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7424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docx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篇一:

文官-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摘要: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以确立和完备,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意义。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1855年的英国,以后逐渐发展到美、法、德、日等国。

虽然它在各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都是指一种通过非选举程序(即考试程序)录取人员担任政府职务的一种人事制度。

因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的文官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了。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过分强调儒学经典而忽视自然科学,可谓“偏科严重”。

而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

西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

  其次是将考试制度与人事制度相结合,选官与管理并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则相对独立。

如明清时代,就是采取了考课制度,初任官员第一年相当于现代的“试用期”,年满考核通过才“加实授”,之后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九年通计;在考科之外,尚有“考查”。

而文官制度带给西方的变革则包括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说文官制度的建立与人事管理制度的调整同步进行。

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2](p225-227),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再次是要建立职前培训制度,使文官更好地履行职责。

在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以至于很多出身科举的官员严重不通实务,甚至完全无法胜任工作,从行政到司法,全部要依仗师爷或幕僚。

而在西方各国,为了使官员能够胜任自己即将担任的职务,完成文官的角色转换,建立了一套“再教育”体系。

  如果说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大共同点在于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下,以考试方式录取优秀人才的话,那么除此之外,它们所剩下来的则更多是差异和不同。

具体表现为:

  第一、制度内涵不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仅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是通过考试认定官员的任职资格。

而公务员制度是一个包括官员的考试、任职、考绩、待遇等所有有关内容在内的一整套的制度体系。

  第二、在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上两者不同。

西方文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

像美国等国除了口、笔试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试。

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强调能力  

,并注意通才和专才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文官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试;录用程序相对也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

即,招考、考试、选用和试用。

而中国的科举考试虽也有口、笔两试,但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能力,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鼓励死记硬背,八股文风,泛滥成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与浪费。

  第三、在官吏考核和晋升方式上不同。

西方国家公务员在考核过程中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民主公开原则、客观公正原则和保障原则(指公务员对不公平的考核评语有申诉的权利,甚至向法院提起诉讼)。

[3]晋升也通常是由考试晋升、考核晋升和年资晋升这几种方式组成。

这些做法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确保对公务员在考核和晋升上的合理和客观。

而科举制下的官吏考核和晋升固然有许多和西方文官制度下在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方面相同的好的原则和方式,但由于处于封建社会人治的大环境下,所以在操作时,往往带有的是更多的人情关系烙印。

考核官吏往往不是根据被考核者的能力和实绩,而是根据考核官吏者自己的喜好、憎恶和与其的关系来作出判定。

就像中国历史上,范仲淹、欧阳修等由于遭到不公正考核而不能升迁、甚至谪贬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不仅使大量有才、有识志士不能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而且也加剧了各个朝代的灭亡步伐。

  第四、在法规、制度层面上不同。

可以说西方文官制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其法制化、正规化的内容。

每个国家在有公务员制度的同时,都有相关的公务员制度主体法规。

如英国1855的《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美国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法国1946年的《公务员总章程》、德国1953年的《联邦官员法》。

这些法规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出现在等级森严,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口谕、圣旨就是法令,所以它带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制度和法规。

科举往往随着皇帝的意志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可举可停。

第五、两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发展方向不同。

西方文官制度是处在相对比较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有其致命的缺陷和不足,并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但在其下,西方文官制度还是不断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并彻底克服了任人唯亲的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

而科举制诞生于专制主义严重的封建社会政治体系中,它虽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下的士族垄断局面,但却又造成士大夫的新垄断局面。

在其漫长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合理完善和发展的内容不多。

  第六、历史作用不同。

科举制主要表现在公开报考、择优取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科举制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以及质量,也保证了政治的正常运行。

因为科举制以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专制君主认可的标准选拔官员,这样官僚集团既有了稳定的人员补充,又有了大致一致的、适应专制君主需要的道德层次和文化素质的人,扩大了封建统治队伍。

而文官制度在西方却不一样。

大多数的西方研究者都认为,科举制这一“令人赞叹的发明”传到西方以后,给西方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

因为19世纪中叶的西方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这就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在引入科举制后,在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法律保障、统一管理为原则的公务员制度。

这一制度避免了任命制下“任人唯亲”的泛滥所造成的结构性腐败及因政党轮流执政所导致的周期性政治震荡,使行政工作的运行具有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古今制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

一方面,表现在广纳贤才,获得国家管理的新鲜血液。

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考试途径可以不断从社会各阶层获得新鲜

  血液,吸纳在知识、技能、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进入到国家管理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一方面,在考试制度下,精英层之间的流动与上下层级之

  间的流动性,使文化知识与教育的覆盖面更广。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的激励,建立了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利益激励机制。

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考试设计要具有职位的针对性。

当前中国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形式单一,不管哪一层级的政府机关招考公务员,其考试都是一个模式,先进行笔试再进行面试或复试。

笔试的考试内容只能体现考取公务员要具备的一般基本素质。

即使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职位,其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几乎相同,不能体现出该职位要测试的专业知识。

所以,考试的设计要从职位出发,职位本身有什么样的要求,就要有什么样的考试方式。

其次,要丰富公务员考试的录用方法。

国家为了避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依法管理干部人事,确立了国家公务员的准入机制———“凡进必考”。

这就给一些特殊职位的招考设置了障碍。

现行的考试方式往往不能考察出需要招考人员的特殊专业素质。

所以,要根据职位分析确定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进行考试设计。

分析出哪些素质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体现出来,哪些素质可以通过考核考察、情形模拟法等其他方式体现出来。

再次,加强面试考官的队伍建设。

目前,在各级政府公务员选拔考试的面试环节,面试考官来源多元化。

虽然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专业业务能力,但是对面试的专业技能和技巧的

  参考文献

  [1][3]苏廷林:

《当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3页

  [2]任爽、石庆环《: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2)。

  篇二: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论: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从今展望古代,在以前,无论是身处东方的中国,还是处于西方的其他地区,都有过一段历史,即:

社会是封建制的。

  何为封建制度,它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在中国,我认为西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众所周知,夏朝乃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由禹所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而由于夏朝没有具体文字的记载,所以它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获知,但我们知道,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军队,创立刑法,最终掌握大权,是禅让制更替为世袭制。

而社会也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

  (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个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而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所以,它肯定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只是到达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他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而郡县制是指的一种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郡县制中的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而封建制是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封地是由各个封主自己统治的,而不是像郡县制那样只拥有地区的财政收入,而没有实质性权力。

都是由中央集权。

所以秦朝的封建制

  我认为是有名无实的。

  所以只有周朝,我认为它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封建”的本义应是指“封土建国”,西周的社会正是这样的。

周天子因为掌握着极大的疆土,所以难以去管理疆土本身,很容易被外地所入侵。

所以,周天子就把他的领土按照宗法制的排列,大小不一的将自己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自由发展,并帮助自己守卫疆土。

他们拥有地方的统治权,但也必须听从周天子的领导。

而领土的权力就涉及到大宗、小宗的观念。

如果将周天子比喻成大宗,那各位诸侯就是这大宗里面的小宗,他们是受大宗的管理的。

而把各个诸侯当成大宗,那他们封地下面的卿大夫就是小宗,得听从大宗的管理,诸如此类规则管理下去。

它的关系是锁链式的,大换套小环,所以他能实行整体管理。

  中国的封建制(西周)的主要特点:

  ①:

它是基于宗法制的

  宗法制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由诸侯其他的儿子的儿子被分封为。

而在分下去就只能成为平民了。

他们的的等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平民、士、卿大夫、诸侯、天子。

(奴隶除外)领

  主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它是中国封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没有宗法制的铺垫,那么。

分封制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因为当天子把封底分封给领主时,往往会因为权力的大小的混乱而内斗起来,到那时,整个王权不但没受到稳固,还会受到波及。

  ②:

封地的状况

  每个领主在封建时代都拥有对自己封地的绝对统治权。

主要体现在平民身上。

我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平民,大部分都是自由的,是拥有自己的人身权利的,他们需要唯一为国家做的事:

一是在有战乱的时候需要成为士兵去打仗;二:

是在西周盛行的井田制上。

井田制是说因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耕地被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所有的耕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平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让平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在西周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虽不能算完全自由,但他们只要完成对公田的耕种和上缴一些贡品,他们其他的生计照样能够维持。

  我认为以上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些主要的特点。

  再来把目光转向西方。

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我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封建制度,首先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以及异处的。

如:

(由于前面讲了关于中国的封建制度,

  所以后面的比较会主要说明西方封建制度的情况)

  注:

若分项中没有“同”,则我认为只有异处。

  ①:

领主给予下属领地的分封方式

  同:

他们首先都需要自己的属下忠于自己,会为封主本身夺得利益,也会在战争中帮助封主保卫自己的领地。

获得封地的人也能自己成为领主,给予别人自己封地里的一块地方,让那个人为自己效忠。

  异:

中国是因为宗法制,所以基本上是由血缘关系来分封的。

这样有些有才能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自己出身的地位卑微而最后怀才不遇。

  而西方封建制则大大不同,他们虽然也是给予下属封地,但在当时,他们主要实行的是契约封建制,因为当时主要是下属对封主的依附是以签订自由契约的形式建立的它不一定是像宗法制那样,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来分配的。

我认为这样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针对契约封建制。

好处在于,它不受血缘的严格控制,他能让封主本身自己来抉择,这就使一些无用之人被这一现象所筛去,能使下属的能力比血缘来分封的平均能力肯定是要高出许多的。

这可以让很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极大的显现出他们的价值,而中国的宗法制一定程度下是不行的。

坏处在于会使管理变得更加混乱、变得不成体系。

  ②:

等级制度的划分

  同:

无论中方还是西方,都有着自己的对于封建制度的等级

  篇三: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摘要: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中西方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异同点。

  关键词:

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封建制度制度异同封建制度是中古时代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结束,这个体系便在中央权力崩溃和社会动乱中逐步发展起来。

效忠强人的等级制度,代替皇帝、元老、行省、城市和城镇等的罗马体系。

同时封建制度也是社会组织形式的一种。

,在中国,封建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在西方,封建制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与贵族骑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军事责任制度,主要围绕着三个中心:

领主、封臣及土地。

  时间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一般认为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持续时间约2100年。

而西方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六世纪初,511年前后萨利克法典的颁布,西欧封建制度持续时间1000多年。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的早并且持续的时间久。

  农耕方面,我国封建制度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

特点:

  1、允许土地买卖。

2、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

3、通过收缴地租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在西方封建制度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它有三特点:

1、逐级分封,2、领地世代相袭,3、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不仅要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同时还需要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

中国封建制度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

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

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历史背景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在夏商周那种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特征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西方封建制度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后形成的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贵族民主制和中期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而成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特点有:

1、劳动者的个人独立性及其微弱,2、由氏族或公社联合起来的井田制公社那样的共同体长期存在,3、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和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

而在西方,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个体生产代替集体协作生产;并且实行契约性的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

  经济基础方面,在中国,夏商西周时期是井田制公社共同体下的小农经济,秦朝以后是国家编户制下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而西欧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庄园农奴制下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等级所有制。

两者最突出的区别

  是:

中国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编户制下的小农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宗法性自然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和由这种小农经济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三位一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而西方是建立在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的过渡性经济基础上的。

  阶级结构方面,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上只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一较为单一的结构;而在西欧存在两种阶级斗争,一种是封建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斗争,另一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阶级的斗争,是一种复合且具有过渡性的阶级结构。

  历史作用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保证封建专制统治的长治安久。

而西欧的封建制度却促进了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制度较为专制,阶级结构单一,三位一体经济基础,它最终维护了专制统治。

西方封建制度较为民主,复合、过渡性的阶级结构,契约式的土地等级所有制,最终促进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诞生。

  尽管中西封建制度存在着诸多差异,它们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

君主都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土地分封,在中西封建制度中都存在着严格的地位等级划分;最重要的相同点是中西封建制度都存在封建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斗争,且统治阶级都是封建主,他们都是地主阶级,垄断全国大部分土地,从而剥削广大的直接生产者。

同时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享有一系列的政治社会特权。

  参考文献:

  1、XX百科

  2、马克垚,《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3、庞卓恒,《中西封建专制制度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