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月份别称.docx
《中国古代月份别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月份别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月份别称
古代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
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
正阳之月。
A、柳月:
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
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
《魏书·乐志》:
“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
“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
D、太簇:
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
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
“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
:
1.开始,初始:
~始。
~生。
~端。
2、农历二月:
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
“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
指夏历二月。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
“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
C、大壮:
《易》六十四卦之一。
即乾下震上。
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
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
“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
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
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
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
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
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
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
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
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
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
宋·赞宁《笋谱》:
“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
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
”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
“二月为竹秋。
”
3、农历三月:
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
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B、蚕月:
夏历三月。
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C、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春末,农历三月。
《逸周书·文傅》:
“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鸎乱飞。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
“三月季春,亦曰暮春。
”
D、杪春:
暮春。
唐李端《送友人游江东》诗:
“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
”
E、姑洗:
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第五为姑洗。
4、农历四月:
乏月、槐月、梅月、初夏、孟夏、夏首、麦序、
A、乏月:
农历四月的别称。
其时青黄不接,故名。
《太平御览》卷二二引《四时纂要》:
“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
”
B、初夏:
夏季的第一月,即农历四月。
又称孟夏。
唐孙逖《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诗:
“今日逢初夏,欢游续旧旬。
”《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
“时值初夏,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天柱峯绝顶。
”
C、槐月:
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
四月:
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D、梅月:
.指农历四月。
亦泛指梅雨季节。
前蜀贯休《寄王涤》诗:
“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南唐李廷珪《藏墨诀》诗: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
5、农历五月:
仲夏、端阳月、榴月、蒲月、皋月、恶月、蕤宾、鸣蜩、芒种、吹喜月
A、仲夏:
古语中有:
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
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
一般来说,是指阴历五月份。
《书·尧典》: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
“还至并,显祖令景业筮,遇《乾》之《鼎》。
景业曰:
‘《乾》为君,天也。
《易》曰:
“时乘六龙以御天。
”《鼎》,五月卦也。
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禅。
’”
B、皋月:
皋,同高。
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
C、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
D、榴月:
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
E、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
《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
“五月俗称恶月。
”
F、郁蒸:
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G、蕤宾:
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
合称律吕。
蕤宾属阳律。
《周礼·春官·大司乐》:
“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
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
晋·陶渊明《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
H、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
《水浒传·第十三回》:
“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
”
I、鸣蜩:
诗经·豳风》中《七月》里写得可真是准:
“五月鸣蜩”。
字库里还真有这个字:
蜩(tiao条)。
鸣蜩:
蝉鸣叫。
蜩:
蝉。
有意思。
K、芒种: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6、农历六月:
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溽暑、
A、荷月、伏月:
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B、溽暑:
犹言暑湿之气,指盛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
7、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七夕月、巧月、初商、孟商、女郎花月、文月、夷则、兰秋、兰月、
A、孟秋:
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B、巧月:
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
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C、兰月:
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
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
D、夷则:
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
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律”,偶数各律称为“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正律”,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8、农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桂月、桂秋、获月、壮月、秋风月、仲商、雁来月、月见月、叶月、红染月、爽月。
A、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B、商吕:
在民间,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商吕。
C、壮月:
指农历八月。
《尔雅·释天》:
“八月为壮。
”郝懿行义疏:
“壮者,大也。
八月阴大盛。
”《金石萃编·唐阿史那忠碑》:
“我壮月以控弦,候朔风以鸣鏑。
”
9、农历九月:
菊月、授衣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残秋、凉秋、素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霜序、青女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
A、青女月:
《淮南子·天文训》:
“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
百虫蛰伏,静居闭户。
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
唐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诗: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
B、朽月,中国古代对农历九月的一种别称。
黄巢的《菊花》诗歌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C、玄月:
夏历九月的别称。
《国语·越语下》: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韦昭注:
“《尔雅》曰:
‘九月为玄。
’”晋·郭璞《江赋》:
“阳鸟爰翔,于以玄月。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曰:
“九月季秋……亦曰玄月。
”
D、菊月:
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
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E、授衣月:
.谓制备寒衣。
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传: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马瑞辰通释:
"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
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
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
10、农历十月:
阳月、阴月、小阳春、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神无月、拾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
A、阳月:
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B、阴月:
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
C、小阳春:
中国在较长时间里,使用的“夏历”,是把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开始,叫“阳”,习惯上,把十一月叫“小阳春”。
我国有些地方把这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的习惯,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D、应钟是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
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
应钟与十月相应。
E吉月:
指正月。
《后汉书·马融传》:
“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於疏鏤之金路。
”李贤注:
“阳朔,十月朔也。
”按,汉初以十月为岁首。
。
《论语·乡党》:
“吉月,必朝服而朝。
”何晏集解引孔曰:
“吉月,月朔也。
”邢昺疏:
“‘吉月,月朔也’者,以《诗》云‘二月初吉’,《周礼》云:
‘正月之吉’,皆谓朔日,故知此吉月谓朔日也。
”
11、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
A、辜月:
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
“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 冬月:
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B、畅月:
《礼记﹒月令》:
“?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
”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
”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
孔颖达还注解为:
“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
”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
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
”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12、农历十二月:
腊月、除月、涂月、严月、殷正、清祀、星回节、嘉平月、冰月、地正月、二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大吕
A、腊月:
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家喻户晓了。
B、除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
“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
C、涂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尔雅·释天》:
“十二月为涂。
”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
“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
一岁至此将除去故旧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谓之故,十二月谓之除也。
”
D、严月: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冬》:
“《山堂肆考》:
严月,季冬之月也。
”
E、冰月:
冬季。
《晏子春秋·谏下四》:
“景公令兵摶治,当臈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
”《晏子春秋·谏下十三》:
“古圣人製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
F、殷正:
.殷历正月。
相当于农历十二月。
亦为殷历的代称。
G、清祀:
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
始于殷,后代因循未改。
H、星回节: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
“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
岁且更始。
”孔颖达解释说:
“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