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6681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docx

大学军事理论docx复习

大学军事理论

第一章

1.举例说明“落后必然挨打”的历史教训。

答:

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

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近代中国一直在两种力量的左右下蹒跚前行,第一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统惯性作用,第二是西方列强带来的工业化文明的威逼兼示范作用。

自1840年以来,外敌不断入侵,国势日益衰微,列强割我土地、掠我资源、刮我财产、鱼肉我人民至中国土地上独“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其亡国灭种之恨,城下之盟之奇耻大辱,均使我国民刻骨铭心。

“落后就要挨打”成了近代中国人心目中鲜血凝成的真理,也是历代仁人志士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

2.我国武装力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分别说明。

答: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组成

1、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体。

?

(1)、陆军?

陆军,是陆地上作战的军种。

它担负在陆地歼灭敌人的任务,既能独立作战,又能与海军、空军联合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军种,具有较强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

在抵御外敌入侵,巩固国防,保卫祖国领土安全,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海军?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

现代海军通常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及专业兵组成。

主要装备作战舰艇、辅助舰船和飞机,配备有战略导弹、战术导弹、火炮、水中武器、战斗车辆等。

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及对岸上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有的还具有实施战略袭击的能力。

(3)、空军

空军,是主要进行空中作战的军种。

空军的基本任务是:

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军、海军作战,对敌后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

空军具有快速反应、高速机动、远程作战和猛烈突击的能力,既能协同其他军种作战,又能独立遂行战役、战略任务。

空军是现代立体作战的重要力量,能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国防和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第二炮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简称二炮),是以地战略导弹为主要装备、担负核反击战略作战任务的军种。

地地战略导弹包括中程导弹(射程为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为3000—8000千米)和洲际导弹(射程为8000千米以上)。

2、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是公民在军队外所服的兵役。

预备役部队,是国家平时以预备役军人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迅速转为现役部队的武装组织。

通常分为军种和兵种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是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保障战时迅速扩编军队的重要组织形式。

?

预备役部队,在现代国防和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预备役部队的数量将逐渐增多,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进,军事训练进一步加强,与现役部队的差距逐步缩小,动员速度将越来越快。

?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简称武警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中担负国内安全保卫任务的武装组织。

它隶属于国家公安系统,受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

?

其基本任务是:

平时警卫党政机关和部分国家领导人、重要外宾及大型集会的安全;对监狱、劳改管教场所,实施武装警戒和武装看押;配合公安机关依法逮捕、追捕及押解罪犯;守卫电台、电视台和国家经济、国防工业、国防科研等要害部门,以及民用机场、重要桥梁、隧道等目标;进行边防守卫和火灾消防等。

战时,协同人民解放军保卫边防和海防,抗击敌方的入侵;参加城市防卫和保卫重要目标的战斗,组织对空防护;组织重要民用机场、车站、桥梁和隧道的防护;守卫重要的电台、工厂、仓库和科研设施等目标,掩护工业设施和人口疏散;打击敌特和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保障作战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等。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3年4月5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正式成立。

武警部队,在北京设有领导机关武警总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武警总队,地区(地级市、州、盟)设支队,县(旗、县级市)设中队或大队、站、所。

有的总队还编有直属支队,按支队、大队、中队、排、班的序列编制。

武装警察部队装备轻便、精良,有自己的服装式样、识别标志和军衔等级,其内务制度、纪律要求、队列基础训练和政治思想工作等则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有关条令、条例和规定。

?

(三)、中国民兵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

有的则同预备役相结合,既是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又是预备役的一种组织形式。

平时其成员各事其业,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就地配合军队作战或开展游击战,担负各项战争勤务,必要时随军远征或征调入伍补充常备军。

中国民兵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物,是一支新型的人民群众武装组织,是人民军队的得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力量,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兵被确立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军事制度。

1984年5月3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进一步确立了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

我国的民兵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

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基本训练的公民,编入基干民兵;其余18~35岁未编入基干民兵的男性公民编入普通民兵;女性公民根据需要参加基干民兵。

民兵工作的任务是:

①建立和巩固民兵组织,提高民兵军政素质,配备和管理民兵武器装备,储备战时所需的后备兵员。

②发动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组织民兵担负战备勤务,维护社会治安。

③组织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

3.应届大学毕业生入伍通常有哪几种形式?

答:

总共3种

1、普通义务兵,如果你是国家统招的学生应届毕业的,退回你大学学费,享受大学生参军优惠政策,不是国家统招的学生应届毕业的按照社会人员入伍

2、特招士官,这个是志愿兵(又称合同兵),拿的是工资(不是义务兵的津贴),士官不是官,还是兵,大学生特招士官按照学历授予军衔,基本上是技术类的士官。

这个只接收国家统招的学生应届毕业的,成人类的还没划入接收范围

3、特招军官,这个基本上是国家211工程高校的学生有机会参加,这个只接收国家统招的学生应届毕业的,成人类的还没划入接收范围,本科直接授予中尉军官(副连长职位),基本上是文职干部(非指挥)

?

4.为什么说加强国防建设必须注重国防精神的培育?

答:

国防精神是公民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观念、意志、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综合。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国家的灵魂。

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强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需要的各种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推翻三座大山、抗击外来侵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军习武精神、民族团结精神、自强自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

用这些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使之转化为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

5.国防的定义是什么?

答:

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

6.国防类型分为哪几种?

简述我国国防的类型和特征。

答:

大致有四种类型:

?

?

扩张型。

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权主义,侵略、颠覆和渗透他国。

?

?

自卫型。

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支持,防止外敌入侵,维护本国安全。

我国的国防属于自卫型,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永不扩张,也不容别国侵犯我国一寸土地。

?

?

联盟型。

以结盟形式,联合他国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又分为扩张和自卫型,还可分为一元和多元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做盟主。

?

?

中立型。

中小发达国家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子民的防御体系。

?

7.国防精神分为哪几种?

答:

国防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如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自觉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奋斗拼搏等。

二是尚武精神,包括居安思危,保持高度的战争警惕性;整军经武,秣马厉兵;尊重军人,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等。

三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不怕艰难困苦,敢于赴汤蹈火,乐于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等。

四是国际主义精神,包括热爱和平,追求平等,主持正义,反对霸权等。

?

8.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建设分哪几个阶段?

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就?

答:

(1)、第一阶段:

从1949年底到1953年,国家处在外御帝国主义侵略,内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时期。

?

?

抗美援朝分两个阶段:

?

?

第一阶段1950年10月25日至于1951年6月10日,中朝人民军队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

经顽强奋战,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赶回到了三八线,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

?

第二阶段:

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中朝人民军队以阵地战为主。

这一阶段,边打边谈,打谈配合,接连粉碎了美军的夏季攻势和细菌战。

并于1953年5月到7月发动强大的夏季攻势,取得了胜利,于同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胜利结束。

?

?

?

?

?

?

建国以后,我军干部的培养由原来主要靠战争实践锻炼,逐步改为主要通过院校培训。

军事院校是培养干部的主要途径。

建国初期,党中央就十分重视军队院校建设,抽调了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将领去办校,先后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学院、高级步兵学校、军事工程学院等。

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三年,全国相继建立了各级各类院校一百零七所,到五十年代末,全军已发展到一百六十多所,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院校体系,为部队培养了各级各类干部,为国防科技事业输送了技术骨干。

?

?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央军委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成立。

中国空军一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严峻考验。

从一九五O年十二月参战,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创造了击落敌机三百三十架,击伤敌机九十五架的出色战绩。

?

(2)、?

第二阶段:

从1953年底到1965年,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重要时期。

?

?

1955年精简整编时,人民解放军在陆海空三军的结构上,又新增加了两个军种,防空军和公安军,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五大军种的编制体制。

经实践后,又于1957年改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同时,陆军发展为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七大兵种。

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使我军在编制体制发展上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

这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

?

1958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叶剑英任院长兼政治委员;1958年10月16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1959年12月,成立了国防工业委员会,贺龙任主任。

1959年,我国制造出第艘军用舰艇。

1964年,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3)、?

第三阶段: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10年。

?

?

1966年,发射了中程地对地导弹。

1967年爆炸了氢弹。

经过十年建设,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试验的后方基地,改变了建国初期国防科技工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和边疆地区的布局

?

?

(4)、第四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从而确定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

9.为什么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要实施军事训练?

答:

1、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2、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措施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

10.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有哪些?

答:

公民的国防权利:

1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利益行为的权利3国防活动中遭受损失有获得补偿的权利

公民国防义务:

1兵役义务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5支持和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

11.国防动员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

国防动员?

?

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

?

是确定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

?

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

是国家迅速实现平战转?

换?

?

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条件?

;?

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实力的关?

键?

?

是保障战时军需民用的重要措施。

国防动员的作用?

?

并不仅仅限于战时打赢战争?

?

也包括威慑敌人?

?

具有威慑与实战并举的双重功能。

首先?

?

国防动员是一种卫国决心的显示。

通过国防动员的一系列活动?

来显示卫国的决心?

?

有可能使敌望而却步?

?

避免或推迟战争。

其次?

?

国防动员是战争实力的显示。

第三?

?

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前提条件。

国防动员准备?

?

其实?

就是积蓄战争力量的过程?

?

国防动员实施就是转化战争潜力为实?

力的过程。

在现代战?

争中?

?

如果没有强大的战争潜力支持是不堪设想的?

;?

同样?

?

如果没?

有强大的动员能力作保障?

?

也是不可想象的。

总之,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规划之中,使之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

在平时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在战时则可通过动员的转化机制,调整国家的中心任务,把国家的力量集中用于保障反侵略战争?

?

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的需要。

第二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

答:

大国防安国主义的道德内涵,即是大国防爱国主义,它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意义就是: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安国”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为提高综合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个欲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和民族,就应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都处于时代的领先地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

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多极化发展趋势,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被限定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而且越来越受到一体化的制约。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理应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和牺牲,否则它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

总之,当代的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实现的,只有顺应“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更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达到“安国”之目的。

 

     中华武德文化史上有两句古语,一是“忘战必危”,二是“好战必亡”。

尤其是在环球相对“变小”、战争的破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世界,“安国”与安国际社会融为一体,安己之国与安人之国相辅相成,国际社会的安全度以每个国家的安全系数为条件。

因此,孙子“军争为危”命题的真理性,越来越具有普遍的、现实的意义,应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2.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国防建设思想,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内容有哪些?

答:

主要内容有:

保卫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等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法则;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

 

4.如何认识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答:

第一,人是武器的主人;人不仅研制武器,而且使用武器,只有掌握高科技知识的人,才能掌握和使用高技术武器;第二,打赢高技术战争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作战理论;第三,高技术战争不仅是钢铁战,电子战,更是“智力战”。

 

5.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是怎样逐步发展的?

答: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统治,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即开始注意到军事的重要性。

15世纪,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N.马基雅维利在总结古罗马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这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最早发端。

16、17世纪,尼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西方一个又一个国家确立。

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思想包括军事思想的不断变革。

频繁的战争实践,又为从事军事理论著述提供了必要条件。

到18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第一批著作家,其中较著名的有英国的劳埃德,法国的J.A.de吉贝尔,普鲁士的比洛,奥地利的卡尔大公,俄国的苏沃洛夫等人。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主要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及其以后的半个世纪内逐渐形成的。

拿破仑一世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和瑞士的若米尼则在总结历史上各次重大武装冲突活动的基础上,对军事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从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本主义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的时期。

在这100年左右的时间里,随着工业和科学的进步,军事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装甲车、舰艇、飞机、坦克等许多新武器装备和新的军种、兵种,随之而来的是战争样式和作战方法的变革,从而为许多新的军事理论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导弹、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给战争本身和作战方法带来许多新的特点。

近40年来,西方国家的军事学术界和一些著名的思想库,围绕探讨未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及其战略问题,出版了不少军事著作,涌现出一批理论家和著作家,对西方主要核大国军事政策的制定,有着重大影响。

 

 

6.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人逐渐认识到国防与民生互为表里的,并大胆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7.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还应该发展充实哪些内容?

答:

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阐述、补充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十分重视在自己的军事实践中进行理论创造活动。

在已经面世的《周恩来选集》、《朱德选集》、《刘少奇选集》、《邓小平文选》里,选收了著作者为数可观的军事著作;有的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军事著作的专集,如已经出版的《刘伯承军事文选》、《彭德怀军事文选》、《贺龙军事文选》、《粟裕军事文集》等。

这些军事著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侧面研究军事问题,与毛泽东军事著作交相辉映,从而构成一座宏伟的中国革命军事理论大厦。

有些人把“思想”一词看得高大而神圣,以为只能把它安在宝塔之顶、高山之巅,甚至把它看作是一种什么待遇,主张按“主义”、“思想”、“理论”、“论述”进行等级排列。

其实,按照我国辞书的解释,“思想”亦作“观念”、“念头”、“想法”,“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所以,要继续努力,不能将这些论点作为神圣的指导思想。

 

8.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答:

一是军事变革已经成为超越军事领域的国家行为。

二是作战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在军事变革中居于先导、核心地位。

三是实现作战要素的一体化成为强力牵引军队转型的主要目标。

四是科学技术群的综合集成发展,进一步增大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演变的不确定性。

为防止出现泡沫,在变革方案作出之前及变革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关系:

一、效益与利益的关系。

军事变革中有利益因素参与其中,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利益压过了效益,那就不正常了,就会形成变革泡沫。

二、武器与制度的关系。

军事变革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武器装备的升级,也是组织编制的革命,这几个方面其实都不可或缺,关键是要配套、协调,彼此能够互相配合起来,组成有机关联的整体。

    三、跨越发展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光讲跨越发展也不行,还要有科学精神,尊重军事变革的自身机理,考虑如何循序渐进。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军事变革也来不得“亩产万斤”、搞拔苗助长,那样下去,反而欲速不达,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9.《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

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

   孙武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加以研究和对待。

道、天、地、将、法“五事”中,道为首。

孙武把修明政治看作是战争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二、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这一名言,表明了战争指导者对彼已情况的了解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明确:

在了解我他双方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一规律去确定自己的行动,以战胜敌人。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孙武第一次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力求以谋略胜敌,而不单以力取胜。

谋略的核心,是力争主动,力避被动。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孙武反对天命观,主张无神论,认为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来决定的。

孙武还尖锐地看到了战争运动中一系列矛盾现象,攻防、强弱、劳佚、奇正、虚实、利害、远近等,而且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10.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指导中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提出的系统理论。

它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同新时期中国军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建设现代化和正规化革命军队;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军事战略思想五个部分。

 

11.新时期为什么要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答:

和平与发展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

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安全威胁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

 

当前中国的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不存在大规模外敌入侵的现实危险。

但是,中国的安全环境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

作为一个尚未最终统一的国家,中国的反独促统任务艰巨。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发展中的安全问题相对突出。

以军事、政治为核心的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公共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不断上升。

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