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1287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一一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除极点都是15

从赤道向两

南顺)

4秒

每小时

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南顺)

9分10秒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

夏之日:

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

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

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

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

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1

\

7T

自己标出

写出五代的名称和分界线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

举例

常见天

区域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成因

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热带雨'林气候

晴朗道地低压高

连续性降多雨

晴朗温年受低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

地中海

北纬气压状状到

高气型天气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气旋

40

度大陆西岸周高冬季:

逆温暖多雨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彳氐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业咼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咼压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温带海洋性气

南北纬40到

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咼温,有明

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

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

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

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

35度

夏季:

咼温多雨

冬季:

温暖湿润

夏季:

东南风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

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

55度

夏季:

咼温多雨

冬季: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分

冬季:

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

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

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

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时间:

夏秋多,冬春少空间: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

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

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开源: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

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放射元素衰变。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最主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

风化(岩石的破碎、根劈作用)、侵蚀(V和U型河流、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和冰斗、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搬运、堆积(新月型沙丘、黄土高原、三角洲平原、河漫彈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沙滩、冰期平原)

地质构造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背斜

向上供起

中间老,两侧新

山岭

山谷(顶部张力破

碎,被侵蚀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侧老

谷地

山岭(轴部受到挤压

坚实不易侵蚀)

断层

地壳运动压力超过岩石承受

华山、泰山、庐山

汾河、渭河谷底

力,岩石发生破碎发生位移

(上升)

(下降)

岩石圈:

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块,而不是地壳

 

河流地貌类型

上游

中游

下游

侵蚀地貌

V(溯源、下蚀)

弯曲(侧蚀为主)

U(侧蚀)

堆积地貌

洪积冲击平原

凹岸侵蚀,岸堆积凸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公路或铁路)线路的分布(河谷)、延伸方向(弯曲)

聚落

的分

布:

越往

河流下游城市越密集。

原因:

地形平坦利于基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理环境的六个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产生的新功能

生产功能:

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有机物

平衡功能:

二氧化碳的吸收

看此图要求:

结合洋流图、气候类型图、和自然带,能准确的说出图中的地理信息。

画出图二中的七个气压低和六个风带

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

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布规律

产牛基础

水平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垂直方向

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

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

1.决定性影响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其他影响因素:

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和类型:

1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类型: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

(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发达国家)

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2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成立到80年代

计划经济

有计划、有组织

东北

80年代以后

改革开放

自发,数量大

农村到城市,内地沿海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政治、文化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因素:

①正相关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②反相关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估计值不确定。

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主要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

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

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

位置:

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

点状、条状。

特殊形式:

CBD中心商务区。

特点:

建筑物高大稠密。

3工业区:

运输量大T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T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形成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经济因素:

①距市中心远近②交通便捷程度⑵社会因素⑶历史因素

⑷行政因素:

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付租水平:

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等级划分标准:

①超级大城市:

人口1000万以上②特大城市:

人口100万以上

③大城市:

人口50~100万④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⑤小城市:

人口20万以下⑥城镇型居民点:

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城市发展的条件:

地形、资源、交通。

第三节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衡量城市化高低标准)城市化发展特点:

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起步早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

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过快的城市化:

环境质量下降。

3.建设生态城市:

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

①绝对区位:

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相对区位:

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1.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

农业地

域类型

混合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分布地区

(国家)

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

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

、南亚)

美国、加拿大、阿根

廷、澳大利亚、俄罗

斯、乌克兰

干旱、半干旱区牧牛(美国、澳大利亚)牧羊(新西兰、

阿根廷、南非)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

兰、我国大城市周围地区

作物(或畜种)

小麦、羊(玉米、

猪、牛)

水稻

小麦、玉米

牛、羊

奶牛

典例

澳大利亚墨累-达

令盆地

亚洲季风水田农

美国中部平原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西欧

区位

回气候温暖湿

润;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经: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机械化科技水平高;政策鼓励扶持;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自然气候雨热同

期;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匕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

社经劳动力人口

稠密,劳动力丰富;生活习惯种植历史悠久;饮食习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饲料因素

1地形平坦,土层深厚,禾寸

于多汁牧草生长

2气候温和潮湿

多雨多雾,日照少,利于多

汁牧草生长

优越的自然条件:

候温和;地势平坦土

壤肥沃;降水丰富社经:

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

高;交通便利;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市场因素

1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2人们饮食习惯

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

惯喜事大米

力不足

特点

家庭农场经营;划区轮作;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P46)

①小农经营

②单场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科技化

水平低④水利工程大

①生产规模大

②商品率高

③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面向市场,生产规模

大,专业化程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