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课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新课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新课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新课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17课《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峨眉山月歌》
(一)鉴赏:
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
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
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
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诗鉴赏的一个点。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
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
这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
之后思归故里,写下了这首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
“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
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到这怀乡之曲,诗人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
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关于古时“折柳”的习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进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第18课《齐桓晋文之事》
(一)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
(自读、讨论和品尝)
提示:
①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迁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
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
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
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
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
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②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
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取譬设喻。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
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
请简要分标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好处。
答: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
第一篇公子重耳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禄①,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季子。
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
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叔刘,以叔隗妻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
不如是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父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
“天也。
”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
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也。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遗之。
醒以戈逐子犯。
曹共公闻其骈协②,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而诸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注:
①生禄:
养生的俸禄。
②骈胁:
肋肌排得很密,像一块似的。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词义的异同,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
②
③
④
A.①③不相同,②④相同B.①②④相同,③不同
C.②③④相同,①不同D.②③相同,①④相同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①晋人伐诸蒲城()
A.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B.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C.穆公访诸蹇叔
D.投诸渤海之尾。
②吾其奔也()
A.君其礼焉B.吾其还也
C.尔其毋忘乃父之志D.曹其首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叔隗妻赵衰”中“妻”字用法相同的是()
A.以戈逐子犯B.卫文公不礼焉
C.公子安之D.乃馈盘飧,置璧焉。
4.在“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一句中“之”指的是()
A.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B.蚕妾
C.将行,谋之桑下D.四方之志
5.下面四句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
B.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农夫给了他一块土,公子生气了,要拿鞭子打他。
C.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齐桓公为他取妻,有马二十匹。
D.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走吧,贪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
6.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有四方之志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C.晋人伐诸蒲城D.奔狄,伐咎如
7.重耳从蒲城出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有四方之志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C.晋人伐诸蒲城D.奔狄,伐咎如
第二篇齐晋①之战
癸酉②,师陈于。
邴夏③御齐侯④,逢丑父⑤为右⑥。
晋解张⑦御郤克⑧,郑丘缓⑨为右。
齐侯曰: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色鼓音。
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
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⑩梦子舆谓己曰:
“旦辟左右!
”故中御而从齐侯。
邴夏曰:
“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
“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
“请御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韩厥俛,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
将及华泉,骖挂于木而止。
丑父寝于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伤,而匿之。
故不能推车而及。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臣唇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筏为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
呼曰:
“自今无有代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郤子曰:
“人不难以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注:
①:
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
②癸酉:
6月17日。
③邴夏:
齐国大夫。
④齐侯:
齐顷公。
⑤逢丑父:
齐国大夫。
⑥右:
车右,又称骖乘。
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中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或车不能前进时下来推车。
⑦解张:
又称张侯,晋国大夫。
⑧郤克:
郤献子,晋国大夫。
⑨郑丘缓:
姓郑丘,名缓,晋国大夫。
⑩韩厥:
晋国大夫。
1.下面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余姑翦灭此而朝食②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
A.①cháo②qǐB.①cháo②jí
C.①zhào②jìD.①②q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邴夏御齐侯御:
为……御车。
B.不介马而驰之介:
披甲。
C.此车一人殿之殿:
赶到宫殿中。
D.韩厥俛,定其右俛:
同“俯”,俯身。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及”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及”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①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姑:
副词。
译为“姑且”。
②郤克伤于矢于:
介词。
表示被动,译为“被”。
③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于: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对”。
④伤,而匿之。
而: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⑤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而:
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⑥若之何岂以病败君之大事也以:
连词。
因为。
⑦赦之以劝事君者以:
连词。
相当于“来”。
A.①②⑤B.①⑤⑦
C.③④⑥D.②⑤⑦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A.将士的耳目,在于我们中军的旗鼓,进退都听从统帅。
B.将士的耳目,在于我们中军的旗鼓,军队进退都听从旗鼓。
C.军队的耳目,在于我们中军的旗鼓,军队进退都听从旗鼓。
D.军队的耳目,在于我们中军的旗鼓,进退都听从统帅。
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A.跟随左右,韩厥都用肘触他,让他站在身后。
B.跟随左右,綦毋张都用肘触他,让他站在身后。
C.綦毋张跟从韩厥或站在他的左边,或站在他的右边,綦毋张都用肘触他,让他站在身后。
D.綦毋张跟从韩厥或站在他的左边,或站在他的右边,韩厥都用肘触他,让他站在身后。
7.对下边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周华不注②旦辟左右
A.①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②早晨出兵你要避开兵车上左右的位置
B.①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②明天你要避开侍从
C.①三次包围了华不注山
②明天你要避开侍从
D.①三次包围了华不注山
②早晨出兵你要避开兵车上左右的位置
8.对第一段和第三段内容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
描绘场面,突出战斗的激烈。
第三段:
写逢丑父设计救齐侯,突出逢丑父的“忠”。
B.第一段:
描绘场面,突出战斗的激烈。
第三段:
写郤克释放逢丑父,突出郤克的“义”。
C.第一段:
描绘场面,突出将士的英勇。
第三段:
写郤克释放逢丑父,突出郤克的“义”。
D.第一段:
描绘场面,突出将士的英勇。
第三段:
写逢丑父设计救齐侯,突出逢丑父的“忠”。
9.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名字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②自私贪功,虚伪渺小。
③舍身忘己,足智多谋。
④智勇双全,忠诚爱国。
甲齐侯乙逢丑父
丙解张丁韩厥
A.①甲②丁③乙④丙
B.①丁②甲③乙④丙
C.①乙②甲③丙④西
D.①丙②乙③丁④甲
[参考答案]
/
一.
1.“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
(1)答: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答: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3)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
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二.
第一篇:
1.A
2.①B②D(揣测语气。
A、B、C都是祈使语气)
3.B
4.D(B蚕妾是闻者)
5.C(二十乘应为八十匹)
6.B
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到祸难的时候,晋国的军队到蒲城攻打他。
蒲城人准备迎战,重耳不同意,说:
“依靠了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抚养百姓的)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
有了百姓的拥护而反抗(国君父亲),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亡吧。
”就逃亡到狄人那里去,跟随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攻打咎如,俘虏了他两个女儿叔隗、季隗,送给公子。
公子娶了季隗,生了伯、叔刘。
把叔隗嫁给赵衰,(后来)生了赵盾。
(公子)要到齐国去,对季隗说:
“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再出嫁。
”季隗回答说:
“我二十五岁了,又再过二十五年再出嫁,就要进棺材了。
(虽然这么说)我等着您。
”公子在狄国一共住了十二年然后离开。
经过卫国,卫文公不礼待他,从五鹿经过向农民要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土块,公子生气了要拿鞭子打他。
子犯说:
“这是上天的赐与呀。
(有土象征将来会有国家)”公子行礼接受,把它装上车子。
到了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有马八十匹。
公子安居下来,跟随的人认为这样不行,将要离去,在桑树下商量。
养蚕的女奴在树上听到,把这事告诉姜氏,姜氏杀了她。
告诉公子说:
“您有远大的志向,听到的人,我已经杀掉了。
”公子说:
“没有这回事,”姜氏说:
“走吧!
留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
”公子不肯。
姜氏和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把他送走。
公子酒醒,拿起戈追逐子犯。
到达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肌排得很密像一块似的,想看到他裸体的样子。
重耳洗澡,(曹共公)迫近了看。
僖负羁的妻子说:
“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能够辅佐别人,如果用他们辅佐晋国公子,晋国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做国君。
回到晋国,一定在诸侯中香志。
在诸侯中得志后惩罚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大概是第一个吧。
您何不早些表示和曹共公态度不同呢!
”于是送给重耳一盘食物,一块玉。
重耳接受了食物,退回了玉。
第二篇:
1.D2.C(镇守)3.D
4.C(于:
介词。
在而:
表因果关系以:
介词)
5.C6.D7.A8.A9.A
第2题考查实词的词义。
根据上下文可以作出判断,答案是C。
“殿”:
镇守。
第3题考查词的用法及意义。
需要解释每个句子相关的词的用法及意义,然后作出判断。
第一组“及”在第一句中作动词,到。
在第二句中是动词,追赶上。
第二组“其”在第一句中是语气助词。
在第二句中是代词,作定语,他们的。
答案是D。
第4题逐句解释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分别是:
③应为介词,在。
④应为连词,表顺承。
⑥应为介词。
因为。
答案为C。
第9题解答应该紧密结合文章的相关情节及描写人物的笔墨。
表现齐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是他的语言“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行动“不介马而驰之”。
表现韩厥自私贪功,虚伪渺小的是他依照梦境避开兵车左右的位置,牺牲左右的随从,保全自己的生命。
追击时唯恐他人抢了他的功劳。
要俘虏齐侯,还假意捧酒献玉。
逢丑父的舍身忘己、足智多谋表现在他“与公易位”,保护齐侯;设计救出齐侯,被捕以后,又以言语表现足心,感动敌方,免于一死。
表现解张智勇双全、忠诚爱国的是他的语言“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行动: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
译文:
六月十七日,齐、晋两军在齐国的地列阵。
齐国邴夏给齐侯御车,适丑父做齐侯的车右。
晋国解张给郤克御车,郑丘绘为车右。
齐侯说:
“我姑且先消灭这敌人在吃早饭。
”没给马披甲就驱马追击敌人。
郤克受了箭伤,血流到鞋下,但击鼓声没有停止,他说:
“我受伤了!
”张侯说:
“从开始交锋,箭便射穿了我的手,一直穿到臂肘,我折断了箭,仍坚持赶车,血把兵车的左轮都染成了黑红色了。
怎么敢说受了伤?
你忍耐一下!
”郑丘缓说:
“从开始交战,如果遇到险阻,我一定要下去推车,你哪里知道这些?
然而你却受伤了!
”张侯说:
“军队的耳目,在于我们中军的军旗和战鼓,军队进退都听从旗鼓。
这辆兵车由一个人镇守,就可以成大事。
怎么能因为受伤而败坏国君的大事!
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必死的决心;受伤还不到死的程度,你要努力自勉!
”张侯把缰绳并在左手,右手拽过鼓槌击鼓,战马奔跑不能停止。
晋军随着主帅的车前进。
齐兵大败。
晋军追击齐兵,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周。
韩厥梦见了父亲子舆对自己说:
“早晨出兵你要避开兵车上左右的位置!
”所以作战时他在中间驾御兵车追击齐侯。
邴夏说:
“射那个御车的人,那是个君子。
”齐顷公说:
“称他为君子又要射他,这是非礼的。
”射韩厥车上左方的人,左边的人坠到车下,射车右边的人,车右边的人死在车上。
晋大夫綦毋张丢失了战车,追随韩厥的车子说:
“请让我搭乘你的兵车!
”綦毋张跟从韩厥或立于左或立于右,韩厥都用肘触他,让他站在自己的身后。
韩厥低下身子放稳被射死的车右。
逢丑父和齐顷公掉换兵车上的位置。
将到华泉时,齐侯战车的边马被树绊住了。
逢丑父先前睡在战车里,有条蛇从车下爬上来。
他用臂肘击它,被蛇咬伤而瞒着没讲。
所以不能下去推车,被晋军追上了。
韩厥拿着绊马索站在齐侯的马前,先拜然后稽首,捧上一杯酒和一块美玉送给齐侯。
说道:
“我们国君命令我们群臣为鲁、卫向您请求,他说:
‘不要使兵车士卒深入齐国。
’下臣不幸,恰巧遇上您的兵车,没有逃走隐藏的地方;而且我又怕奔走逃避会职,只好勉强承担我应该做的事——俘虏你!
”逢丑父叫齐侯下车,去华泉取水。
齐大夫郑周父驾御副车,宛筏做车右,载着齐侯逃走免除了危险。
韩厥把逢丑父献给主帅郤克,郤克要杀逢丑父。
逢丑父大声喊道:
“从今以后再没有代他的国君承担灾难的人了;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还将要被杀掉吗?
”郤克说:
“这个人不怕用死来解除他国君的危难,我杀了他不祥,赦免他,用来鼓励那些侍奉君主的臣子。
”于是释放了逢丑父。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新课第19课庄暴见孟子20课孟子见梁襄王人教版
一.本周教学内容:
19《庄暴见孟子》20《孟子见梁襄王》
19《庄暴见孟子》
(一)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
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这部分才是正文。
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