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3489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docx

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沉和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了解改变浮沉的常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浮沉的改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实验验证;知道解决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知道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科学最全面的结果;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先独立思考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然后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并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现象。

2.难点:

探究归纳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两个烧杯(一个半杯清水、一个半杯盐水)、鸡蛋数个、蛋壳一个。

2.分组材料:

烧杯两个、鸡蛋1个、塑料小瓶一个、螺母数个、注射器一个、折叠金属片一块、盐、玻璃棒一根、干抹布一块。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大家会游泳吗?

如果不会游泳,在水里会怎样?

(沉下去)

在约旦和巴勒斯坦的交界处,有一个世界上最低的湖泊,叫死海。

在那里,有一个秘密,想知道吗?

仔细看视频,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播放人们在死海里漂浮的视频)

生:

人浮在水面上,没有沉下去。

师:

看大家的表情,有点不可思议啊!

接下来,还会有不可思议,做好心理准备啊!

(二)新授

(1)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师:

[出示鸡蛋1]这是什么?

生:

鸡蛋。

师:

放入水里会怎样?

认为浮的举手,认为沉的举手,意见不同了,怎么办?

[放入水中:

沉下去了]

师:

[出示鸡蛋2]这是什么?

生:

又是鸡蛋。

师:

放入水中会怎样?

怎么知道?

[放入水中:

沉下去了]

师:

[出示鸡蛋3]什么?

生:

又是鸡蛋。

师:

放入水中会怎样?

[放入水中:

沉下去了]

师:

[出示鸡蛋4]这是什么?

生:

还是鸡蛋。

师:

放入水中会怎样?

[放入水中:

浮上来了]

师:

咦?

你想可能是因为什么?

生:

猜想汇报。

师:

有了猜想就要验证,你来看看!

生:

我发现它轻,上面有个小孔。

师:

鸡蛋变轻了就会浮上来吗?

这个问题不要错过,记住啊。

下面再看这个鸡蛋[取出蛋2或3]它在水中是怎样的?

生:

沉下去。

师:

[放入盐水中]现在呢?

生:

浮上来了。

师:

原本沉的怎么浮上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

水可能有问题。

师:

你真聪明,两杯水的确不一样:

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那么,水里加盐真的能使鸡蛋浮上来吗?

这个问题不要错过,记下来。

师:

同学们,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

鸡蛋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改变浮和沉。

[板书课题]

(2)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师:

那么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呢?

请看这,播放[课件2],明确要求。

下面各组讨论一下,我们怎么来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

现在各组都有了实验方案,实验之前老师还要提醒大家,出示[课件3]友情提示:

一、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密切合作,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二、实验时,充分利用材料,多想办法,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物品,轻拿轻放(小心金属片,以免划伤),每种材料用一杯水,尽量不要把水溅出来。

四、听到停止信号后,要迅速停止实验,准备汇报。

五、下课后,整理好实验物品,组长交回实验器材,其他同学打扫好教室卫生。

接下来,就请大家以折叠金属片、塑料瓶、鸡蛋等材料为例开始试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请实验成功小组派代表上展台汇报。

[实物展台放器材]

师:

我们的实验说明什么呢?

到底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呢?

生:

讨论、汇报。

师小结:

改变形状、改变重量、改变水等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浮和沉。

改变物体浮沉的办法我们想尽了吗?

生:

没有。

师:

是啊,这个课题远没有结束,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物体的浮沉,研究出更多的办法来。

(三)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师:

那么,有同学会想了,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一句话学以致用!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利用它了。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不过,里面也有问题啊,边看边想。

(播放视频2:

曹冲称象)放到一半,停止,你有办法吗?

那你还知道改变物体的浮沉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生:

潜水艇。

师:

课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潜水艇的资料,想与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3、潜水艇资料)

师:

[结合课件图片声情并茂地讲述],潜水艇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程,发展到今天最为先进的便是核潜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美国制造的鹦鹉螺号;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前苏联制造的台风级号;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目前世界上几种最先进的核潜艇。

进入新世纪,核潜艇既可以用来进攻也可以用来防守,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看到这里我不免有些遗憾,遗憾的是在这些潜艇中没有我们中国制造的,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还不够发达。

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座的你们中,一定会有人站出来,站出来发明我们的潜艇,发明我们的比外国人的还要先进的潜艇,为国增光。

你们相信吗?

学生齐呼:

“相信!

”播放音乐:

《我相信》高潮部分。

我相信,你能行:

课下利用所学知识自制一艘潜水艇模型。

五、板书设计

改变浮和沉

改变水、改变形状、改变重量

实验记录单

物  体

放入水中

浮或沉?

如何改变

浮或沉

成功了划“√”

失败了划“×”

鸡蛋

折叠的

金属片

塑料盒

 

附送: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上《改变浮和沉》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浮和沉),还记得上节课做过的小魔术吗?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

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

(师把鸡蛋放入1号杯中)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老师把它用勺子取出来,还是同一个鸡蛋,老师把它放入2号杯,你又看到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看到这两种不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总结:

通过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听出来了,是啊,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

改变)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

(学生猜想)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

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

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学生验证)

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

小结:

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

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

改变)

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自己验证了鸡蛋上浮的过程,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的状态时可以改变的,学生兴趣高涨,老师提出还有哪些方法来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呢?

这时学生的就很有兴趣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中来】

二、制订实验操作计划

1.制订计划。

请同学们看看实验盘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生看)

看着这些材料,请同学们应用上节课知识判断一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说,师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

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巡视)

师:

商量好了吗?

(好了)

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呢?

(小组汇报)

听完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方案都很可行,都很棒,既然方案已经明确,看着实验材料,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说注意事项)

(师补充)

2.指导实验。

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实验记录单,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记录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好,小组长来拿实验记录单。

【学生进入这个教学环节之后,看到准备实验材料,先判断一下浮着物体有哪些,沉入水中的有哪些,再想办法怎样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

学生汇报方案后,老师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观察记录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的大量的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三、进行实验探究

好了,同学们,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那就让我们尽情地来探究吧!

(生做实验、师巡视)

四、汇报交流总结结论

1.学生汇报与交流。

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坐好!

看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都不错)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吧!

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生举手汇报)

老师说明一下,在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善于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再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比一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同时这个小组的同学做好准备,随时向大家演示。

学生上台汇报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

每组都上台进行汇报:

原来的物体在水里是怎么样的,用了什么方法,现在怎么样了,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物体改变的浮(或沉)的呢?

还有什么疑问吗?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

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同时板书:

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别的物体)

同学们不但汇报的精彩,而且总结的能力也令人佩服。

我们这节课探究了改变物体浮和沉得方法有:

一起说(指板书):

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重量、借助别的物体。

当然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好吗?

3.学以致用。

改变物体的浮和沉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请同学们思考,哪些地方用到了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呢?

(例如游泳圈、潜水艇、煮水饺、打捞沉船、捞铁牛等并说说这些分别运用了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哪些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除了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实例,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改变物体浮和沉的例子,这里老师还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海叫死海,(课件)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会想到,如此浩瀚的海水里,竟然没有鱼、没有虾、没有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

人们在无鱼无虾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泳,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在水面上,(图片)甚至还能看报纸呢真是死海不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可以在死海里自由游泳,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自由说说)

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因为死海里的水确实含盐以及其他矿物质很高,也就是死海里的水和我们平时用的水有什么不一样?

(比重)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想到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加以解释,老师觉得同学们都是一群非常有智慧的孩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谈收获)

五、课外拓展

你们的收获还真多,老师感到很欣慰,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现象、问题、猜想、验证,自己探究出了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老师真为你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精神感到高兴。

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课外活动,请看(课件):

用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原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要求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要标明产品名称和使用方法,有机会我们举行一次改变物体“浮”和“沉”原理的小发明、小创造产品展示大赛,比一比哪位同学的产品设计最有趣、最有创造力!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堂探究活动中的继续,利于了学生强烈的揭秘心理,学生现在可能还不会有什么惊人的发明创造,但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好的发明创造。

体会与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中提出: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教学《改变浮和沉》一课时,我从生活入手,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感到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并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

对于学生来说,浮沉现象并不陌生,甚至说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关于浮沉,他们应该很感兴趣。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结构而又富有探究乐趣的材料,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一、满足孩子的愿望

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人的好奇心,追求窥知事物乃至世界的奥秘,渴望了解未知的世界是人的天性。

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诗人,都有着或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我通过观察现象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从表面上看到,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尤其在第一次出示鸡蛋让学生预测沉浮的时候,学生这时还没有多大兴趣,我又将同一个鸡蛋放进另一个烧杯里,鸡蛋却一下子浮在水面上了,这时引起了学生的关注,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步入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又打开了孩子们想象和探索之门。

二、在玩耍中经历体验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在玩耍中经历科学,体验科学,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的。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当同学们把自己熟悉的物体放入水中,面对上浮下沉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

“让浮在水面的物体到水底去串串门,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来透透气,你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哇!

不得了,一个个小手高高举起,学生的已有经验顿时被调动起来,“我看出来了,同学们已经想好了很多办法……办法行不行,关键还得?

……提一个小要求“看哪个小组会合作,想的办法最多?

”这下,我们的学生可忙坏了……。

有的把回形针放入塑料瓶,就可以浮上来;有的将牙膏皮捏成小船也能浮上来;有的小组看到别人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可以浮上来,也悄悄跟着学;铁钉放在泡沫上会浮上来,看到他们成功的样子,我也随着他们美美地竖起了大拇指;大泡沫沉不下去,别急,我们来合作,小组同学将所有的物体全放在上面,终于沉下去了,合作的喜悦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在经历探究的活动中,孩子们是主动的、积极的,孩子可以真正地接近科学,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启发,在更深层次上对科学有了理解。

“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

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上去关心它的责任感,从而让孩子走进科学,感受科学。

三、让孩子说科学的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

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长时间的观察,每个学生都会发现许多问题。

如何将这些个体的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只去实验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探究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一些共性的实验现象也就不容易发现,这样,探究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了。

例如“刚才同学们就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得特别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

──咱们来当小观众,有不同的意见随时给他提出来,好不好?

”一场交流活动便开始了──“看来要让下沉的物体浮上来可以怎样做?

对,借助能上浮的物体让它浮上来,还可以改变它的形状。

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并产生新的视界,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发生器。

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内心和谐、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人。

四、问题是课堂探究的继续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继续,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探究性活动。

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问题引入”。

引入性问题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不是以解决问题,而是又有新的问题圆满结束。

让同学们在课下利用今天的知识小发明、小创造,让课堂继续延续下去。

本课的教学也注重了课外延伸内容,通过对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海叫死海,出示了人们在死海里玩耍图片,甚至看报纸的图片,进行科学调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使课堂内容继续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