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65624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2).ppt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及方法1.风景园林规划包含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大尺度流域、风景区中尺度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大型城市公园小尺度广场、街道、庭院、花园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景观是一种复合的载体,由景观形象、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构成。

1.5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的理论脉络1.6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的中心议题文化审美: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景观。

功能活动:

景观空间是功能活动的产物。

生态环境:

景观空间是生态格局的载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环境问题方案的过程。

1.7实践范畴区域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城市公园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庭院及花园设计2区域景观规划2.1概念:

区域景观规划就是在区域背景下对景观要素在空间上布局安排的政策性和策略性研究,其反映的是地理、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因素对景观塑造的影响,采用的是理性、严谨的规划方法和途径。

2.2规划边界:

范围界限以自然因素(流域)为依据,而不是依据行政界限。

2.3规划途经:

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区引导、要素控制2.4区域景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IanMcHarg(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1969)书中提出了划时代的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他认为景观规划体系应基于“自然是一个自然过程,其对人类展现出使用机会和限制两种价值”的理念。

2.4.l区域景观规划重点是承载力和适应性两个方面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在规划考虑的诸多因子中,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制约因子。

土地、水体区域或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在其系统没有明显崩溃的情况下维持种群数量的极限能力。

适应性(Suitability)分析重点是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垂直格局“千层饼”模型,IanMcHarg(伊恩.麦克哈格)提出的多层叠加技术成为景观分析的基本手段。

水平格局斑块、廊道、基质模式,Forman(弗曼)和Godron(1981,1986)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

2.4.2景观生态学景观结构:

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质、物种的分布。

景观功能:

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

景观动态:

生态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应用原则2.5新技术在景观区域规划中的运用2.5.1遥感2.5.2地理信息系统(GIS)2.5.3用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等技术开展模拟预测3.场地规划设计3.1场地规划设计的概念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在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下,在相应法规、规范基础上,合理组织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从而达到发挥最佳效益的目的。

3.2生态设计的原则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1)维护物种多样性2)保持表土及水循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改变率)3)保护合理的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水平、垂直)3.3设计方法和程序3.3.1选址:

一个理想的场地可通过最小的变动,最大程度地满足项目要求。

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反之亦然。

3.3.2体验场地:

步行、观察、聆听等用心体验特定场所的特定品质。

3.3.3分层收集信息:

地形(等高线):

坡度、排水、小气候等,地表水植被现有建筑、构筑物文物古迹视线:

对景、借景、远眺、近观、观赏角度等3.3.4多层叠加后场地各个地段的类型3.3.5项目计划、功能关系3.3.6功能分区与场地各地段相互适应性分析表3.3.7规划设计草图3.3.8如有必要,应进行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3.3.9正式规划图4.城市设计4.1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城市空间是由实体空间(建筑空间)和虚体空间(开敞空间)共同组成的。

城市空间质量的提高需要两者空间在质量上的共同提高来形成。

而景观规划设计学在城市领域更关注“开敞空间”的品质,因此与城市设计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由于城市设计更强调公共利益和福祉,因此城市设计的重点往往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广场、街道、滨水区域等),因此和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十分密切。

而广义地来看,公园和其他各类绿地设计也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

4.2城市设计的理论脉络视觉图底关系理论形态联系理论空间场所理论感知生态设计理论功能视觉分析文脉类型学社会新城市主义生态都市景观主义4.2.1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Theory)主要关注如何组织和控制城市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

为了成功的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实体和虚体的联系应取得良好的平衡关系。

当设计一个物体时,不仅要考虑它如何构成“图”,也要评估它的“底”。

4.2.2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联系理论强调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和功能的联系,以及该环境中次序的建立。

这些联系可以用街道、人行通道、线状开放空间和其他连接要素组成。

该途径应用于城市设计是在于组织联系体系,或建立组成空间次序结构的网络。

和图底关系相比,联系理论强调城市的循环图解,而不是城市的空间图解。

4.2.3场所理论(PlaceTheory)场所的概念:

场所是指在一定的静态实体环境与人的行为和社会与文化意义相关联的地方。

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要素静态的实体环境(TheStaticPhysicalSetting)活动(TheActivities)含义(TheMeanings)场所感(场所精神):

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以场所精神“geniusloci”(地方守护神)来隐喻“场所”(Place)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如气氛(Atmosphere)、特征(Character)、情趣(Mood)等等。

4.2.4影响场所的若干因素可识别性(Legibility)一个场所使人在瞬间就能产生明确印象的特征。

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实体造型和使用模式。

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

例如,人们有可能明显感觉到一个场所的造型,但仅仅是基于欣赏这个场所具有的美感。

同样,即使不过分关注造型也可领会到使用模式,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的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应当相互作用。

可达性(Permeability/Accessibility)行为可达:

在任何公共空间系统中,可达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可选择路线的数量。

视觉可达性:

这些路线必须是可视的,否则只有熟悉这个地区的人才能从中受益。

因此视觉的可达性也是重要的。

多样性(Variety)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应具有多样的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形式。

这个场所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种目的而来。

不同的使用造就了多样的物质形态(包括室内和室外),而且不同的使用者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场所,场所因此具有了多样化的含义。

活力(Robustness)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活动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的机会比那些只限制它们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多。

能提供这种选择机会的环境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活力的特性。

语境(Context)语境是一个项目计划即将展开的那个基地的特征和背景。

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类的历史,包括诸如聚落的形式、建筑和空间,穿越的道路,生态系统,文化遗产。

上下文也包括生活在基地内和附近的民众,以及社区的组织方式。

全面评价基地的总体“语境”是设计特色鲜明的场所的起始点。

4.3城市公共空间43.1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4.3.2广场设计:

1)活动:

政治宗教、商业、社交、休息娱乐、观光等。

2)形态空间围合:

平面围合方式和高宽比空间尺度:

亲密空间(IntimateSpace)O45cm私人空间(PersonalSpace)45cm1.2m社交空间(SocialSpace)1.2m3.6m公共空间(PublicSpace)3.6m2125米是人在室外可以相互辨认的距离外部空间可采用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寻找视觉线索:

大尺度天际线、水平韵律、垂直韵律;小尺度窗、门、底层细部;根据上述视觉线索可分为两类:

要素之间的关系(大尺度)如垂直和水平韵律及天际线关系。

要素(小尺度)如墙面细部、门、窗和底层的细部。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在完全相似与完全不同之间变化,如下图:

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铺装对设计的影响:

尺度、空间过渡、成为协调因素街道家具对设计的影响:

PeterBosselman(1987)认为街道家具:

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

街道家具不仅满足人们使用的功能需要,而且赋予场所丰富的含义。

雕塑、环境艺术品、水景等对设计的影响:

作为视线焦点赋予空间“含义”、丰富空间形象。

台阶和坡道对设计的影响:

制约空间、休息设施、景观要素;坡道(8%12M)绿化对设计的影响:

植物的建造功能包括限制空间、障景作用、控制室外间的隐私性,以及形成空间序列和视线序列。

4.3.3街道设计1)活动:

政治、庆典、商业、社交、观光、休息娱乐等。

2)空间围合:

平面上的连续性和高宽比。

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5公园规划设计5.1公园概述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

既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又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园绿地。

我国现有的主要公园类型有: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游园五个种类。

5.2城市公园和城市生活1)市民在“水泥森林”里寻求以自然元素为主的公园里满足基本的心理、生理的需要2)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景观。

公园景观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3)在城市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市民尝试在公园捕捉自然的气氛,满足回归、享受和学习自然的要求。

4)城市避灾空间5.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5.3.1城市公同盼类型和级配模式公园类型:

居住区小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等。

公园级配:

公园的配置具有系统化的网络层次、功能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5.3.2基地调查和分析对公园所在地社会环境、公园用地现状、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等作深入调查与分析。

1)了解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与公园的关系,明确公园的性质。

2)了解公园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分析公园应有的内容、分区和未来发展情况。

3)了解公园用地和周围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等,分析公园应具有的人文特色。

4)了解公园周边的城市车行、步行交通状况,分析人流集散方向和车行组织特点。

5)了解公园用地内外的视线特点,分析公园景观视线的组织和序列。

6)了解规划用地的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形改造利用的条件和限制。

7)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状况,分析地域性植被特色。

8)了解该地段的电源、水源以及排污、排水,周围是否有污染源等情况,分析公园基础设施和城市相应设施和环境的衔接。

5.3.3明确公园内容设置(以综合性公园为例):

1)周边用地性质或服务半径内的用地性质2)从用地性质推断主要使用人群3)主要使用人群决定公园的内容简言之:

用地决定人群,人群决定活动,活动决定内容。

5.3.4明确公园总体结构5.3.5明确公园总体布局5.3.6景观要素:

地形、水体、道路、植物、建筑1)地形:

凸地形凹地形地形的实用功能围合空间、控制视线、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创造小气候2)水体水的一般特性水的可塑性:

水形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

设计水体,实际上是设计容器水声:

当其流动时或撞击一实体时会发出音响水的倒影:

平静的水有镜面效果水的状态:

静水、动水水声:

幽静感、活泼感、激情感、音乐感3)植物种植设计:

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