousHazardsofTransfusion)事件,也包括输血相关医嘱、备血、运输、检验、配血、发血、输血不当等引起的不良事件。

4、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急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的疾病。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7、输血传染疾病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4)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输血后临床医生需认真如实填写“输血记录”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若出现输血反应,临床医护人员立即积极抢救,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送回血库作好留档登记。

8、若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查清原因,血库值班医生及时报告科主任,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医务科、县医院输血科或巴中市血液中心,并协同临床科室做好受血者标本及血袋、相关记录的保存工作。

9、出现差错事故或者不规范的临床输血行为,应当详细记录,保留原始凭证,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

10、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的不良事件,科室负责人应当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采取适当措施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加强培训、持续改进。

11、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

高州市新垌镇卫生院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急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分为:

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一)过敏反应:

1、症状:

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

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

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滴,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10mg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

1、症状:

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治疗:

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

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

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

1、症状:

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