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739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docx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1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1)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

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

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

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

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

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

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

隐逸高洁脱俗

(2)梅: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

高洁(4)牡丹:

富贵美好(5)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

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

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

凄苦(7)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

人生的起伏

(2)东风:

春天美好(3)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4)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

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

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

悲惨凄恻

(2)鱼:

自由惬意(3)鸿鹄:

理想追求(4)猿猴:

哀伤凄厉(5)乌鸦:

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

飘零伤感(7)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

高洁脱俗

(2)簪缨(冠):

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

纯洁、无暇丧事

(2)红:

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

希望活力和平(4)蓝:

高雅忧郁(5)黄:

温暖平和(6)紫:

高贵神秘(7)黑:

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

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

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

初现希望(10)朝阳:

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

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

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式回答)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若没有可以略过)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留恋同情孤独 寂寞 思念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感伤 辛酸悲痛 悲愤忧愤激愤悲壮 壮志难酬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讽刺 指斥 控诉

■第四种类型:

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或: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

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

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

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

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小总结:

(1)写作方法:

起兴,虚实,结合,用典,化用,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托物言志

(2)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浓墨重彩托物起兴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化用典故以古讽今怀古伤今以动写静以乐写哀烘云托月直抒胸臆白描勾勒议论点染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巧设悬念前后照应联想想象含而不露

(4)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5)构思:

方法:

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

作用:

独辟蹊径独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突兀而起笔锋一转严谨完整

■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变式问: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

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

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

调换词序

注意:

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

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

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句子)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2)从该词(句子)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类型: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八种类型:

评价

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九种类型:

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

第一问: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释】①晁衡,日本人。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若:

如何。

(1)   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答案】

(1)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

(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

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

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

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

但是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

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

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

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

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

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

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

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

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

⑴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释】①禁漏:

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

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分析】

(1)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

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

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故答案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