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1384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docx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人生与爱情更是小说中的重头戏。

她是曹雪芹倾情打造的新型美女,“秉绝代姿容,赋稀世俊美”,又具博雅多思的内在气质,脱颖于红楼裙钗之中。

黛玉的咯血之病和她的相思之愁,呈现出的腮红让她的情态“压倒桃花”。

黛玉葬花时落红成阵,映衬着她的惊世之才和倾城之貌,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黛玉身份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

不久父亲病故,她便常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

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

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

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

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

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

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小说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

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

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

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第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

由此也可看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生日组合。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经典。

黛玉生日与祭饯花神的关系表明,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

“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从正面写了黛玉的生日。

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中,写了贾政荣升“郎中”,加之黛玉生日,凤姐说:

“不但日子好,还是好日子呢。

”贾母对黛玉说:

“你舅舅家就给你做生日,岂不好呢。

”随后写“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

又写王子腾和亲戚家送过一班“新戏”来贺喜。

出场的第三出戏“众皆不识”,听见外面人说:

“这是新打的《蕊珠记》里的《冥升》。

小旦扮的是嫦娥,前因堕落人寰,几乎给人为配,幸亏观音点化,他就未嫁而逝,此时升引月宫。

不听见曲里头唱的‘人间只道风情好,那知道秋月春花容易抛,几乎不把广寒宫忘却了!

’”这里的《蕊珠记》,经考证是根据元代吴昌龄的杂剧《辰钩月》改编而成,是特为黛玉的生日花朝节而“新打的”。

联系第二十二回宝钗的生日宴上,众人眼中的小旦与黛玉长相酷似。

而此回,黛玉的打扮“宛如嫦娥下界”,而戏中也是小旦扮嫦娥。

因而,黛玉形象的艺术构思,在前文“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嫦娥仙子“堕落人寰”,且“未嫁而逝”的悲剧意蕴。

黛玉的判词是与薛宝钗写在一处的。

小说第五回写宝玉去取“正册”看: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面中“两株枯木”,暗指“林”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谐音“黛玉”。

四句诗交叉写钗黛,表现黛玉的是“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

“堪怜”是值得怜爱,堪即可、能。

“咏絮才”,指林黛玉的诗才。

作者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以“咏絮才”作比,同时以“堪怜”来感叹,如此有才华的女子,又有谁能不怜爱她呢?

黛玉之貌

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

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首先看她的容貌体态。

林黛玉的体态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

在众人眼中: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王熙凤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在宝玉眼中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

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

“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和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

“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以上关于黛玉体态的描写中,作者从各个角度展示给我们的是柔弱但又娇美的形象。

所谓“袅袅婷婷”“风流袅娜”“风流婉转”该怎样理解?

在宝玉看到黛玉时,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即“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娇花”和“弱柳”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同时后边的两个词组“照水”和“扶风”,展现出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就五官而言,林黛玉容貌俊美。

她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眉头微微蹙起,带动如烟云缭绕的神情。

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又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眼中黛玉的眉眼“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如何理解黛玉的眉毛?

有的版本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到一缕轻烟缭绕于黛玉眉间。

至于黛玉的眼睛,有的版本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皆可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另外,庚辰本对黛玉的眉眼作了比喻:

“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

写美女的眉毛,用天鹅的“鹅”应属于笔误,蛾眉、娥眉都可以。

早在《诗经·卫风·硕人》篇曾写一位美女: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的“蛾眉”指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以此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后来直接用“蛾眉”代指美女或美貌,如辛弃疾词“蛾眉曾有人妒”。

“蛾”也可以写成女字旁的“娥”,有美好的意思。

把黛玉的眉毛写成“两湾半蹙蛾眉”,又弯、又细、又长;把黛玉的眼睛写成“一双多情杏眼”,“杏”是圆形的,若按杏的常规大小与人的眼睛相比是偏大的。

这个版本用比喻告诉读者,黛玉的眼睛又大又圆,且含情脉脉。

从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差异,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

其次看她的气质情态。

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

仙女的神韵。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

西施的病容。

黛玉有病西施的外形美。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黛玉在宝玉眼里不仅像西施,更胜过西施。

小说多次借助宝玉的眼睛和诗句,写到黛玉与西施的相似。

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觉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十七回宝玉《咏白海棠》,用这样两句分别写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生动地描绘了黛玉的情态。

不仅宝玉如此,在众人眼里黛玉也被看成西施。

第六十五回兴儿对二尤介绍黛玉说:

“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

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

”还有通过晴雯的长相,间接可以看出黛玉像西施。

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陷害晴雯:

“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

”王夫人听了忙问凤姐道: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因此,当王夫人提审晴雯时,冷笑着说:

“好个美人!

真像个病西施了。

”晴雯是黛玉的影身,说晴雯其实是从侧面说黛玉。

黛玉本人是否喜欢西施的比附呢?

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林黛玉写了五首诗,赞美古代的五位美女,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第一位便是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可见黛玉对西施的仰慕。

《红楼梦》中谈到黛玉或晴雯像西施时,都没有离开“病”字:

“病如西子”“捧心西子”“多病西施”“病西施”。

西施,也称西子,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

《管子·小称》:

“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相传西施“捧心而颦”,心口疼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增加了她的美丽。

宝玉称黛玉为“颦颦”,小说对她与西施相似之处的描写,意在强调其病态的美丽。

黛玉有人面桃花的病态美。

从黛玉咯血来看,她的病大概是肺病,又因相思之病,午后发烧,呈现出一种艳若桃花的病态美。

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中有这一病容的描述: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黛玉“压倒桃花”般的腮红,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细节中提到了“病”,提到了惹人思索的“帕子”。

冯梦龙《山歌》中有一首可用来诠释宝玉派晴雯送来的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以“丝”与“思”的谐音双关,告诉读者黛玉的“病”正是由相思所起的。

清代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中有一首也写到黛玉的“病容”: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可见,当时人已看到黛玉病中的“情思”成分,以及她的病态之美。

淑女的气派。

林黛玉是仕宦之家的掌上明珠,不仅知书而且达理。

小说第三回借王熙凤口说: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这里虽有恭维的成分,但黛玉的“气派”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很有可能与贾母相像。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曾赞叹黛玉母亲:

“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王夫人连用两个“何等”,贾敏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呼之欲出,而这种“千金小姐的体统”在女儿黛玉身上是有所传承的。

“千金小姐的体统”在女儿黛玉身上是有所传承的。

再看第三回黛玉在推让座位时表现出的礼仪: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黛玉仔细忖度,觉得按长幼尊卑自己是不能坐在炕上的主座上的。

小说接着写: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当她弄清楚王夫人、凤姐都“不在这里吃饭”时才坐下。

下边的排序是:

“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左边为尊,黛玉是客,所以坐在了三姐妹之上座。

黛玉对这些礼仪细节一丝不苟,足见其大家风范。

黛玉的书卷气来自她以诗书为伴的高雅情趣。

第二回写黛玉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悉心教养,以“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第十六回写黛玉从江南回京,带了许多书,而且给宝玉和姑娘们的礼物也是纸笔等文房四宝。

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给她,黛玉并不珍视。

两类物品相比,反映了黛玉平素的爱好。

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见识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把黛玉的闺房误认为公子的书房,惊叹“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不过,黛玉的居室像书房,并非只有金石笔墨的厚重,贾母用“银红的霞影纱”替黛玉糊窗子,茜纱窗使绿色的潇湘馆更加和谐柔美。

黛玉的淑女气质,来自她的书香氛围,也来自她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

林黛玉这位“世外仙姝”的花容月貌,其实是集中国古典诗词于一身的。

林黛玉的“还泪”,有宋词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唐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在情韵。

黛玉之情

林黛玉的情感世界,集中表现在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

她与宝玉不同,宝玉心底虽然只有妹妹,但眼中不乏对其他姐姐妹妹的怜惜和倾慕,即所谓“情不情”。

而黛玉不仅心中只有宝玉,眼中也容不下宝玉之外任何男性世界的物件,甚至是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香串。

黛玉的情感是“情情”,即用情专一。

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

爱情的萌生阶段——欣赏、吃醋

第八回写道:

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他戴上。

那丫头便将着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

“罢,罢!

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

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

让我自己戴罢。

”黛玉站在炕沿上道:

“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

”宝玉忙就近前来。

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

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

“好了,披上斗篷罢。

”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看斗方——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欣赏,第八回写道: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

“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

”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云轩”。

黛玉笑道:

“个个都好。

怎么写的这们好了?

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

”宝玉嘻嘻的笑道:

“又哄我呢。

带醋意——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在意,第九回写宝玉上学前辞别黛玉,引出黛玉的半酸半妒:

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

“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我不能送你了。

”宝玉道:

“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

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劳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

黛玉忙又叫住问道:

“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

”宝玉笑而不答,一径同秦钟上学去了。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有青梅竹马的成分,也有一见钟情的因素,最后的两心相印是曹雪芹的爱情理想在他们身上的实现。

然而黛玉却爱得十分痛苦。

正如第五回开头所写:

“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黛玉对宝玉的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

爱情萌生阶段的“口是心非”,让黛玉和宝玉都饱受折磨。

爱情的发展阶段——互相认同

二人共同葬花。

第二十三回分别写了宝玉和黛玉葬花的场景。

宝玉送花入水,表现了“花落水流红”的意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黛玉葬花入土,让落花“质本洁来还洁去”: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

“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

“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

“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双玉共读西厢。

第二十三回写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反映了二人的共同志趣:

黛玉道:

“什么书?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

“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

“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林妹妹不说“混账话”。

第三十二回湘云让宝玉去“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遭到宝玉斥责,也涉及对宝姐姐的不满。

同时宝玉又说了对黛玉的欣赏,被屋外的黛玉偶然听到,引发了一段对“知己”的感慨:

宝玉道: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

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

“这原是混账话。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红楼梦》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其中不乏让人物通过侧面的不期而遇来耳闻目睹。

黛玉在屋外意外听到宝玉“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的知己之言便是较为典型的细节。

这种隔墙有耳、隔窗有眼的特殊叙事视点,比全知叙事的外视点所能达到的叙事效果更适当、更顺应人情事理。

从小说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来看,大体分为萌生、发展和成熟阶段,而宝玉知己之言的吐露,可以说是他们的爱情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

需要说明的是,黛玉与宝玉互为知己,她深知宝玉不喜欢八股时文,因而也不说混账话。

小说八十回后为何安排黛玉谈论时文的情节呢?

如果只从续书的角度去解释,未免简单化了。

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对时文的看法:

“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

……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

”值得注意的是,听了黛玉的话后,宝玉的反应,在杨本(梦稿)的原文和改文中存在差异:

原文:

宝玉听了却不甚入耳,然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笑了一声。

改文:

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

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笑了一声。

程甲本、程乙本:

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

又不敢在他跟前驳回,只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

通过比对可知,杨本改文在这里增加了宝玉的心理活动“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而程甲本和程乙本在此不仅有心理活动,还描绘了宝玉的面部表情:

“在鼻子眼里笑了一声”。

可见,黛玉对待八股时文的态度,已经引起了宝玉的反感,这一点是修订者有意识强调的。

既然这样写有悖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默契,修订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呢?

要解释这一问题,需要仔细阅读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情节。

我们知道,黛玉是一个爱宝玉胜过爱自己的人,有时为了改善意中人的处境,她可以放弃一些原则。

比如,明知道帮宝玉写作业是不对的,但她可以非常真诚地替宝玉写诗,第十八回她代作了整首的《杏帘在望》,以应付元春的命题诗;代宝玉写字,第七十回她送了一卷子自己亲临的“钟王蝇头小楷”,而且和宝玉字迹“十分相似”,以备贾政检查功课。

小说第三十二回倾诉了知己之言,下一回便写宝玉挨打,至第三十四回写黛玉哭了一夜,见到宝玉时依然“抽抽噎噎”,说出的一句话不是安慰,却是劝说: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与其说是违心,不如说是关心。

依此类推,至第八十二回宝玉重入家塾,博雅多识的黛玉,不会对时文一无所知,黛玉谈时文,与上文貌似矛盾,实则符合黛玉急宝玉之所急的内在逻辑。

爱情的成熟阶段——互相安慰

宝玉挨打,黛玉因心疼而劝其改过。

第三十四回写道: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

“你又做什么跑来!

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

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

你不可认真。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

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

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黛玉生病,宝玉冒雨前来探望。

第四十五回写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之后:

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黛玉不觉笑了:

“那里来的渔翁!

”宝玉忙问:

“今儿好些?

吃了药没有?

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

”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

“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

“是什么草编的?

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

”宝玉道:

“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

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

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

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

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

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

”黛玉笑道:

“我不要他。

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宝玉挨打,疼在皮肉上,却甜在心里。

因为黛玉为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以至于“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说明她的心疼是掩饰不住的。

她害怕王熙凤看到她的眼睛取笑她的多情,匆忙离开了。

宝玉因惦念,派晴雯去看黛玉,并捎去两块旧手帕,黛玉随即写了三首诗来抒发情思。

隔十回,到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即景生情写了长诗《秋窗风雨夕》,宝玉冒雨来探望她。

这一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渔翁渔婆”的和谐画面。

同时,宝玉的装束也暗合一首唐五代词: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说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

到此,宝黛爱情已经走过萌生阶段的互相误解、发展阶段的互相认同,到了成熟阶段的互相安慰。

从感觉上,也由酸楚、苦涩,开始品味甜蜜。

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在宝黛爱情问题上,用脂砚斋批语来说,林黛玉的特点是“情情”,即用情专一;而宝玉的特点是“情不情”,即爱博而心劳。

二人常常因此而出现矛盾。

剪荷包的冲突,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物。

通过荷包这一道具,写黛玉误解了宝玉,担心他辜负了自己的心,因而剪掉自己亲手为宝玉做的荷包。

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黛玉为宝玉不珍惜自己的东西而哭泣,实是因物及人。

她向宝玉说道:

“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

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

”说完,“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

”当她看到宝玉“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听到宝玉说:

“你瞧瞧,这是什么!

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

”小说描写黛玉的心理:

“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

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

”这段的戏剧冲突,可谓大起大伏,至黛玉“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似乎已风平浪静了,宝玉又向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子:

“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

我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