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7852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docx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

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

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

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

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

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B

【详解】

1953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正确;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美苏争霸的态势加强,故A排除;1953年苏联没有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C排除;漫画当中苏联的“和平攻势”并不能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D排除。

5.下图为1958年1月我国《人民日报》发表的时政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美苏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B.美苏已结成主宰世界的军事联盟

C.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主题

【答案】C

【详解】

从漫画信息可知,中国对美国裁军持批评态度,对苏联持表扬态度,这反映出当时中苏关系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故答案为C项。

漫画中美国并未裁军,不能说明美苏共同推动世界和平,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美苏裁军,并未反映出美苏结成军事联盟,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放弃了对非洲的大规模援助,并提出了“贸易而非援助的口号”。

50年代中期起,美国政府重新制定对非洲的援助政策,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

这一变化表明美国

A.履行扶持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责任B.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

C.对外援助政策逐渐趋于科学合理D.试图与苏联争夺新兴独立国家

【答案】D

【详解】

材料内容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体现了美苏博弈的需要,故D选项正确;履行扶持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力求利用贸易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是美国主要的目的,故A、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美国政策的变化主要与当时的国际背景直接关系,不存在科学合理,故C选项错误。

7.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点

学者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竺培芬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

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张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详解】

材料是关于四位学者对冷战起源及应承担冷战发生的责任者的历史叙述,竺培芬认为冷战是美国发动的,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沈志恩认为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应由美苏双方承担责任;陈亚峰认为英国在冷战的起源中是始作俑者;张华认为斯大林的个人原因是导致冷战发生的原因。

由四位学者的论述,可知美苏冷战的发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仅符合第二位学者沈志恩的观点,故B项错误;C项仅符合第三位学者陈亚峰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四位学者的观点中均未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冷战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

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和他的实力同步膨胀。

但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经济上的需要。

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进行。

这种需要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

可是美国的霸权野心受到了来自苏联、东欧、亚非人民的反对。

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认为共产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正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妨碍了美国的称霸计划,导致了冷战的产生。

8.下图为1947~1952年美国主要的对外援助项目对比图。

导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外援助项目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欧洲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B.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爆发

C.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放缓D.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冷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与20世纪40年代比,50年代初的美国对外援助中军事援助浄额大幅增加,这与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军事色彩急剧加强有关,故选B项;A项表述有误,故排除A项;美国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放缓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故排除C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9.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

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1955年,美、苏、英、法结束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图②是1871年德国统一;图③是1990年重新统一后的德国;图④是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被四国分权占领。

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

10.(2020·江苏淮阴中学高三开学考试)1954年,美国拿出25万美元,用其中的20万美元支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建立供东西德青年娱乐、思想交流的基础设施;5万美元在柏林自由大学设立了恩斯特·罗伊特纪念奖学金,用来资助东部地区的优秀学生到联邦德国学习。

到1954年,已有4000名民主德国学生获得了这样的学习机会。

美国此举是为了

A.维护美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B.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对峙

C.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D.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答案】C

【详解】

美国支持联邦德国和西柏林建立供东西德青年娱乐、思想交流的基础设施,设立奖学金用来资助东部地区的优秀学生到联邦德国学习。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举是为了通过娱乐、思想文化的交流来实现对民主德国的“和平演变”,故C正确;显然,维护美国在西欧的霸主地位不是此举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为了缓和冷战,故B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民主德国无关,故D错误。

11.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渡、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

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

这一难民潮

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多万遭到驱逐的德意志人作为难民来到德国西方占领区,有利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提供劳动力和一定的市场,有利于推动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修筑于1961年8月,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柏林墙的修筑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有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可知,德意志人遭到驱逐,没有体现民族自决原则,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多万遭到驱逐的德意志人作为难民来到德国西方占领区,有利于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提供劳动力和一定的市场,有利于推动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与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故D选项错误。

12.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

据此推知,二战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这次会议规定对德国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德国经济,将德国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体现了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协同对抗苏联。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欧洲战后走向一体化是在50年代;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C选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7月。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

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

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

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

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

【答案】D

【详解】

材料“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体现的是古巴导弹危机重新定位了大国之间的沟通机制,D正确;美苏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利益导致的,不可能弥合,A排除;此时冷战早已开始,B排除;材料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C排除。

故选D。

14.(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35,4分)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

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

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

根据材料信息“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非单纯的美国一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

故选C。

15.(2020年山东卷,15,3分)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

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答案】D

【解析】根据“1969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选D;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

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

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

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

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

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

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

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

材料三克林顿认为……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

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登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

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试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欧洲年”倡议流产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

(1)原因:

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做法:

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角色:

主导者(决策者)。

原因:

美国实力下降;美欧利益冲突;欧洲实力增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观点:

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

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详解】

(1)原因:

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西欧;据材料“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

”可知,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做法:

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中世界银行初期致力于欧洲的经济复兴;对苏联遏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2)角色:

据所学可知,尼克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决策者)。

原因:

据所学可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据材料“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

但是事与愿违……”可知,美国想利用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对美让步,即美欧利益冲突;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欧洲实力增强。

观点:

据材料“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可知,美国不仅支持欧洲强大,而且希望其更强大;据材料“……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可知,强调与欧洲的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

据上述材料可知,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合作又竞争;但合作是主流。

17.有人认为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

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

……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

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机理、特征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原因: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

特点:

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

(2)论点:

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但其霸权地位也受部分削弱

论据

①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

通过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

②霸权地位受部分削弱。

美苏长期对抗,也消耗了美国实力,动摇了霸主地位;扶持德国和日本复兴,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美国经济和政治霸权;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拖累了美国,削弱了其霸权地位。

【解析】

(1)根据“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因主要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特点主要是冷战为主,经济上进行割据形成两大对抗性市场。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结合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对“冷战与美国霸权”的论题进行论述,史实引用合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