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6570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下学期必修二

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0分)

1.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

B.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

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B

【解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井田制发展到小农经济的变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故B项正确;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主要是生产力推动,故A项错误;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也是有生产力推动导致,故C项错误;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也是生产力发展导致,故D项错误。

点睛: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2.“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

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

”其中“车”是指

A.翻车

B.筒车

C.耧车

D.水排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材料描述的是妇女们脚踏龙骨水车的喜悦之情,龙骨水车是翻车的一种,故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筒车的动力是水力,故排除;C选项耧车是用于播种的,材料给出的季节是秋天,故排除;D选项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劳动力不应该是妇女,故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对每个选项的应用领域和动力都需要掌握。

我们可以先根据用途排除C、D选项。

之后根据动力来源来排除B选项,最后只剩下A选项。

3.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

A.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答案】D

【解析】“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餐用具和鱼缸”主要是适应国外顾客的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烧制瓷器主要是服务于国外,不是国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故A项错误;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属于国内需求,故B项错误;外来文化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4.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汉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答案】D

【解析】确定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主要是看瓷器生产的早晚。

题目所列瓷器中,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明代中后期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珐琅彩瓷瓶是清朝出现的,故排查ABC,选D。

5.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

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

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C.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发展轻工业,而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中的“机器制造”是典型的重工业。

另外,BCD都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非常显著的特点。

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常考的特点。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特点

6.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

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

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所叙述的历史现象是1947年国民党滥发纸币,造成其大幅贬值,使民族工业多年的积累顷刻间化为乌有,遭到了致命打击。

A应该是减少了更多的民族资本;B应该是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C应该是加重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故答案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官僚资本的压制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

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

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7.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

”“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某次饥荒是1959-1061年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底,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出现好转,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政策结果,故C正确;A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B属于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改革;D是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

8.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

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

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B.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C.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9.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汕头

【答案】C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口是广州、厦门、福建、宁波和上海,最早开放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古代C项正确;A、B和D不符合二者共同的特点,排除。

10.四大媒介是指

①报纸

②广播

③互联网

④影视

⑤书刊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C

........................

11.据记载,1500--1620年间,欧洲的物价平均涨了300%一400%.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贸易发展迅速

B.金银大量流入

C.商品供不应求

D.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B

【解析】贸易发展迅速不一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故A项错误;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故B项正确;商品供不应求不会导致物价平均上涨,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形成与工业革命有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主要是指

①扩大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交往

②欧洲与亚洲、非洲的贸易扩大,欧洲市场商品种类繁多

③欧洲商路和贸易枢纽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属于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④;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场商品种类繁多均是属于商业革命,综上所述选择D项正确。

点睛:

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1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整个革命的进程时间缩短

B.科学与技术结合特别紧密

C.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D.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时进行

【答案】B

【解析】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发明者大多为技术工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推动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新发明。

故B项正确;时间长短是不会最大不同,故A项错误;两次工业革命都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故C项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故D项错误。

14.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

A.余粮征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垦荒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苏联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通过牺牲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经济生活。

B符合题意。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15.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一定程度上允许发展资本主义

C.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

D.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其中的“下山路”指的是借用资本主义的力量发展生产,其具体做法为采用租赁制和租让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

故选B。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16.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加剧了美国工人的贫困

B.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加深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于人民购买力大大剩余,而柯立芝放任资本家的生产,为产品相对剩余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故B项正确;企业生产多工人生活应该相对富裕,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从罗斯福新政时期开始,故C项错误;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故D项错误。

17.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罗斯福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一说错误,A项可排除。

罗斯福十分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但是二战后福利国家才纷纷建立起来,B项说法排除。

D“新经济”时代指美国的20世纪90年代,和罗斯福新政无关。

考点: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8.有人以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

这主要是突出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的建立属于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ACD都表述正确,不符题意;B项表述不正确,它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符合题意。

19.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③“新经济”是由美国一家杂志提出的

④“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由美国一家杂志提出的,因此①②③正确。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

④说法不正确。

故B项正确。

点睛:

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0.“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这里的“三大经济支柱”不包括

A.“关贸总协定”

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合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关贸总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和意义,故A项“关贸总协定”正确,排除。

同理,B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确,排除。

D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确,排除。

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故C符合题意。

考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支柱

21.2015年11月,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在马德普拉塔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

A.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大贫富差距

B.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

C.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

D.该贸易区难以实现利益均衡的理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扩大贫富差距”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美

国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间没有排他性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在马德普拉塔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说明是自由贸易区内反抗斗争,说明是利益不均的结果,故D项正确。

考点: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美洲自由贸易区

22.历史推论必须依据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史实与推论相吻合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第一次开始联系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整体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维护了世界稳定、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扩大

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分歧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各地开始真正联系在一起,并不是第一次开始连接,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不是维护了世界稳定、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扩大并不能完全消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分歧,故D项错误。

点睛: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23.全球闻名的“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新款式,公司的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销售,生产则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他突出的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

A.经济区域化

B.经济全球化

C.贸易自由化

D.经济多极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生产则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的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贸易自由化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经济区域化、经济多极化等概念的含义,注意它们的区别,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24.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

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A.掌握联营机构的领导权

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实现和德国的和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煤钢共同体的设想,这符合实现法德和解俄初衷,故D项正确;舒曼的初衷是缓和法国和德国矛盾,故A项错误;法德和解是实现欧洲一体化重要步骤,不是与英国争夺市场,也不是抗衡美苏,故B和C项错误。

25.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去。

为此中国应对时代主题的举措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恢复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恢复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地位是中国应对时代主题的举措。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恢复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0分,共50.0分)

26.走向全球化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

材料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1937年

41.4

12.5

6

9

4.8

1948年

56.4

11.7

4.1

4.3

1.5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西班牙、葡萄牙“征服海洋”的政治条件和精神因素;西班牙、葡萄牙开启了怎样的“人类历史大幕”?

(2)材料二的数据表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什么影响?

(3)根据你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了解,选择一个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思路。

【答案】

(1)条件:

中央政府(王室)的支持;传播天主教“大幕”: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变化:

英、法、德、日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膨胀。

影响:

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问题及解决思路:

言之有理即可。

要求明确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思路如问题: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南北差距拉大思路: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央政府(王室)的支持以及传播天主教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新航路的开辟影响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可知英、法、德、日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膨胀;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二战后期以及二战后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角度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角度思考回答。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认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

……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三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

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指的是什么政策?

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政策:

新经济政策;调整: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措施:

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

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