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935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花之君子

9爱莲说

课时:

2课时主备人:

许加平审核人:

周俊兰审核时间:

2014.3.12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习重点:

 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爱莲说》就是。

2.朗读课文,能准确地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标注在书上。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3.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4.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将课文朗读两遍,思考:

“我”爱莲花的什么呢?

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并概括其特点。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对照注释,借助辅导资料,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做标注。

2.作者对莲花的描写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你能提炼出来吗?

3.学习写法:

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为什么?

为何还要写牡丹和菊花?

说说你的想法。

4.读一读,说一说,文章最后三句话应以怎样的语气去读?

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或情感?

(三)达标测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②陶后鲜有闻③亭亭净植④濯清涟而不妖⑤不可亵玩焉⑥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荷花,又名、、、等。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五)布置作业

巩固生字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学习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复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②陶后鲜有闻③亭亭净植④濯清涟而不妖⑤不可亵玩焉⑥宜乎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三)研讨交流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

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四)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

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

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我爱。

 

(五)达标测评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2.写法运用: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②表明作者洁身自好的句子是③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④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A.必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B.选做:

仿写《爱莲说》以“爱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教学反思:

 

9芙蕖

课时:

2课时主备人:

许加平周俊兰审核时间:

2014.3.1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文言虚实词,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李渔: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征,中年改名李渔,字笠翁,号笠鸿,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

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著有《闲情偶寄》等书。

2.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和节奏,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芙蕖( )群葩( )倚此( ) 袅娜( ) 徂秋( )  

迨至( )菡萏( )并擎(   ) 难堪( )  点缀( )蒂下( )异馥( )齿颊( )草菅其命( )殆所谓( )

3.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2)群葩当令时

(3)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4)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5)迨至菡萏成花(6)后先相继,自夏徂秋

(7)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8)是芙蕖者也

(9)无如酷好一生(10)又时病其漏

4.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注意词的活用现象。

(1)日高日上(日,一天天地,名作状;高,往高长,形作动;上,往上长,名作动)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长,长处,形作名)

(3)则莲实与藕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芬,使...芬芳)

(4)此皆言可目者也(目,观赏,名作动)

(5)可鼻(鼻闻,名作动)

(6)又时病其漏(病,以...为苦,意动)

5.初读感知:

熟读课文,借助资料,试着翻译全文,并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字词,做标注。

提示:

(1)方法:

增删调换留;

(2)结合课本注释;(3)标记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解决。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课堂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交流。

同时准备个人和小组的朗读表演。

1.对照注释,借助辅导资料,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2.作者对芙蕖的酷爱贯穿文章始终,你能概括出作者喜欢芙蕖的原因吗?

3.细读课文,说说第一段与下文有何联系?

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芙蕖的可人之处?

文章第六段有何作用?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按怎样的说明顺序介绍芙蕖的可人之处的?

(三)、达标测评

1.根据拼音补全词语。

(1)芙qú()之可人

(2)群pā()当令时(3)自夏cú()秋(4)与翠叶并qíng()

(5)荷花之异fù()(6)互芬齿jiá()(7)dài()至hàndàn()()成花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事A.其事不一而足B.在花为分内之事

(2)备A.请备述之B.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3)实A.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B.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4)秋A.后先相继,自夏徂秋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5)可A.芙蕖之可人B.学不可以已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布置作业

巩固生字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复习

翻译重点句子

1、予夏季倚此为命者

2、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3、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5、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6、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也

二、课内探究

(三)、研讨交流:

阅读《爱莲说》和《芙蕖》,回答下面的问题。

1.《爱莲说》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和《爱莲说》在文体及主题上有何不同?

 

(四)、达标测评:

1.下面每个句子都有三种译文,请选出最合适的一种。

(1)先享无穷逸致矣。

()

A.先享受无穷的闲适情趣了。

B.先享受无穷无尽的情趣了。

C.先享受没有穷尽的情趣了。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

A.这之前之后都属于无人观赏的了。

B.花开之前和花开之后都无人过问了。

C.在这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2.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填空。

 从说明对象来看,本文是一篇()的说明文;从表现方法来看,是—篇()的说明文。

 6.语段精读:

细读课文第二段,用红笔划出你喜欢的语句,自选角度仔细揣摩赏析,用心感受精妙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能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的句子是。

(引用原文)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请列出表明说明顺序的短语。

   

(3)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

试说明之。

(五)、总结拓展:

比较阅读:

比较《芙蕖》与《爱莲说》有何异同(提示:

从题材,体裁,写法,立意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A.必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B.选做:

仿写:

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植物,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诗词三首

主备人:

许加平审核人:

周俊兰许加平审核时间:

2014.3.12

采莲曲

王昌龄

学习目标:

1、  会认“裁”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  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将重要信息勾画出来,并填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之称。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

你们看!

(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二)自主探究

1、  大家可真会学习啊!

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

那咱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

(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  呀!

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

(一定是有人来了) 

3、  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

(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  指名读,齐读。

指导读好“始觉”

(三)研讨交流

1.朗读王昌龄的《采莲曲》,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四)达标测评

按要求默写。

1.《采莲曲》中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1、  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

全班齐读。

 

2、  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巩固生字词、背诵这首诗。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想象诗中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字廷秀,号诚斋。

宋代诗人。

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官至秘书监。

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

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

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

其诗自成一体,时称“体”。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干宿雨()芙蓉浦()()

2.初读感知:

把三首诗词熟读成诵,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然后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欣赏品味,说说它的妙处。

(三)研讨交流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议论与描写相结合,议论精当,形象描写生动,你能发挥想象,描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景象吗?

试着说说看。

 

(四)达标测评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字,号,代词人,他的诗歌自成,著有《》。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西湖夏日美景的句子。

3、.阅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完成下列各题。

(1)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书写诗人送别之情,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色彩画图。

(2)这首诗议论与描写相结合,议论精当,形象描写生动。

其中议论的句子是,描写的句子是。

(3)发挥想象,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扩写成120字的短文。

(五)总结拓展

1、参考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天,风景跟其他时节就是不一样。

与蓝天相接的荷叶呈现无穷无尽的碧绿,映在朝阳里的荷花红得特别出色。

  

2、小结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但诗人并没有讲怎样“送林子方”,只是说“晓出净慈寺”所见的六月西湖景色,重彩描绘莲叶荷花,写得明丽阔大、饱含感情。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背诵这首诗。

课后反思:

 

苏幕遮

周邦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学习难点:

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周邦彦(1056-1121),中国(朝代)著名的词人,字,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一色裁()芙蓉()乱入()池中始觉()

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

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

风荷举()何日去()久作长安旅()小楫轻舟()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

 

3、下阕写了什么情?

(三)研讨交流

1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如何理解“一一风荷举”的“举”字

(3)《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1、有人说“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的佳句,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句?

结合全词说说你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四)达标测评

1、《苏幕遮》作者,字,号,代诗人,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也有之作。

2、《苏幕遮》中从对方入手写自己思念家乡朋友的一句是,

词人再次补足对荷花的描写、将时间与空间缩短,得到片刻的安慰的句子是。

(五)总结拓展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⑴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

⑵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

三、课后巩固与反思

1、作业布置

A(必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B(选做):

搜集有关荷花的以“苏幕遮”为词牌的宋词1—2首,欣赏并背诵积累。

教学反思:

 

荔枝图序

主备人:

许加平审核人:

周俊兰许加平审核时间:

2014.3.12

学习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家回顾:

白居易,字,号,朝诗人,是继杜甫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诗人。

著有《》,是的倡导者,提出了“”的观点。

2.解题:

“序”又名、、,是放在著作正文的文章。

3.了解写作背景。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4.阅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为下面加点字注音,然后流畅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帷盖()枇杷()()红缯()瓤肉()

紫绡()醴酪()()橘()浆液()

5.根据课文注释和以往所积累的文言常识,了解课文大意,并为下列画线词语释义。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6.初读感知:

提示:

大声将课文朗读两遍,概括两段段意,写在横线上。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导学

1、预习反馈(学生分组展示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2、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对照课文注释,结合以往积累的文言常识或借助资料,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并作标注。

 

2.本文是一篇序言,作者在介绍荔枝时,说明的思路具体是怎样的?

说明重点是什么?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

(三)研讨交流

1.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荔枝的?

3.举例说明文章在介绍荔枝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5.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6.本文虽然短小,但却详略得当,请你结合课文简单分析一下。

 

(四)、拓展延伸

1.找出通假字:

华如橘同意思是

2.一词多义:

实实如丹()其实过之()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朵如葡萄古义:

今义:

色香味尽去矣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春荣图而书之

(五)、达标测评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叶如____,冬____;华如____,春____;实如____,夏____;朵如____,核如____,壳如____,膜如____。

(2)一日而____,二日而____,三日而____,四五日外,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  )

3.下列每组加点字注音中,都有一个错的,请找出来,并把正确的写在后面括号中。

(1)①华如橘(huá) ②壳如红缯(zēng) ③瓤肉莹白如冰雪(ráng)( )

(2)①膜如紫绡(xiāo) ②核如枇杷(pí pá) ③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yí)(  )

(3)①树形团团如帷盖(wéi) ②荔枝生巴、峡间(jiàn) ③命工吏图而书之(lì)(  )

(二)能力提高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

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

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

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