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1255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docx

高三历史人民版总复习必修132新民主主义革命

1-3-2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选择题

1.(2013·贵州六校联盟)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

“(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

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

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

”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知识点。

A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C项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D项指渡江战役的结果。

【答案】B

2.(2011·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A项1917年以来已经有,不选;C项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就存在,不选;D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变,不选;仅剩B项,他能说明陈独秀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开始这段时间对帝国主义侵华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是民族主义高涨的反映。

【答案】B

3.(2011·四川文综·18)史学家胡绳指出,国共两党之间还有一大片很重要的中间势力,“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

”以下史实中有利于中共争取中间势力的有(  )

①八七会议纠正党内右倾错误

②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③促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④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①项中“八七会议”在纠正右倾错误,但又有“左”倾关门主义的倾向,不利于中共争取中间势力,故排除①;②项中的“三三制”原则、③项中的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④项中的除“三座大山”外的一切阶级、阶层都可以团结,都有利于中共争取中间势力。

【答案】D

4.(2011·重庆文综·19)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下图中的(  )

【解析】根据本题示意图的时间,可判断这是考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状况。

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湖北、河南、安徽交界处,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

【答案】D

5.(2011·重庆文综·20)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

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

A.游击战B.攻坚战

C.阵地战D.运动战

【解析】1946年7月,全面内战刚爆发(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答案】D

6.(2011·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析】结合1928年至1934年这个时间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明确这段时间中共党员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政府)的建立。

【答案】B

7.(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解析】根据所学,1949年人民解放军已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本题中A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正反映了当时解放战争的形势。

【答案】A

8.(2012·吉林)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中共二大的分析(  )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发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

【解析】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这是中共二大提出来的。

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项;发动工人运动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中共“一大”作出的,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排除D项。

【答案】B

9.(2012·莆田)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

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

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

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

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

【解析】逐项分析材料信息内容,A、B、C各项分别体现了一个方面的材料内容,只有D项能全面体现各个材料。

【答案】D

10.(2012·台州)某篇文章写道:

“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

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

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正确的,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的,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解析】西安事变的爆发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严重,而材料过多的强调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个人作用,忽视了必然性,所以选C项。

【答案】C

11.(2012·济南)“双双草鞋送给红军穿,红球朵朵像呀么像火焰,照到哪里哪里红,星星之火能燎原。

”1927年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余人。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解析】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答案】C

12.(2012·济南)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共诞生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D.三大战役胜利

【解析】“惜别苏区”指的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史转折”指的是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出奇制胜”指的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长征不断取得胜利。

故与三者最接近的事件只能是遵义会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2012·武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办起了北京的又一张新报纸——《京报》。

……阐明了《京报》的使命:

“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

……必从政治教育入手,……必使政府听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

——蔡晓滨《中国报人》

材料二 1919年5月1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传来时,邵飘萍通过两次重要集会,为激发五四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晚会上,邵飘萍以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心情作了沉痛激昂的报告,整个礼堂里响起一片呜咽声。

有的同学捶胸跺足,有的同学大声号啕。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京报》上编发大篇幅报道,更连续发表评论,敦促当局释放学生,呼吁学生坚持到底,希望工商实业界奋起对外,直到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金华日报》2011年5月10日

《邵飘萍:

“一代报人”的救亡图存》

材料三 邵飘萍经历五四运动……之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后,北京政府开始在北方逮捕革命党人,北京各报对国民党、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消息都不敢再作报道,《京报》仍在发表“莫斯科特约通讯”,成为北京唯一公开宣传革命、传播马列的重要阵地。

——摘编自胡星寿《身世飘摇雨打萍》

(1)据材料二指出,邵飘萍是如何实践《京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的使命?

材料中的邵飘萍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邵飘萍在五四运动前后政治取向的变化,并指出推动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实践:

在《京报》上编发相关的报道与评论,表达“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民意,促成了北洋当局让步。

作用:

对五四运动的发起与胜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变化:

从自由民主主义者(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

原因:

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列强与苏俄对当时中国的不同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邵飘萍个人的救国探索。

14.(2012·潍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冈山以其“又红又绿”成为闻名天下的红色旅游胜地。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现年80余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

“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

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

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

救国不靠空口号,抗战工作最紧要!

(2)据材料二,分析该习作的写作背景,并概括其核心主张。

材料三 下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材料四 参加过一次著名战斗的某部政委宋献章回忆说:

“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

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藉。

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日历翻开到‘4月23日’。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背景:

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主张:

万众一心,全民抗战。

(3)事件:

国共重庆谈判。

成果:

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4)意义: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或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