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 专题三 自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原理 必考点10 地理事象的空间变化.docx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 专题三 自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原理 必考点10 地理事象的空间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 专题三 自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原理 必考点10 地理事象的空间变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专题三自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原理必考点10地理事象的空间变化
必考点10 地理事象的空间变化
考向1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2016·浙江文综)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
(1)~
(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该题需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第
(2)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
2.(2015·广东文综)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B.四川
C.广东D.浙江
答案 B
解析 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000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
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3.(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
(1)~
(2)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1)C
(2)A
解析 第
(1)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影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故选C。
第
(2)题,当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往城市,农村就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导致当地耕地撂荒,出现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进程,故选A。
4.(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
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解析 乙区域之所以成为“秦腔飞地”主要是由于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加之地理环境优越,大量的中原移民在这里定居,并世代生息和繁衍。
考向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2014·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
(1)~
(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答案
(1)D
(2)A
解析 第
(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
第
(2)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2.(2011·安徽文综)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完成
(1)~
(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B.c、b、a
C.c、a、bD.b、c、a
(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答案
(1)B
(2)D
解析 第
(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的油气产量增产空间越来越小,相反,中西部的煤、水电等的开发越来越快,能源生产重心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转移,故曲线c代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
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都向南偏移,其中体现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GDP的重心更靠近东南沿海。
故曲线b和a分别代表消费总量重心和GDP重心的变化轨迹。
第
(2)题,能源生产的重心偏西,能源消费的重心偏东,要缩小这个东西间距,就要在东部建设能源生产基地,故D项正确,而A、B、C项发展的均是西部的能源基地。
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 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解析 关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考向3 产业转移
1.(2016·全国文综乙卷)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
(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
(1)题,景德镇和佛山陶瓷生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得以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因而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比景德镇发展迅速。
第
(2)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因此,2003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第(3)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2.(2016·全国文综甲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
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
(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
(1)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耗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
第
(2)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使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
第(3)题,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3.(2016·全国文综丙卷)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
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
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
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据此完成
(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D.市场需求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D.设备费用
答案
(1)D
(2)C (3)B
解析 第
(1)题,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材料中关于各国纺织工人工资水平的信息,进一步判定劳动力价格是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区位因素。
第
(2)题,美国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原料和劳动成本较高,故可排除A、B两项;由题干知,纺纱厂的市场主要是我国,故可排除D项。
第(3)题,纺纱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且美国劳动力价格较高,纺纱业要想获取利润,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因此B项正确;作为纺纱厂原料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基本没有废弃物,即使工业技术水平再提高,原料使用量也很难降低,A项错误;运输量的多少取决于纺纱厂产量的多少,与工业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工业技术水平提高,设备费用降低,不只局限于美国,且设备费用不是纺纱厂的主导区位因素,D项错误。
4.(2015·安徽文综)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
下表表示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情况。
完成
(1)~
(2)题。
地区
迁入数
迁出数
其中迁入来自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东部
23
5
-
5
10
8
中部
3
5
2
-
0
1
西部
3
11
3
0
-
0
东北
1
9
0
0
1
-
(1)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表现为( )
A.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向东北地区迁移
B.东部地区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C.中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的净迁出量最大
D.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中部
(2)下列因素中,影响我国企业总部布局的主要是( )
①原料 ②交通 ③劳动力 ④信息 ⑤政策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答案
(1)B
(2)C
解析 第
(1)题,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迁出数较少,且主要向中、西部地区迁移,而不是向东北地区迁移,A项错误;东部地区迁入数最多,说明东部地区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B项正确;净迁出量等于迁出数量减去迁入数量,计算可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迁出数分别为-18、2、8、8,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净迁出量最大,C项错;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东部,D项错。
第
(2)题,企业总部一般布局在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才集中、信息通畅、政策优惠的地区,受原料和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小,C项正确。
5.(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读表,完成
(1)~(3)题。
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方式
①产品“走出去”
1991~1997年
接收订单,代工生产
②销售“走出去”
1998~2001年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
③品牌“走出去”
2001~2003年
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
④资本“走出去”
2003年~至今
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
(1)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
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
(2)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 )
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
(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
A.市场B.资金
C.原料D.技术
答案
(1)A
(2)C (3)D
解析 第
(1)题,①阶段是产品“走出去”,②阶段是销售“走出去”,主要的发展目标不是建立品牌形象、吸引国外资金、降低生产成本,而是通过产品、销售的“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
第
(2)题,该公司在尼日利亚和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是进入了资本“走出去”的阶段,是为了便于扩大产品的销售。
第(3)题,研发中心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技术。
6.(2015·北京文综)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人类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
下图是西雅图主导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
归纳西雅图产业转型过程中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答案 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型,再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雅图的产业经历了木材工业、造船业、飞机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绿色产业等类型,所以影响其产业转型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是由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型。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我国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3.人口迁移的利弊影响。
4.资源调配类问题的原因,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5.几项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调配路线的选择。
6.产业转移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7.世界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东亚、东南亚、南美洲、欧洲及非洲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新过程、新动态。
8.我国产业的变化和转移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1.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群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2.我国“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征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和农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4.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考查角度有两个:
一是区域间进行资源调配的原因,二是资源调入区造成资源紧张的原因。
两个角度的着眼点不同,分析思路如下:
(1)
(2)
5.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对资源短缺地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跨区域调配资源,分析时要立足两点:
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具体如下:
6.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7.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两个角度分析,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经济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促进资源开发,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另外,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时要抓住最终目标是实现调出区和调入区“双赢”的思维逻辑,既要解决资源调入区的资源紧张问题,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发展,又要利于资源调出区的经济提高和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如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8.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轻工业
重工业
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9.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10.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易错点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一定都是社会经济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
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利弊共存。
人口迁移会给迁入地(如城市)带来社会治安、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影响也较大,可提供大量劳动力,繁荣服务业、商业等第三产业。
(3)在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影响时,需要注意“利”是主要的,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弊”。
如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会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工程建设也会对沿线地区造成生态破坏,尤其是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
再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除了给华北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外,调水量的增大会使长江河口的径流减少,会产生海水上溯和泥沙淤积;同时调水沿线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发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4)产业转移不是造成发达国家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更不会加重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现状。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产业转移的差异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的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6)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题组1 人口迁移
1.(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D项错误;甲地迁往重庆市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2.读“1978~2008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关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移动不规则,向东移动频率最高
B.移动距离:
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
C.移动速度:
南北方向稍快于东西方向
D.2000年后主要向西南方向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