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
当前,首都社会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为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北京工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总量增长显着
“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增速大大超过“十五”规划%的目标。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比“九五”时期提高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提高了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软件、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国内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亿元增至亿元,实现年均递增%,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
(三)加速退出落后产业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关停了一批小水泥企业、小煤矿及各类小型矿山。
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全部淘汰了全市行政区内工商注册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
整治重点污染企业,关停了造纸一厂、北京木材防腐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
启动了首钢搬迁工作,围绕压缩钢产量,截至2005年底,首钢已陆续关停一些工厂和设备的生产,包括第一炼钢厂、特钢公司17座电炉、初轧厂、冷轧带钢厂、铁合金厂、重型机器厂3座电炉和2座平炉、焦化厂洗煤工序、特钢白灰窑、五号高炉等。
(四)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为适应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实施了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战略;有效促进了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四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工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搬迁企业142户,腾退工业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2005年全市城区、近郊、远郊三类区域工业总量比重,已由2001年的12∶51∶37,变化为目前的10∶34∶56。
与此同时,工业呈现向开发区聚集的明显趋势,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5年,全市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7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其中电子、机电、汽车、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聚集度均在4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已接近90%。
(五)工业投资增长快,发展后劲增强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吸引社会多方资金投入,着力建设一批高端项目和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强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1年的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96亿元,是“九五”时期完成总额的倍,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增速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外资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五年累计达到4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4%,其中2005年比2000年净增倍。
北京现代汽车、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已成为北京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现代汽车三期技改、奔驰汽车等一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首钢150万吨冷轧、燕化1000万吨炼油系统及乙烯装置第三轮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将为“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六)工业节能、节水、节地工作全面开展
“十五”期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北京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能源、土地、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单位产出能耗、水耗的持续大幅下降。
与2000年比,在能耗、水耗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倍,增加值增长倍。
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万元增加值水耗下降68%。
为加强节能降耗的政策引导,市工业促进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国家整顿土地市场的精神,对全市工业开发区土地和资源使用情况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并进行认真测算。
2005年初,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更严格的准入标准。
这些指标为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促进引导开发区规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调查,通过实施《意见》,2005年全市开发区累计节约土地共计公顷,占当期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开发区万元产值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万元产值水耗比上一年下降%。
(七)推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强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视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对接。
到2005年底,全市共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9家,其中国家级24家,全市工业企业年专利批准量3135项。
北京工业先后与中科院等单位搭建并启动了“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北京工业发展智力支撑平台”,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鼓励以合作并购实现技术跨越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对集成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闪联”工程、数字电视平台转换工程、手机电视、以TD—SCDMA标准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及抗体诊断试剂盒等一批产业化技术成果。
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扶持名优企业,积极推进中国名牌的申报和北京名牌的评价工作,加大北京品牌产品的市场和宣传推广。
到2005年末,北京工业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个。
然而,在北京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五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市工业的28%,却消耗了全市工业总能耗的84%,消耗了全市工业总取水量的77%。
二、“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一)首都功能定位明确工业发展方向
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产业发展要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优先并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首都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总体规划推进工业加快布局调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和区县功能定位,有利于引导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速推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产业融合为工业发展提供新途径
根据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北京市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国际大都市发展内在规律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出现的二、三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的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新途径。
(四)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加快,有利于北京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供给、产品市场,消除部分资源和市场约束,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有利于北京利用产业链的新型分工关系掌握高端,在周边地区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辐射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仍然任重道远
北京自然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能源基本依靠外埠供给,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加大。
虽然北京工业的万元产值、增加值取水量和能耗在逐年递减,但是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仍然要求北京工业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工业;以产业基地和开发区为依托,以内涵式发展和选商引资为重要途径,打造重点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群,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合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首都工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08年,北京工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500亿元左右;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将近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率达到8%左右。
“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率预计达到8%左右,到200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到2010年,达到26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3%左右。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左右。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抓住首钢搬迁机遇,优化产品结构,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调整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坚决清理整顿“五小”企业,突出产业选择性,坚决推动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
3、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将进一步完成从城区向郊区的转移,加大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和远郊现代制造业产业带的建设,构建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善、产业梯次合理、相对集中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远郊区县工业增加值将由2005年占全市工业的56%左右上升到70%左右。
到2010年,北京工业将进一步向开发区有序集中,新增工业用地向开发区集中,适度扩大开发区规模,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将成为北京工业的主要载体,工业总产值将由2005年占全市工业的%提高到70%左右。
4、自主创新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北京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作用。
到2010年,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80个左右,重点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到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左右。
5、资源节约目标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要大力发展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能耗要比“十五”期末下降30%以上,万元增加值占地下降26%。
6、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提升开发区的生态水平。
2010年,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期末下降30%以上,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大中型企业基本自觉实行清洁生产,30-50%的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成2-3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和6-7个规模化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7、品牌培育目标
抓住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促进奥运工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北京工业形成300个北京名牌、50个中国名牌和2-3个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四、“十一五”北京工业产业优化及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首都经济发展总目标,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进一步调整基础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实现北京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现代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1、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继续保持通信设备终端产品制造和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已经具有的优势,同时不断扩大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培植TFT-LCD显示器件、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智能交通和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及电子元件等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集成电路和数字高清电视两大产业链,构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TFT-LCD、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群。
“十一五”期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将以年均递增11%左右的速度增长,2008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900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60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400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到300亿元。
(1)集成电路
继续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重大战略性的集成电路设计项目的开发。
推进12英寸、微米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规模化生产。
集中支持离子注入机、刻蚀机等集成电路制造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支持单晶硅材料生产和12英寸单晶硅抛光片以及砷化镓、氮化镓、磷化铟外延片材料等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化项目。
(2)TFT-LCD
支持以TFT-LCD屏为核心产品向上、下游产业扩展,提升京东方科技自身的技术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吸引国内外上下游厂商来北京投资,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以TFT-LCD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3)计算机及网络产品
支持重点微型计算机企业扩大产能,加大对基于闪联标准的PC产品的研发投入,尽快实现产业化。
加大对高性能服务器的研发投入,提高国产服务器的市场占有率。
重点支持T级宽带网络交换机的开发,加速G级宽带交换机产品的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积极跟踪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重点研究开发支持IPv6协议的高端路由器。
(4)数字电视
实施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更新和升级,建设完善的数字电视网络运营体系。
鼓励和支持数字电视关键配套件的自主研发设计,鼓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主板开发设计,同时带动一批芯片及支持软件的开发设计。
重点支持数字平板电视及显示产品(包括LCD-TV、PDP-TV)产业基地项目。
(5)第三代移动通讯
发展移动交换机和基站等移动通信系统产品,以手机制造业为主,发展家庭移动通信智能设备、无线PDA等产品为辅,重点支持TD-SCDMA标准的应用及产业化。
建设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整机企业组建或投资产品设计公司,大力引导设计企业和整机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促进移动通信产品设计和系统应用的紧密结合,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移动通讯产品和装备。
(6)半导体照明材料
推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大科研和开发投入,解决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出市场急需的特殊照明应用产品,形成原创性核心技术和专利,提升北京半导体照明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完备的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以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化项目为基础,重点支持LED终端产品产业化,加快北京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的发展。
(7)汽车电子
推动GPS系统的发展和汽车网络(计算)平台的建设,推进发动机控制系统产业化。
(8)电子元件
增加片式元件、移动通信手机用扬声器、精密电容、受话器、PCB板、接插件、CRT、LCD、PDP数字电视用的高频头及PAL、NTSC、SEKAM三种制式的数字高频头产品的品种和产量。
(9)下一代互联网
推动IPv6芯片及专用设备的研发,形成芯片研发与应用、网络设备供应与运营的产业链。
2、加快发展光机电与新能源产业
(1)积极发展激光加工设备和机器人
——激光加工设备
以激光晶体、激光器开发及产业化为基础,以激光加工工艺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为重点,支持激光成套设备基地建设;以具有生产条件的行业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支持大功率激光加工装备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机器人及应用系统
支持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鼓励服务型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
(2)加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
支持新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与地热能采集技术、新型节能降耗技术、水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重点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医疗废弃物处理设备、生活垃圾处理以及环境净化处理设备、新型能源发电成套设备、天然气专用压缩机组和天然气储运设备等产品。
3、扶持现代生物产业创新发展
加速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动物疫苗等生物工程技术和新产品研究;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等产业。
(二)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一五”期间,突出产业选择性,重点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制造业。
1、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突破
“十一五”期间,要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和资本优势,整合资源,推进装备制造业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优化,以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设备制造业,加快先进制造装备的规模化发展,努力提升北京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成套生产能力、协作配套能力、整体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以中高端产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实现产业升级突破。
“十一五”期间,北京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增幅2-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008年将达到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将达420亿元;到2010年,北京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20亿元。
(1)优先发展数控机床、印刷机械设备产业
——数控机床
支持超精密加工及测试技术、开放式数控技术、多座标联动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关键功能部件等重点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多座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精密数控车床、磨床及复合加工机床、大型立卧式加工中心、重型卧镗、数控专用机床及电加工机床等产品。
——印刷机械
支持高精度套印技术、水墨平衡技术、数字印刷技术等重点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多功能高速印刷机、高速印报机、多功能商用轮转印刷机、新型数码印刷设备等产品。
(2)重点发展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机械
——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
重点支持600MW及以上等级超临界汽轮机及发电机技术、大中型抽汽供热汽轮机技术、空冷汽轮机及空冷发电机技术、真空永磁断路技术、75万伏~100万伏超高压开关等技术;重点发展600MW及以上等级超临界、大中型抽汽供热汽轮机、空冷汽轮机发电机组、系列真空断路设备、超高压输电的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等产品。
——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
发展高性能传感技术及变送器技术、现场智能化仪器仪表技术、高档数码和光学成像等重点技术;重点发展辐射成像集装箱检查系列产品、智能化成套控制系统、自动化工程成套控制系统、中高档数码相机、数码投影机等产品。
——工程机械
支持大吨位起重机设计与制造技术、车桥及大马力发动机设计制造技术、工程机械液压技术、转向机技术及控制技术、起重机底盘开发与制造技术等重点技术的开发;重点开发生产12吨至100吨系列起重机、汽车起重机专用底盘、载重50吨矿用汽车、挖掘机和叉车等产品。
(3)大力发展电子专用装备及其他先进装备
——电子专用装备
研究开发大型精密装备的设计、制造与集成技术,支持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系统模拟仿真技术、图像识别及自动对准技术、粒子传输及控制技术、自动化机械手传递技术、高密度等离子体控制技术、生产线集成制造接口技术、先进工艺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重点开发等离子刻蚀设备、大角度离子注入设备、超薄膜生长设备(CVD,PVD等)、平坦化设备(CMP)等集成电路关键制造装备,以及单晶炉、多线锯、丝网印刷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设备等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和六代线及以上TFT-LCD制造设备。
——其他先进装备
支持数字化成套棉纺设备、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差别化纤维纺丝卷绕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的开发,鼓励发展先进气动元件生产基地建设和先进液压元件产业化项目,支持核辐射成像探测等其他先进高技术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
2、壮大汽车产业整体实力
要抓住机遇,紧密依托“戴-克”和“现代”两个战略合作伙伴,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北京汽车产业企业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内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壮大汽车产业整体实力;遵循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原则,高效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约使用土地,走集约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