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6546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必修2

D

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

解析:

选B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

选B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

“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解析:

选D 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5.《三辅黄图·未央宫》:

“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

“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解析:

选B 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6.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是(  )

A.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

B.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C.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

D.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关

解析:

选B 黄道婆属于元朝时期,在东汉末期出土有青瓷器,丝路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水排是东汉鼓风冶铁工具,用煤冶铁也是秦汉时期冶金领域的发明,曲辕犁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海禁闭关是明清时期的国家政策。

7.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B.汉朝、唐朝

C.明朝、清朝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

解析:

选A “工商食官”即工商业者由官府供养,体现了当时工商业主要为统治者服务,随着历史的发展,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后期,可知A项正确。

8.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

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

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解析:

选A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专卖制度后,大大地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因此选A项。

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选D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从而严重束缚了商业发展。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

选C “选择了陆地”实际上即指中国放弃海洋,表现为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11.“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土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

解析:

选C 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现出贫富分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

12.“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解析:

选D 不许贸易等于断了沿海居民的生计,导致沿海居民“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即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所以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6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6分)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一归纳即可。

(2)问,宋朝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从“今朝半醉归草市”可以看出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对商业活动有所放松。

第(3)问,从当时的国家政策方面去分析,进而总结其影响。

答案:

(1)特点:

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

(2)表现: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调整: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

(3)政策:

“海禁”政策。

影响:

阻碍对外贸易;延缓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沿海居民生活困顿;激化社会矛盾。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

“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

“(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

“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6分)

(4)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6分)

解析:

(1)问,首先分析所给图片并提炼信息,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2)问,首先需要对两则材料进行有效信息的提炼,由“盖皆本者”和“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对比归纳。

第(3)问,从材料四中的“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中得出结论,据此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反映的是苏州地区的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也反映了现象的本质。

第(4)问,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促进和稳定了自然经济,但是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案: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一种自然经济形态。

(2)黄宗羲认为农工商业皆为本业;而雍正帝认为农业为本业,工商等业皆为末业。

(3)苏州地区纺织业较发达,机户和工匠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