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039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

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

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闲话风散文:

“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了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指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是对鲁迅《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

“闲话”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闲话风”散文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

6.独语体散文:

“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是对鲁迅《野草》风格的概括。

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也实现一种常有幻想色彩的审美追求。

7.问题小说: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观念化与抽象化,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8.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而乡土小说,则主要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或城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9.自叙传抒情小说:

形成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

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10.纯诗: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

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

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11.早期象征派诗歌: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运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12.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923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在《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面前》等文中就在理论上明确提出:

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

具”,主张“多作能够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多描写实际生活”并“暗示人们的希望”,向诗人发出了“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

在创作实践上体现了这一要求的,是蒋光慈(1901-1931年),他的《新梦》集(1925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13.主观性叙述小说:

 

简答、论述及作品赏析

一、鲁迅

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

鲁迅著作一览

  小说集:

《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35万字)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

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

《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

  翻译著作和作品:

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

  书信:

《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

日记:

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

鲁迅创作总字数约1000万字。

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

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

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

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农民问题。

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1、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

2、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

3、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

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1、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2、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

4.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

1、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人人“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

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1、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

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5.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与象征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全篇以“狂人”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以他流动的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残酷性与虚伪性。

把猛烈的炮火对准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吃人”的历史。

全文以现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写成。

狂人意识流动分三个层次:

(一)、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

(二)、知道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

以此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思想内涵:

(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

(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的反人性的“吃人”性质;(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情侵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有可能沾染上一些“吃人”思想,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

在人物塑造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他是个“迫害狂”患者,他病态的心理恰恰昭示了在“吃人”的社会,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

内心活动极为丰富,却难以转化为外部行动。

象征了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6.说不尽的阿阿Q形象是一个多重的复合体,既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载体,也是弱者保护心理的形象化概括。

就基本的性格构成来看,阿Q充满了矛盾,其特点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

这一性格系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精神符号,即精神胜利法。

(一)、《阿Q正传》的写作原因——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二)、初期人们的理解

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三四十年代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主题。

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的弱点”的一面镜子。

人们关注的核心是:

精神胜利法。

阿Q永远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自尊自贵、容易忘却、向更弱者泄恨转嫁屈辱、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中变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它的实质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不敢正视现实的精神弱点的象征。

(三)、50——70年代末阶级分析:

把阿Q视为“落后农民”(农民)的典型,关注的重心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尽管关注的重心没有变化,但却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认为是忽略农民的精神改造。

(四)、近年来对“阿Q精神(性格)”作了人类学内涵的探讨: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的生存困境,而他为摆脱绝望的生存困境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

7.《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2)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3)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

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

《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

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

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

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

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并存。

8.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

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

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

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

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

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

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

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

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

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

如阿Q瞪着眼睛说:

“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9.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

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

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

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1、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2、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

启示人们:

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3、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10.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11.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

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

3、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4、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

艺术多姿多彩

1、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

2、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

3、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4、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1、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

2、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3、顺序为主,也有倒叙;

4、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

5、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

1、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3、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12.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战斗性)

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

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

2、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

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性

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