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热的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1173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发热的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对发热的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对发热的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对发热的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对发热的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发热的体会.docx

《对发热的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发热的体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发热的体会.docx

对发热的体会

不明原因发热诊疗体会

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它不是一种疾病,是各种疾病的一个临床表征。

及时发现发热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对内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难。

即使在欧美等医学发达国家,仍有25%左右的发热患者经过住院检查始终难以明确病因。

因此,发热是一组疑难病症,是内科医生一直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笔者根据自己从医30年对发热患者诊治的临床经验,结合我院感染内科多年来对所收治的此类患者的特点,试图总结一下诊治不明原因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的一点浅薄体会,供国内同行们参考指正。

云梦竹简内科

2014-10-1718:

58:

59

一、fuo的定义和原因

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有上百种,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若在一定时间内经常规检查仍未明确病因者,一般称为fuo或原因未明热,习惯上又称为“发热待诊”。

fuo的经典定义是1961年由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

持续或间断性发热≥3周,体温≥38.3℃,经门诊就诊2次以上或住院检查1周仍未确诊者。

一般人群中fuo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病)、其他疾病及病因未明者。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2013年对过去26年间收治的997例fuo病例的病因总结发现:

感染性疾病占48.0%,结缔组织病占16.9%,恶性肿瘤占7.1%,有20.1%的患者未能明确诊断。

结核病居感染性疾病的第一位(占45.4%,且多为肺外结核),而淋巴瘤则是引起发热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hiv感染病例的增多,fuo的病例也随之有所增多,有学者在经典fuo的基础上相应增加了医院内感染fuo、免疫缺陷者fuo及hiv感染者fuo的分类:

(1)医院内感染fuo:

定义为住院≥48h后持续发热≥3d,体温≥38.3℃,而入院时不发热或不处在感染潜伏期。

其常见病因为各种医院内感染(如耐药菌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难辨梭菌肠炎)、手术后感染并发症、药物热等。

(2)免疫缺陷者fuo:

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发热≥3d,体温≥38.3℃,而血培养48h后仍为阴性结果。

其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真菌及疱疹病毒等。

(3)hiv感染者fuo:

见于hiv阳性者,发热>4d,体温≥38℃,或住院中发热>3d。

其常见病因为感染,病原体主要有巨细胞病毒、鸟型分枝杆菌、卡氏肺孢子菌、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弓形虫、新型隐球菌等。

云梦竹简内科

2014-10-1718:

59:

38

二、fuo的诊断思路

由于fuo病因复杂,在诊断上并无统一的金标准。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例均需要通过详尽的病史询问(包括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细致的体格检查,以有利于获得正确的临床判断和采取病因相关的各种检查方法。

1.病史询问:

仔细询问发热的急缓形式、诱发因素、热型特点与持续时间及有无单一或多个系统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咳嗽、腹泻、腹痛、尿痛、关节痛、贫血及消瘦等;

了解既往宿主因素与基础疾病:

包括吸烟史、饮酒史、创伤史、使用抗菌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化疗药物治疗史、糖尿病、静脉药瘾者、hiv感染、脏器基础疾病或恶性疾病患病史、妇女月经状况等;

流行病学史的询问:

在许多感染性疾病尤其传染病患者中,有的可能是直接来自或近期到过相关疾病的疫源地:

另外还应了解有无不洁饮食史、昆虫叮咬史、与患病动物接触史、与传染病患者接触史及生活习俗等。

2.体格检查:

无论是急性发热还是长期fuo患者,均应早、定期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常规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神经系统检查。

一些体征的发现和检出如黄疸、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心脏杂音等,有助于对发热病因的分析和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现出来的,所以体格检查一定要反复进行,要注意各种体征的变化,如有无出现新的淋巴结、心脏杂音的改变或出现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验:

除临床常规的检验外,可依据病情特征选择与病因相关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测,是确诊感染性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除日常广泛应用的传统检测技术外,近几年开展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检测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判断,巨细胞病毒(cmv)pp65抗原血症检测有助

于cmv现症感染的诊断,g试验(1-3-β-d葡聚糖)有助于真菌感染的判断,蛋白印迹法莱姆病抗体检测有助于莱姆病的诊断,结核感染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培养+γ干扰素测定有助于活动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与鉴别;

自身抗体检测:

有助于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与鉴别;肿瘤标记物检测:

如癌胚抗原(cea)的增高见于消化道肿瘤,甲胎蛋白(afp)的持续升高见于原发性肝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显著升高见于男性前列腺癌。

4.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x线检查、ct、mri、pet、核医学显影技术及超声检查等。

尤其对发热性疾病中累及脏器或皮下软组织的炎性病变(包括脓肿)和占位性病变(包括实体瘤)的定位诊断乃至病因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管造影对动脉炎的定位诊断及其病变范围有一定参考价值。

5.纤维内镜检查:

已广泛用于对消化道、气管支气管、泌尿道、关节腔、腹腔及女性子宫腔等体腔内部位的检查窥视,通过内镜可以对相应部位的疑似病变取活组织检查或经刷拭做体腔液的微生物检验/细胞学检查。

6.体腔液或骨髓穿刺:

尤其有助于感染性病因与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体腔液包括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脑脊液及关节腔积液等,疑诊为脑膜炎或脑炎者有腰椎穿刺的适应证。

7.活组织检查:

如淋巴结或人体内其他病变部位的活组织检查,有助于在诊断疑难的发热病例中主要进行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的诊断与鉴别,有30%左右的fuo患者是通过活组织检查确定的。

需要强调的是,活组织检查如淋巴结活检经常需要反复进行,笔者曾诊治的1例患者经过9次淋巴结活检才最后确诊为淋巴瘤。

8.剖腹探查术:

适合于经上述检查仍长期发热原因未明而又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或脾肿大者;合并有显著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或脾内多发性占位性病变者则同时

有脾切除和进行肝组织活检的适应证。

9.诊断性治疗:

在致病菌不明的感染性疾病或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部分病例中,在权衡利弊的前提下,诊断性(亦称经验性)治疗有可能改善病情,而依据治疗反应可有助于进行初步的、与发热病因相关的临床判断,乃至有可能获得倾向性的临床诊断。

诊断性治疗的适应证范围有赖于对临床疾病及其病情的判断,如对重症感染性病例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对结核病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的抗结核治疗。

fuo的诊断流程见图1。

临床医生在诊治fuo患者时并不需刻板按照该流程进行鉴别诊断。

其中,详细病史询问及仔细体格检查是所有fuo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的基础。

经过病史线索、体格检查的阳性发现,通常临床医生可以得出倾向性的诊断思路,立即进行相应的化验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开始病因治疗,而无需进行冗长、繁琐的反复化验及检查。

云梦竹简内科

2014-10-1719:

00:

03

三、fuo的诊治体会(“协和经验”)

由于fuo病例诊治对临床医生具有很大挑战,国内外均无相应的指南可以参考,同时患者的处理又是非常个体化的。

依据我院多年诊治疑难fuo病例的经验,认为以下几点处理原则非常重要。

1.重视病史及体格检查:

尽管医学诊断手段日新月异,但不能替代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于fuo病例的诊治尤其重要。

病史中对抗菌药物的反应、牛羊接触史或是体格检查中的心脏杂音等任何微小的信息都可能为病因的迅速查找提供重要的依据。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不仅在患者新入院时需要认真完成,在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

2.注重病原学检查的重要性:

每一例fuo的鉴别,都需要仔细寻找可能的感染性病因,而基本的血培养、尿培养及体液培养、涂片及病原学检查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经验性抗生素使用之前。

对于临床不能除外结核感染的病例,病原学检查还应包括结核相关的检查。

3.重视病理检查:

许多慢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检查对于疾病诊断非常重要。

如颞动脉炎,可以自身抗体检测阴性,确诊需要做颞动脉活检的病理证据。

部分淋巴瘤的确诊需要重复淋巴结活检,个别病例甚至需要剖腹探查、脾脏切除等。

4.警惕药物诱发的发热:

在其他病因引起的发热中,药物热不少见。

在fuo病例使用抗生素无效,临床未发现明确感染病灶,同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停用所有抗生素及其他不必要药物,以除外药物因素诱发发热的可能。

5.病因的明确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病因未明确之前的患者处理同样重要:

在进行各种检查明确病因的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补液支持治疗、退热对症治疗、脏器功能的维护非常重要。

6.老年患者的有创检查需要非常慎重:

任何用于明确病因为目的的有创检查手段实施前必须充分权衡利弊,考虑老年患者的耐受性及可能的风险,保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比病因诊断有时更加重要。

7.在病因未明之前,慎用糖皮质激素:

对fuo病例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或类固醇激素的后果非常危险,可能经过这样处理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暂时缓解,但许多fuo病例因此感染加重、贻误诊治。

《中华内科杂志》2014年9月篇二:

32例发热的治疗体会

32例发热的治疗体会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杨菊仙

(2013年5月)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临床症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对发热病人通过四诊进行分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发热辩证分型治疗

发热,也叫低烧。

临床上的体温常在37.5~38.50c之间,发热时间在一个月以上。

我们从2004年起,对32例长期发热、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者用中医辩证论治方法进行观察治疗,收到了很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举例介绍如下:

1对象、方法和结果

例一:

杨××,女,32岁,因高烧住我院治疗。

三天后体温即降到38oc左右,因其它因素出院。

一个月后,邀余诊治。

主证:

发热无定时,不恶寒,头痛深重,饮食欠佳,二便正常,舌正常苔薄黄,脉细滑数。

脉率90次/分。

诊断:

发热——毒热未尽

治则:

清热解毒

方药:

青蒿30克板兰根30克地骨皮30克黄岑12克

赤芍15克滑石30克三付水煎服

一剂减轻,二剂体温已正常,三剂痊愈.本型多见温热证后,而阴伤不明

显者,一般热盛伤阴,此例不伤阴与湿有关,由于湿热稽留绵绵,故邪去不彻底,遗留下发热,治疗用青蒿透邪外出,滑石淡渗利湿清热,使湿以下夺,板兰根、黄岑、赤芍、骨皮清热凉血解毒,并扶正气,因而收到满意效果。

例二、××,男,26岁,患者原有肺结核已钙化。

于三月前上感发烧,经一周治疗体温常在37oc——38oc之间,病人每发烧前有微恶寒,精神欠佳,别无殊特不适,舌正常,苔薄白,脉浮滑。

诊断:

发热——毒邪未尽

治则:

清热解毒

方药:

青蒿30克板兰根30克骨皮12克黄岑12克

赤芍15克滑石30克三付水煎服

复诊:

服上药后,体温不退,证状同前,发热时有微恶寒,辩证:

微恶寒,脉浮滑这说明虽病已三个月,仍有表证存在。

诊断:

发热——邪留肺卫

治疗:

扶正去邪,解毒退热

方药:

绵芪18克白术12克防风9克荆芥9克

薄荷6克牛旁子9克桔梗12克骨皮15克

苇根12克三付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有效,根据效不更方的原则,续进三剂痊愈。

本型亦为温热病后,初诊时也是“毒热未尽”,忽略了脉浮。

微恶风寒是感冒治疗不彻底而邪留肺卫,所以改变治疗后亦收到了效果。

例三,许××,女,28岁,患者发热已月余,脘腹胀硬,午后较甚,两颧发红,手足心热,时有呕恶,夜眠不实,曾多方医治,效不明显,前来就诊,

诊其脉滑数,舌正常,厚腻苔。

诊断:

发热——食物积滞

治则:

化滞清热

方药:

焦三仙各18克郁金12克大黄9克内金9克

地骨皮13克胡黄连12克三付水煎服。

复诊:

服上药后,体温基本已恢复正常,又用三剂,诸症消除而痊愈。

本病多见于饮食不节,食物积滞,损伤脾胃,影响脾的建运功能而出现脘腹胀硬,舌脉均为食滞表现,积滞日久则发烧,即所谓食积发烧,所以治疗用焦三仙、郁金、大黄、内金消食化滞,胡黄连消热,很快收到效果。

例四,×××,男,28岁,患者发热月余面黄身倦,胸闷不饥,恶心呕吐,脉濡,苔黄腻,一月前曾患高烧。

烦闷,口渴不欲饮,按湿温治疗好转,但稽留发热至今。

诊断:

发热——湿热留滞

治则:

化湿清热

方药:

菌陈30克薄荷9克火香9克黄岑12克

连召18克滑石15克川朴9克三付水煎服。

二诊:

服上药诸证减轻,又取五剂,一周后痊愈。

本例患者亦是高烧治疗不彻底而残余发热辩证上仍以湿滞中焦为主,故治疗上用菌陈、滑石利湿清热、黄岑、连召燥湿清热、薄荷、火香、川朴化湿透热,三剂减轻,八剂后恢复正常。

例五,张××,男,19岁。

患者发热年余,为此休学。

来诊时体质消瘦,疲倦无力,饮食不振,心慌

短气,每劳累后诸证增加,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

诊断:

气虚发热

治则:

益气除热

方药:

绵芪18克白术15克陈皮12克柴胡9克甘草9克

党参12克升麻9克当归9克骨皮18克三付水煎服

本例主要是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而致虚热。

阳气虚弱者不耐劳,劳则阳气外越,故治疗用黄芪补气为主,炙甘草补中为辅,这二味是方中的主要部分,故正复则虚热自去,连服40剂而痊愈,体健康复,二年来未再复发。

例六,徐××,女,44岁,患者发热三月余,午后夜间重,口咽干燥,入眠差,梦多,脉细沉数,舌质红,无苔少津。

脉细为阴虚,数为热,舌质红少津,咽(转载于:

对发热的体会)干为阴虚阳亢,阴虚则津亏,咽喉失去濡润,梦多入眠差是虚火上炎,火灼神明的表现。

诊断:

阴虚发热

治则:

滋阴清热

方药:

青蒿30克、别甲10克、丹皮10克、知母15克、元参10克、生地10克、地骨皮30克、珍珠母30克三付水煎服。

本例为阴虚,阴液亏损,阴虚阳亢则发热,治疗用青蒿、骨皮、珍珠母潜阳退热,别甲、生地、元参、知母、丹皮滋阴清热;服一剂则入眠好,咽干少瘥,三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又服五剂痊愈。

讨论

一、发热用现代化医学检验方法,目前尚不能查清发热原因,虽有人认为

是体温调节功能失常,称“功能性发热”,用调节功能的药物,效不明显而改用中医辩证治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二、在32例中,见于高烧后阴液受伤者14例,占46%,胃肠道病人10例33%,体质素虚等方面8例,占21%,由此可见,对发热病的治疗,应当重视保护阴液。

三、发热中伴有消化道症状,不欲饮食等,在临床上能食则有胃气,不能食则无胃气,前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而治疗中要注意使用开胃气,助消化之剂,如党参,石斛,山查、建曲、麦芽等。

四、例1、2都是出于热病后治疗不彻底,用同样的治法,为什么有收效,有不收效呢?

关键是辩证不明:

例一虽为毒邪未尽而无恶寒证是病位在里,所以用清热解毒有效。

例二有恶寒的表现,前人云“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说明例二有表证的存在,所以只用清热解毒不见效,而改用扶正,解表退热就收到了满意效果。

五、例3是食物积滞而致的发热,例4是湿热留滞而致的发热,这二例在热源上是不同的,但病变部位都是中焦,又是相同的,故同见胸腹满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等中焦阻滞之证,这在临床上要注意到辩证:

积滞——两颧发红、烦急,腹胀硬,按则疼;湿热——面色发黄,困倦,腹痞等,按则舒。

分别治疗,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六、气虚发热,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即所动,张为阳气外越,这是脾阳虚病人发热的机理,故用内经“甘温除大热”之法升阳益气而收效。

篇三:

对工程热力学的认识和体会

对工程热力学的认识与体会

基本认知:

工程热力学(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科学定义为:

阐明和研究能量、能量转换,主要是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间的转换的规律,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关系的工程应用学科。

工程热力学是关于热现象的理论,它以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推理的基础,通过物质的压力、温度、比容等参数和受热、冷却、膨胀、收缩等行为,对现象和热力过程进行研究。

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刺激、推动了热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促成了热力学的建立与发展。

1842年,法国科学家卡诺提出来卡诺定理和卡诺循环,指出热机必须工作于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提出了热机最高效率的概念,这在本质上已经阐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

但是他的证明过程却是错的。

在卡诺的基础上,1850-1851年间克劳修斯和汤姆逊先后独自从热量传递和热转变成功的角度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指明了热过程的方向性。

1850年,焦耳在他的关于热工相当实验的总结论文中,以各种精确的实验结果使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1851年,汤姆逊把能量这一概念引入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宣告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使制造第二类油动机的梦想破灭。

1906年,能斯特根据低温下化学反应的大量试验事实归纳出新的规律,并于1912年将之表述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原理,即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使热力学理论更加完善。

这三个定理是热力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和认识热力学的关键之处。

(源于绪论)

学习体会:

对于工程热力学这门学科,初次接触时,我感觉会像其他许多科目一样死板乏味,因为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概念。

但没想到胡老师居然完全颠覆了这门学科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我是第一次接触像胡老师这样讲课方式的老师,坐在课室里,不像是其他课一样在听老师照本宣科,有时还要忙着做笔记,相反的,胡老师的

课让我更多的感觉像是在听讲座,氛围很轻松,但知识面却很广,你不需要聚精会神的去听,但却能学到很多超乎书本的知识理念,我感触颇多。

有时讲到某个知识点,胡老师还会讲讲他在这方面的研究,甚至穿插一些他的想法,一些很新奇却又很实际的想法,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也是我开始喜欢上这门学科的原因。

学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工程热力学,虽然对所学的知识还没一个系统性的把握,但对热力学第三定律,我还是有相对深刻一点的体会。

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对熵的论述,一般当封闭系统达到稳定平衡时,熵应该为最大值。

在任何过程中,熵总是增加。

但理想气体如果是绝热可逆过程熵的变化为零。

可是理想气体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现实物质中,即使是绝热可逆过程,系统的熵也在增加,只不过增加的少。

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但是绝对零度又不可达到,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绝对零度,这个字眼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引发了我的思考——绝对零度真的不可能达到吗?

那么降低温度的极限究竟在哪里呢?

我很好奇,当然科学家们比我更想知道答案。

继热力学第三定律之后,各国科学家也纷纷对此提出猜想,更加深入的去研究。

0k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非常神往的概念。

回过头看一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它们都明白指出第一种永动机和第二种永动机的不可实现性,明确的告诫人们放弃这种不实际的制造意图。

但是,第三定律却不是这样,而是鼓励人们想方设法去无限的接近绝对零度。

也正是因为这点魅力所在,所以科学们从未放弃过,一直都在积极进取,从未间断。

通过科学家们的不屑努力,目前使用绝热去磁的方法已达到5×10^-10k,但还是无法达到神秘的0k。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这些知识定律的喜爱,并不源于我对这些知识了解得多透彻,而是它能够触发我更好的去探索、去认知,我觉得,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篇四:

发热的辩证施治及体会

发热的辩证施治及体会

一、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侵袭腠理,腠理闭塞,阳气不能宣通,卫阳郁而发热。

其中风暑燥火之邪,本身就属阳邪,阳盛则热,阳邪侵袭,阳气偏盛故发热,寒湿之邪,虽属阴邪,但它一方面可以郁遏卫阳,阳气失宣而发热;另一方面,寒湿之邪郁久而化热,亦可发热。

1.脏腑亏损阴虚则生内热,由于禀赋、七情、饮食、房劳等,导致脏腑气血津液亏损,阴精亏损不能制火,阳无所依,阳气升腾而发热;脾胃气虚,阳气内伤,不能升达,阳气陷入阴分而发热;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虚阳格拒于外,亦可发热。

2.气郁人体情志活动失调,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可以化火生热。

3.食积脾胃虚弱,饮食不节,食积停滞,郁而化热。

4.瘀血由于产后瘀血停滞于内,气血不和郁而生热。

二、辩证施治

就其病因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就脏腑来分,有五脏六腑各种不同的发热;就外感温病分卫、气、营、血等。

但抓其要领,可以把发热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系外感发热,虚热多系内伤发热。

实热类其特点病程较短,热度一般不高,多为外感六淫所致。

1.卫分证发热主证为发热,恶寒,身痛,脉浮。

a.风寒表证:

发热轻,恶寒重,身痛,无汗或少汗,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重者加麻黄、桂枝等;咳嗽重者加杏仁;头痛者加白芷、藁本。

b.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

表热轻者用桑菊饮,重者用银翘散加减。

发热重者可加生石膏、知母、黄芩等;热毒甚可加鱼腥草、野菊花、蒲公英、穿心莲、虎杖、鸭跖草;咳嗽甚者可加前胡、枇杷叶、贝母;口渴津伤者可加天花粉。

c.伤暑发热:

夏天感冒发热,无汗或少汗,汗出不畅,身痛脘闷,纳差,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祛暑解表。

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暑邪夹湿而脘腹胀闷或泄泻者加藿香、厚朴、车前草、苍术;热重者可加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等。

d.秋燥发热:

秋天感冒,多低热,干咳少痰,口干咽痛舌红少苔欠润泽,脉数,治宜清肺润燥。

轻者用桑杏汤,重者用清燥救肺汤加减;热甚者加黄芩、金银花、连翘等;津伤者加玉竹、石斛、芦根、玄参等;若秋燥偏凉,宜辛温润肺,用杏苏散加减,咳嗽甚者加前胡,紫菀,款冬花,枇杷叶等,表证重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等。

2.气分证发热主证为发热,不恶寒,脉不浮。

a.肺胃热盛:

阳明经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甘寒清气。

可用白虎汤加减,火热甚加黄连,黄芩,栀子;热甚气阴伤者,选加太子参、沙参,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等;兼有骨节烦疼者,可加桂枝,忍冬藤,黄柏,苍术等;胸闷身重,渴不多饮,苔腻者,加苍术,藿香,佩兰等。

b.脾胃实热:

阳明腑证,发热,腹痛拒按,大便密结,苔黄厚,脉数有力,治宜苦寒攻下。

用承气汤加减,腹痛甚者可加木香、槟榔,川楝子,延胡索等;腹胀甚者可加莱菔子。

c.湿热证: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热势缠绵较久,胸脘痞满,烦闷欲吐,口干不欲饮,溲短,苔黄腻,脉濡数,清化湿热,即宣上畅中通下之法,湿热初起,湿重于热者,可用三仁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可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湿热并重者,可甘露消毒丹加减;湿热痢疾发热,里急后重,大便赤白相兼,腹痛者可葛根黄芩黄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加

马齿苋、地锦草。

湿热下注膀胱而发热尿急、尿频、尿痛者,可选用八正散、导赤散加土茯苓、黄柏、金钱草、蒲公英等。

3.营分发热证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