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1752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docx

情感教育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

(2012—2014年)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

课题批准号:

CELS2012S235

课题承担单位: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

课题负责人:

梁林

联系电话:

136

课题指导单位:

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部

课题主管部门:

重庆市教育学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古代社会,“情感教育”放首位

古人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认为: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古代教师的课程三维目标。

它与当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对应关系如下:

古代课程三维目标

传道

授业

解惑

新课程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区别在于:

古人将“情感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位,而新课改却将“情感教育”放在了教育的末位。

2.当代社会,“情感教育”缺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涌入、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充裕,造成我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紊乱,整个社会价值追求极端功利化,进而导致学校功利化办学、教师功利化教书、学生功利化学习,尽皆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当前,学生“厌学、逃学、不学”“学业负担过重”等诸多校园问题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凸显。

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也是建国以来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改革目标。

(3)课标修订

新一轮课标修订,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提出了“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4)党的十八大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

4.学校生源现状亟需加强情感教育

我校虽然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但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原因,导致学校主体生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本地生源大幅流失,流动儿童已超过生源总数的一半成为生源主体。

中学部:

2012-2013学年占比达到58.2%;2013-14学年占比达到54.4%.

小学部:

2012-2013学年占比达到59.1%;2013-14学年占比达到56.6%.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流动儿童,由于绝大多数的家庭处于社会底层,因而对社会、对学习、对他人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紊乱,进而导致其价值认同、行为习惯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她们需要学习知识,但她们更需要情感关爱。

5.推进“情感教育”,全社会既缺动力更缺方法

(1)全社会对推进“情感教育”缺乏动力

课改以来,由于高考、中考导致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功利化政绩追求并未改变,从而自然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各级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分数”的追求不敢改变。

另一方面,由于推进“情感教育”需要多方合力,推进效果难以量化评价,时效性不强且还可能费力不讨好等。

因此,地方政府、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对推进“情感教育”都缺乏动力。

(2)十年课改,人们只愿攻城不愿攻心

孙子曰: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类比学生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城,“过程与方法”是攻城的战术,“情感教育”是攻心。

十年课改,整个社会仍然把“知识与技能”作为首要目标,导致教研部门、学校、教师依然为了“知识与技能”,热衷于改变攻城的战术,而不愿在“情感教育”方面迈出实质步伐。

十年课改,我们寄望通过课改解决的诸如“减负提质”等问题,非但未得到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核心原因就在这里!

(3)当前,全社会对推进“情感教育”更缺方法

十年课改,弹指即过。

效果不彰,催人反思!

思来想去,人们终于认识到:

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是“纲”,其余都是“目”;“纲”不举,则“目”难张。

怎么做才能实现“纲举目张”?

人们尚未找到比较成熟的做法。

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一个核心五个统筹”,欲举“纲”张“目”,但仍然未给学校、教师提供一个相对成熟的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以之借鉴!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课程改革首次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十八大又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如何落实?

教育部提出了“一个核心五个统筹”框架!

但并未给学校、教师提供具体的可资借鉴的做法。

因此,本课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丰富落实情感目标和立德树人的相关理论将起着积极作用。

2.实践价值

(1)促进学生心智平衡发展

当前,由于全社会对学习的功利化极端追求,导致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唯“分”是举,进而致使学生的心智发展严重失衡。

本课题研究,尝试以情感目标为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为目,建构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着力从理念到课堂生态的改变,提升课堂活力,有心无心地促进学生心智平衡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平衡发展

教育和教学犹如教师的左右两手。

从现实生活中:

教学效果好并赢得学生、家长、社会尊崇的教师,几乎都是教育有方、教学有术的善打左右两手组合拳的教师。

但也不难发现:

还有海量的教师由于诸多原因,不但在专业提升上重教轻育,使自身专业素养失衡,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更是重教轻育,导致自身行为上教育教学失衡,进而助推学生心智的发展失衡。

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提升教师教育素养,引导、督导教师积极建构自身情感教育体系,有利于扭转、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从专业素养到工作过程实现协调平衡发展。

(3)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自2002年以来,我校饱受新校搬迁折磨,导致生源数量与质量同步萎缩,尤其是优质生源几乎流失殆尽,进而导致初中部每年联招上线也仅60人左右,办学品质缺乏社会影响力。

学校于2013年9月实现初中部、幼儿园迁入新校。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依托本课题研究,实施“加强情感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战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推进新课改的宪法,其具体目标“六个改变”是我们一切课改活动的理论引领。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

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

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

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

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

(四)斯卡特金情感教学思想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主要有:

第一、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

第二、首次提出了“教学的积极情感背景原则”。

第三、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核心:

深化课改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个统筹:

①统筹各学段。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

②统筹各学科。

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

?

③统筹各环节。

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

④统筹各力量。

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⑤统筹各阵地。

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

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对什么感性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它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内心世界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

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或者说是内心的想法和表现,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

它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它往往以精神为载体,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二)情感教育

指在中小学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围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活动,统称“情感教育”。

(三)课程

特指为顺利实施情感教育而开发的系列体系性教案或课件。

(四)拓展课程

指将“情感教育”活动从学科课内渗透扩展到课外、家庭、人文等领域,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激活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教案或课件。

主要包含:

学科课内拓展教案或课件、课外综合拓展教案或课件、家长会拓展教案或课件等。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1.以课题名称“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1)截止2014年10月,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文献如下:

①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34篇。

其中:

初中8篇,小学1篇。

②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0篇;

③以“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0篇;

④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2篇。

其中:

初中1篇,小学1篇。

⑤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25篇。

其中:

初中6篇,小学4篇。

⑥以“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课程”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0篇;

(2)截止2014年10月,在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检索文献如下:

①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20篇。

其中:

初中7篇,小学0篇。

②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研究”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篇;

③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0篇;

④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6篇。

其中:

初中1篇,小学0篇。

⑤以“中小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课程”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0篇;

2.以课题简称“情感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截止2014年10月,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文献如下:

①以“情感教育策略”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0篇。

②以“情感教育方法”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7篇;

③以“情感教育目标”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8篇;

④以“情感教育研究”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2篇。

⑤以“中小学情感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篇。

(2)截止2014年10月,在中国知网博硕士论文检索文献如下:

①以“情感教育研究”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7篇。

②以“中小学情感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共0篇;

(二)主要研究成果

1.区域调查报告

较有影响的是杨明硕的“初中生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合川地区为例,其主要结论有:

7-9年级的学生数学情感与价值观总体发展水平中等,主要特征是:

数学学习兴趣较好,数学学习态度端正,数学学习情感体验中等,行为倾向相对较差。

数学情感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呈上升趋势,而数学态度、价值观则恰好相反,且都有显着性差异。

男女在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没有明显的显着性差异,女生在对数学的认识和认知上要好于男生,而在数学情感活动参与上男生要好于女生。

7-9年级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呈显着性正相关。

调查研究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身特点、社会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原因等。

2.教育策略研究

侧重于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其主要代表如:

梁红日“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理念”;周文静“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李晓东“初中物理教学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薛燕“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吴力“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践研究”;

3.教学评价研究

主要代表如:

蒋娌“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评价的策略”,主要采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因素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情感教育目标研究

主要代表梁励的“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初探”,阐述了建立科学、系统的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并从目标分类和水平层次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体系。

5.国外情感教育研究

主要代表赵鑫的“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主要观点:

情感教育作为全球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情感教育研究已从起步阶段转向深入发展阶段,对情感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反思不断深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学生学业成就情感、支架型情感教育、师生情感修养等学说。

国外研究者们正力图构建各类学说相整合的情感教育理论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推进情感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

(三)研究现状评述

从搜索到的已有研究来看,国外情感教育研究已从起步阶段转向深入发展阶段,国内则正处于启步阶段。

纵观国内现有研究:

侧重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或方法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对“情感教育”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研究的极少,将“情感教育”在学科课内教学中渗透、融合并将其拓展到课外、家庭、人文等领域而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系统构建、整体推进的研究还尚未发现。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完成学校推进“情感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建构;

2.部分班主任完成自身以“情感教育”为统领的家长、学生班会课教学体系初步建构;

2.1-3个学科有部分教师完成初步的国家课程校本情感化实施课程建构;

3.敦促理念转变,促进教师、学生平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社会影响力。

(二)研究内容

1.学校校情、师情、生情、家情、时政SWOT分析。

2.学校推进情感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3.学科国家课程校本情感化教学体系重构。

4.学科推进“情感教育”拓展辅助课程课件研制。

5.社团辅助“情感教育”拓展课程案例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12—2014年在校就读的4-9年级所有学生

(二)研究范围

以学生为中心,辐射到家长及教师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在思考选题背景、拟定研究方向和课题理论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文献研究法。

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实施前后,分别针对教师、家长、学生开展涉及有关情感教育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或写课后感。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整个社会“情感教育”缺位。

①为了解教师、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针对李双江之子事件,我们先后先作客观介绍,然后做了如下问卷调查:

针对全校教职工发出72份,收回70份;针对初2014级家长发出138份,收回125份,结果如下:

1.对于李双江之子事件,你以为应由哪一方面负主要责任()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其他

教职工

68

家长

118

7

2.你觉得这类事件的发生除了父母教育问题外,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有关系吗()

A、有

B、没有

教职工

70

家长

121

4

3.你认为我们社会当前最缺的是()

A、钱

B、生活物品

C、核心价值观

D、搞不清楚

教职工

70

家长

115

10

4.你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最缺的是()(可多选)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搞不清楚

教职工

65

68

家长

95

108

13

5.你认为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最缺的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D、搞不清楚

教职工

70

家长

15

100

10

②2012年7月,课题主持人梁林受聘担任南岸区初中数学教师全员培训主讲教师时,对参培的121位初中数学教师展开以下现场举手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你认为我们社会当前最缺的是()

A、钱

B、生活物品

C、核心价值观

D、搞不清楚

120

1

2.你认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最缺的是()(可多选)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搞不清楚

78

112

11

3.你认为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最缺的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

D、搞不清楚

3

118

从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已经认识到整个社会“情感教育”的缺位。

(三)研究路径

第一阶段

立项阶段

第二阶段

实践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

总结结题阶段

阶段

任务

前期研究

①宣传、示范初中数学情感教育研究成果

②制定学科情感教育实践计划

③推广、尝试

④反馈调查

⑤中期报告

梳理归纳

运用提升

阶段

成果

资源现状分析

成功经验总结

形成研究方案

各种调查或课后感

各类型课件获教案

有关论文撰写参评获发表

经验总结

整理论文

形成报告

方法

措施

文献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调查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个案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时间

安排

2012年10月—12月

2013年1月——2013年12月

2014年3月中期报告

2014年3月-12月

责任

梁林

1⑤梁林

2③④曾朝忠莫春郁牛娅张谨玥

何玲刘红

梁林

各主研、参研

八、研究成果

(一)完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时政SWOT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见附件1。

(二)完成学校推进情感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构

1.学校整体推进情感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2.完成针对教师的“情感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构

(1)课程实施框架体系

(2)完成对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相关体系性课件研制.

2.完成针对家长的人文“情感教育”课程初步建构

(1)课程实施框架

(2)完成对家长实施情感教育的相关班级、年级体系性课件研制.

3.完成针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课程初步建构

(1)课程实施框架

(2)各参研主体完成相应体系性课件研制.

①莫春郁、牛娅、张瑾玥、何玲、杨应琼、华少容等已建构出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主题班会体系性教学课件。

②课题负责人建构完成九年级学生升学动员体系性教学课件。

相关课件已在初2013级得到初步建构,在初2014级、初2015级应用中并得到完善.

③建构出学生德育序列化管理物化手册

中学部完成《七至九年级学生多维素质评价标准》研制,并将研究成果印制成册后学生人手一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小学部完成《小学生成长手册》研制,并将研究成果印制成册后学生人手一册,全面推广使用.

4.初中数学建构出国家课程校本情感化实施课程框架

(1)初中数学以“情感教育”为统领,初步完成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情感化实施改造,现已搭建出如下校本实施框架:

(2)以情感教育为统领,建构出如下国家课程校本情感化实施程序框图:

①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研制出教师备课电子框架、校本教辅《课时方案》电子版,供教师实施个性化备课参考,《课时方案》纸质版供学生使用。

②研制出初中数学情感教育评价量表

该表设计有宣传学校、宣传教师、推介学习榜样、人生规划、学习过程管理等栏目,涵盖对学校、教师的情感教育和人生引导,过程管理引入家长评分、家师生交流机制,着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从实践看效果是很不错的。

(3)建构出初中数学校本情感辅助课程雏形。

①课程结构框架

②研制成型初始班级开学第1、2课,毕业最后1课PPT课件并已形成相对固定模式。

③完成学科部分专业、人文拓展活动课程PPT课件研制。

5.中学部科技教师完成“VEX机器人校本课程”建构

①完成VEX机器人设计校本课程标准研制并印制成册,推广使用。

②完成VEX机器人设计教材研制并印制成册,推广使用。

③完成机器人课程学生实践活动手册研制并印制成册,推广使用。

6.中小学部分学科完成学科“情感教育”教学体系雏形建构

①中学语文

ⅰ.课前3分钟演讲激趣ⅱ.3分钟情景导入激趣ⅲ.学生主演活动课

ⅳ.社团辅助活动ⅴ.学生创立编印班刊

②中学英语

ⅰ.课堂教学趣味游戏化

研制“短、频、快”体系性趣味游戏微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适时穿插,让英语学习趣味化,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ⅱ.对话交流活动课

以教材话题为目标,以教材内容为活动材料,开展学生“小品节”“情景表演”“课外知识英语交流”“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口语能力.

ⅲ.文化主题活动课

针对西方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学生视野.

③中学历史

ⅰ.七年级开学第一课ⅱ.地图绘制活动课ⅲ.“一战到底”竞赛活动

ⅳ.课后感小作文活动ⅴ.开设《滨江学子阳光少年》博客

ⅵ.办历史学科小报ⅶ.表演活动课ⅷ.研制微视频,构建翻转课堂

ⅸ.开设观影课

④中学物理

ⅰ.完成物理情感教育课程建设方案研制ⅱ.开学第一课ⅲ.趣味实验活动课

⑤小学语文

ⅰ.完成教学模式建构

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合作学习”

展---成果展示、师生互动,体现“互动认知”

导---探究点拔、学法指导,体现“教师主导”

用---实践应用、拓展延伸,体现“学以致用”

评---立体评价、全课总结,体现“成就体验”

ⅱ.研制完成“情感课堂”评价表

ⅲ.课本剧表演、语言的魅力表演

⑥小学音乐

建构出初步的情感教育途径:

ⅰ.世界名曲欣赏ⅱ.竖笛社团训练ⅲ.卡拉OK大赛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一)对教师的影响与效果

1.在思想上,促使参研教师工作理念转变

我校由于历史、开发商的原因,导致校舍陈旧不堪、办学环境恶劣,致使学校严重缺乏社会影响力,进而导致学校对口优质生源流失殆尽,面对如此生源,单纯的强化教学,效果非常有限.

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们首先认识到“教师工作应追求教育、教学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认识到面对我校如此的办学环境与生源,只有心平气和,教育教学双管齐下,才有可能把学生送到理想的彼岸;第三更认识到:

对现今的学生,单纯说教已经无效,而最有效的是情感教育.

2.在行动上,促使参研教师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的平衡

“发展个性,追求平和”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核心是一个“和”字。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与之高度契合,两相交融,有力促进了学校“和”文化的形成,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