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0920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docx

中外新闻史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

1、北大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历史地位

十大第一: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和研究新闻学的团体。

2、1919年4月20日,出版中国第一份新闻学刊物《新闻周刊》

3、1919年12月6日,出版中国人自撰最早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1920年1月,在中国语言系开设中国历史上第一门新闻学课程

5、徐宝璜,中国新闻教育第一位的大师,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

6、1924年建立燕大新闻学系是中国或者亚洲第一所完全的新闻系

7、第一个同西方(美国)新闻学院交换学生的中国新闻教育机构

8、第一个中国新闻学研究生葛鲁普,中国第一本广告学硕士论文

9、旧中国培养新闻学子最多、声誉最好的新闻专业的大学

10、建国初期全国原系调整后第一个设立新闻学专业的大学

2、唐代进奏院报

进奏院状报:

是一种刚刚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原始形态报纸。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

内容:

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其他军事消息。

特点:

第一,它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

它的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第二,它不同于公文。

新信息、比正式公文为早

第三,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和收阅者没有直接关系。

第四,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

3、定本制度

我国最早新闻检查制度。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内容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们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灾异军情、朝廷机事、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奏章

为中央集权服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4、宋代小报

性质: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最早记载:

《宋会要辑稿》59册、165册

出现称呼:

南宋《海麟集》

特点:

1、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2、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3、发行人是邸吏、使臣、中下级官员、印售之家4、内容:

朝廷官员的变动和宰相百官的言论,皇帝谕旨诏令,信息灵通,朝廷机事5、有手写,有印刷6、读者范围广泛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815年8月5日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

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

1821年停刊。

内容:

宣称以阐释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首先为基督教教义,其次为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也刊登阐述伦理道德的文章。

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该刊主要编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内容,也有宗教内容。

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

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7、十九世纪《申报》的办报经验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重视广告,并发表副刊性文字。

公开征集、发表文艺性作品,特别是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竹枝词更受欢迎,这就容易符合当时主要读者群即旧式文人和市民的兴趣和需求。

四、是把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副业。

降低报价外,还有大量副业。

在经营管理方面:

⑴尽量降低成本;

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

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

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8、外报在华的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A.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

B.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

C.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A.它们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

B.它们所刊载的商业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

C.它们所介绍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可避免地为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报宣传的影响。

(三)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A.带来了近代报刊理念,体现了民主观念

B.冲破了封建王朝对办报的种种束缚,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生存基础

C.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D.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9、《循环日报》概况

《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立言”强调变法自强为具忠想内容的特色。

内容:

首录京报、次羊城新闻、再中外新闻,野语稗言

10、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概况:

从1895年到1898年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不仅打破了外报垄断的局面,而且还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这次办报高潮独具中国特色:

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4、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

国人办报是由内地到沿海,由中国到外国。

5、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

他们办报的目的既不是为传教也不为赚钱,而是为了变法自强。

6、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流。

7、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报刊的编辑既是学会的骨干又是学堂的教师,形成一种“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11、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言禁,报禁开放,预备立宪后,形成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表现:

1、革命派报刊大发展;2、立宪派报刊兴起和发展;3、官报的进一步发展;4、通讯事业兴起和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特点:

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4、读者面大为扩大。

12、《大公报》历史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经费主要来自天主教徒资本家,也有少量法国传教士和法驻华公使的入股,但发起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人英华。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3、东方杂志

1904年3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按现代学科分为文学、哲学、工业、商业等门类。

辛亥革命后,该刊认为西方的道德观念已毁,强调要用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来救治西方的“物质文明”。

五四运动后,东方杂志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开辟专栏,大力评介东西方各种学说和国际形势。

抗战爆发后,该刊号召全民抗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1948年12月停刊,历时45年,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14、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维新派激励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下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2、维新派十分强调并大力利用了报刊的开民智的功能。

3、维新派非常重视并自觉运用了报刊的开通风气的功能。

15、维新派报刊的进步作用和主要贡献

社会作用:

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

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些维新派大臣又促使光绪皇帝下了允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几千年来的封建言禁被冲垮。

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康梁办报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办报的目的或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是为了抒发其抑郁之情;自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后,社会上对报纸、报人的看法为之一变,这些人不仅学贯中西,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变法维新的领袖,他们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深深地影响了广大读者。

康梁以后,报人、报刊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办报的政治家也愈来愈多了。

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半白,有时还夹有口语、俚语及外国语法,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现新思想。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的出现推动了变法维新的宣传,变法维新的宣传也促进了报刊政论的发展。

16、《中国日报》

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孙中山亲自筹集经费,采购设备,并确定该报名称。

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查封。

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17、《民报》概况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每期6万至8万字。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

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1910年2月停刊。

1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

3、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

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

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

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19、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

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加上皖系、直系、奉系军阀轮番执政,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于是从属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报人,报纸和整个报界出现了怪现象。

1、报人、报纸品位低下2、报纸言论退化3、“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4、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

新闻事业在逆境中发展,新闻业务变化:

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

2、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加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受此影响下许多报纸加强了商情和经济新闻报道。

3、新闻通讯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当时,纪实性、解释性、评述性的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通讯繁盛,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

4、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为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了采访部

5、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

6、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的版面,内容广泛等。

20、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的三次转换

1、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新闻自由体制,措施有:

第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

第二、颁布有利于新闻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第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2、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

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记录。

在新出版的报刊中,绝大多数是政党报刊,基本上形成了“同盟会—国民党”与“共和党—进步党”两大系统。

两大系统的报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实行总统独裁下的“超然内阁”,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国务员是对国会负责还是对总统负责等。

3、袁世凯对报业的迫害,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议论出版自由。

21、《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林长民等鉴于废除《大清报律》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暂行报律》,与报界约法三章。

内容:

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受到以上海为首的全国报界的反对,3月7日,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逐条驳斥,3月9日,孙中山明令撤销。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进步意义:

是维护新闻自由的一次壮举!

言论出版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法律的创制须慎重与合乎程序;并非压制舆论,补偏救弊的。

消极意义:

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约束。

为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22、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表现在:

一题材重大、记载详实。

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

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三是细致生动,亦庄亦谐。

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2、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3、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的要求,即: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3、《新青年》三阶段

陈独秀主撰阶段。

1915年9月—1917年12月。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

1918年1月——1920年5月,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

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阶段。

1920年9月—1922年7月。

24、《新青年》宣传三贡献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5、《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主持公理,反对强权”,倾向社会主义。

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

《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每周评论》是4开4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26、五四运动时期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报刊政论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丰富。

“新旧思潮的大激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三次思想大论战等,通过先进思想和错误思想的交锋辩驳,使真理战胜了谬误。

2、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从文化角度,以大胆言论,发时代绝响,从而在思想、政治、文学上一新时人耳目,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于是,政论重新受到时人的青睐。

3、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对文言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公开宣判古文为死文字。

在提倡白话的同时,《新青年》身体力行,全部采用白话。

在《新青年》的倡导和影响下,新闻界的白话报刊相继出现。

4、副刊的革新:

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的副刊有了重大改革,从形式到内容,从作者群到读者群都有了根本的变化。

《觉悟》、《学灯》、《晨报副镌》、《京报副刊》,这四大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园地,同时也积累了副刊的办刊经验,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报纸版面分为4、5、6、7、8栏等多种形式,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27、《向导》

《向导》: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9月上海创刊。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共出201期。

它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

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继任主编彭述之,1927年4月迁汉口后,由瞿秋白接任主编,1927年7月18日被迫停刊。

有力宣传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日渐深入人心,为处在混乱的政局中的人民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8、“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中国的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

1923年1月,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

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当年4月停播。

29、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中国记者、新闻学家。

1925年开始撰写讲授《中国报学史》,1926年完稿,1927年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

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30、红色中华社

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

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

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

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

“红中社”编译刻印“参考消息”《无线电日讯》(又称《每日电讯》)。

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

31、延安《解放日报》改版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

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

1942年8月至1943年3月,确立党性观念

1943年3月至1944年2月,树立全党办报概念

版面变化:

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整风运动的宣传成了当时的宣传中心,像农民创造变工队的事迹也上了头版头条。

《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成就: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

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

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

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32、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赴河北平山,途经晋绥地区。

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

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毛泽东的讲话,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人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

“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

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必要的。

在没有出去参加群众工作的时候,也应当多听多看关于群众运动的材料,并且下功夫研究这些材料”。

33、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刘少奇指出:

“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

”“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人民也是依靠你们的”,“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

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