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357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docx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张扬生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

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

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

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

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

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

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

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

”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

“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

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

”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

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

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

“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

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

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

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3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

他说:

“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

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

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

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

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

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

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

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

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

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

陶行知强调:

“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

”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

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

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

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

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

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

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

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

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

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

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

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

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

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

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

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

“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

”“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

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

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

《意见》指出:

“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

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

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

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

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

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从此,素质教育由区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

《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

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

《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

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

《决定》郑重宣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

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

”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纲要指出: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07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

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

《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再次明确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

《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5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宣布:

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05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在此期间,素质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005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

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

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

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

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大事。

新《义务教育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从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实施到法律保障实施,这是一次非常大的转变。

首先表明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全社会所普遍接受,上升为人民普遍意愿的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方面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

其次,推进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而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第三,素质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

新《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更明确的法律要求,主要是:

重申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德育为首,教书育人;强调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基本教育质量。

7

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

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

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

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

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实践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也是巨大的。

素质教育的实践起初是基层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的主体也是他们。

但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政策,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积极性得到支持鼓励;加上政策的正确引导和肯定,才使素质教育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迅速地发展。

例如1993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6年2月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交流,并随后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6月,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有愈来愈烈的倾向。

在这重要时刻,2006年6月,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了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这就为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

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

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

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在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