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
《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湘潭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自1995年第八次党代会确定实施“强工富市”发展战略以来,对湘潭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其中离不开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如果一味追求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的存在,那么工业规模上不去、结构提升谈不上、发展质量更难以保障。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世界各国的共识。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制约、建设“两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国内外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服务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占不到40%,而在美国高达80%,印度也高达50%,真正的机会在服务业,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社会贡献和经济贡献是可想而知的。
(一)全球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有序推进,全球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已完全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
OECD(经合组织)的34个成员国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也达到了69%。
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50%。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
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崭露头角,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2、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流程中。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传统制造业中的生产前期的研发与设计、中期的融资和管理与后期的物流、销售等环节,逐渐分化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工业部门由过去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新的产业发展方式。
据统计,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私人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四个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最快、比重最高,2006年已占到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42%;近年来,以家政服务为主体的私人服务业、以医疗健康服务为特征的社会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加速扩大和提升。
服务不仅仅源于三产、服务业,而且全面融入生产领域、社会管理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服务型社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全球500强企业中的56%从事服务业。
3、服务贸易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
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的高级表现形态,规模日益庞大,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
服务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强劲,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
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逐步改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2007年,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0年,全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1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为43%。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40.3%提升到43%,提高2.7个百分点。
一些大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是服务业就业迅速增加。
2010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2.49亿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2.4%;过去7年净增5100万人。
三是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面向民生保障的服务业门类增加,面向生产性的服务业快速拓展,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四是服务业水平逐步提高,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于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43%,甚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三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服务业外资占我国每年吸收外资的比重不到1/3,远低于制造业。
四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落后。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我国服务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从国际上看,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与当初制造业相类似的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跨国购并大潮迭起,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国民经济的发展释放出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也产生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大量延伸需求。
扩大对外开放将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二、湖南服务业发展概况
湖南服务业面对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业也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出总体快速平稳增长、非生产性服务业逆势上扬、投资结构积极变化、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好转、规模化程度提高、就业稳定增长、集聚效应继续走强等特征,为全省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49.12亿元,同比增长11.5%,占GDP比重的39.3%,低于全国3.7个百分点,高于湘潭5.9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哪里的社会化服务搞得好,哪里的经济就活跃,市场就繁荣,人民生活就方便,两个文明建设就搞得好。
”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使之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湘潭服务业发展评析
湘潭服务业发展历史悠久,曾经有着“湘江千帆竞渡、商贾云集”盛世景象,湘潭县素有天下“第一壮县”的美称,湘潭布市一度是商贾云集、繁华极致,曾以“江南第一布市”之美称名噪一时。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湘潭服务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工作来抓,突出发展重点,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内生动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实现湘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9年,为全面准确客观反映湘潭服务业发展状况,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潭政办发[2009]84号)。
湘潭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
特别是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紧紧抓住长株潭融城契机,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实现千亿元发展目标。
”这强有力地吹响了湘潭“服务业壮市”的集结号。
(一)服务业对湘潭经济社会的贡献突出
“十一五”期间,湘潭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量持续增加,增速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8.59亿元,绝对量排全省第七位,列长株潭第三位;同比增长11.5%,增速位列全省第八位,长株潭第二位。
从核算服务业增加值15个行业分类来看,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
1、批发和零售业;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服务业对湘潭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运输业率先发展功不可没。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十一五”期间,湘潭用于交通基础建设的资金达75.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作为长株潭3+5城市群核心组成部分的交通区位优势初步凸现。
2005年到2010年年度统计,全市累计完成客运量1.8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78.34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0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37.47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3507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59.49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766万吨。
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7.74亿元,同比增长15.9%,高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4.4个百分点,其增速在服务业所有行业中仅次于住宿和餐饮业,位列第二。
一是公路建设成绩斐然。
长潭西线、潭醴、韶山三条高数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潭衡西线、长湘高速建设进展顺利,益娄、长韶娄高速即将开工;韶湘线等5条干线公路进展顺利、基本成型;芙蓉大道一期和红易大道如期竣工通车,芙蓉大道二期(东二环)开工建设;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里程总计6895.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54.2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097公里,通畅行政村达1545个,全市农村公路通畅率达95.1%,全面实现了“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
二是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2.46亿元,完成了铁牛埠港区一期、河西中心港区、寒鸡港铁矿石码头二期、湘潭电厂二期等8个千吨级泊位建设,全部建成后,湘潭港口年吞吐量将达到1000万吨。
到2010年底,湘潭航道里程为260.25公里,港口2个,码头长2854米,泊位53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62.1万吨。
三是站场条件日逐改善。
湘潭火车站的改扩建有序推进,湘乡红仑汽车站进展顺利,已建成运营的湘潭县天易汽车站,31个农村客运站的建成运营较大的改善了全市客运站场的条件。
根据湘潭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不含铁路和航空),“十二五”期间,湘潭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为“十一五”期间的3倍以上,超过230亿元,到“十二五”期末,湘潭的交通运输网络将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均处领先地位。
2、国内外贸易贡献突出。
一是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2010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49.07亿元,绝对量位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分行业的首位,占服务业增加比重的16.4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8.87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于全市服务业分行业增速的首位,高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6.5个百分点。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66亿元,同比增长19.2%。
其中:
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8.51亿元,同比增长1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15亿元,同比增长16.5%。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24.77亿元、195.34亿元、4.56亿元和31.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17%、38.1%和24.7%。
二是出口恢复较为强劲。
201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1.1%。
其中:
出口总额7.77亿美元,增长47.6%;进口总额13.82亿美元,增长53.1%。
三是招商引资形势喜人。
通过组织参加“粤洽周”、“沪洽周”和湘台经贸活动、中博会、湘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共计签约项目40个,投资总额538亿元。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3亿美元,增长15.1%;引进省外境内资金99.88亿元,增长23.5%。
3、税收贡献明显。
“十一五”期间,湘潭市服务业税收年年递增,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持续稳定地增长,特别是服务业地税收入基本超过50%的份额,且处于比重不断扩大、增幅不断加快的趋势,足以支撑地方财政半壁江山。
2010年,湘潭市地税入库服务业税金12.92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51.62%,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2%。
其中:
房地产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地税收入绝对量位列服务业行业前3位,分别为3.98亿元、2.34亿元和1.12亿元。
4、信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
近年来,湘潭市信息服务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调整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克难时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抢抓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通过“两化融合”产业调研、移动电子商务商户拓展、天翼3G业务世界杯专题活动、宽带“黑户”清理整治、“电信服务进社区”、“千万家庭文明上网”、“三网融合”申报前期准备、“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智慧湘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活动,助推信息服务业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4.11亿元,同比增长6%。
湘潭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6.98亿元,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177.4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4.87万户,电信销售营业网点数达到620处,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667.91公里。
5、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
“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湘潭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目前,九华工业现代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和湘潭西商贸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全市已经注册的物流企业超过600家,纳入统计的规模物流企业达到90家,其中已有被评为国家各类A级物流企业13家,A级企业拥有数量仅次于长沙,位居全省第二,五年来,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全市实现物流业总收入120.79亿元,同比增长18.96%,增幅比上年提高3.5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1.67亿元,同比增长17.09%,增幅比2009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9%,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20.65%,其中:
交通运输业物流实现49.09亿元、仓储邮政业物流实现5.62亿元、其他行业物流实现6.96亿元。
6、旅游业快速扩张。
自2004年以来,湘潭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积极作为,认真贯彻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4—2010年,全市旅游总人次从562.3万增加到1634.65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总收入从20.93亿增加到94.79亿元,年均增长28%,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0.6%,提高5.6个百分点,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2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0万人。
(二)服务民生保障全面加强
湘潭市本级财政5年累计投入为民办实事资金超过10亿元,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湘潭成为首批“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
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万人。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扩面达200万人。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80万人。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在全省建立临时社会救助制度,湘潭成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市。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空前加大,5年累计新建廉租房4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43.3万平方米,较好地解决了1.3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义务教育实现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企业办学校全部剥离。
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全省第一,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居全省第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城乡医疗救助覆盖所有低保对象和“五保”户。
湘潭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和全国社区卫生服务重点联系城市。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事业不断繁荣。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城乡科普、社会科学、文艺创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为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
“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区域性人才开发与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涉农服务业异军突起
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60家,成员18.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分别高于国家和全省19.8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
以主导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大户带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成为涉农服务业的主要载体。
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年销售收入30.1亿元,利润总额6.5亿元,拥有注册商标61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论证32家。
四、湘潭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湘潭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十一五”期间,湘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4.23:
46.10:
39.67调整为10.74:
55.86:
33.40,不难看出,二产业明显呈上升趋势,一、三产业呈现平稳下降趋势,服务业所占GDP比重5年下降了6.27个百分点。
一方面,重工业轻服务业思想尚未根本改变,忽视了服务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对发展现代服务业信心不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导致服务业管理体制不畅,市场化程度低,人才供应不足等。
从全国、全省和长株潭比较,服务业发展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增速都处于劣势。
2、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
总体上说,湘潭的现代服务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些社会服务方面还是空白。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只占全市GDP的33.4%,分别低于全国9.6个百分点、全省5.9个百分点、长沙8.56个百分点,增速只有11.5%,而工业却占到GDP的50.6%,增速达到21.3%,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及规模较工业仍有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从经济规模、产业能级、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来看,和国内发达城市差距明显,对整个经济的协同带动作用不明显。
3、技术含量不高,内部结构不优。
一方面,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主要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龙头企业较少,产业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湘潭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
湘潭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50%以上,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占到60%以上。
大型的服务业企业和规模经营的服务连锁企业比较缺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大部分企业是私营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素质经营人才,企业融资难、抵御外部环境风险的能力弱,导致企业亏损严重、生存周期短,这些已成为制约部分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
五、加快湘潭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湘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到40%,湘潭服务业发展己明显落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发展前景广阔。
要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实施“2331”工程,加快打造特色街区,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作业体系,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要紧紧围绕“推动大开放、建设新湘潭”,着力推动“四化两型”建设中,强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力争通过8-10年的努力,使湘潭市三次产业结构由现在的“二三一”变为“三二一”,从根本上实现湘潭“服务业壮市”的经济大转型目标,再现过去湘潭那种“湘江千帆竞渡、商贾云集”的盛世美景。
1、健全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
建议成立湘潭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湘潭市服务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树立人人都是服务员,个个都是服务部门的理念。
抓紧制定湘潭“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服务业壮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同时,加快制定出台年度《湘潭市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实施办法》,以增强各县(市)区、各产业园区、市直相关部门和重点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责任制,分四个层面,定期公布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和名次,尽快形成发展合力。
2、科学优化服务业的发展结构。
适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优化行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是要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出版、体育等产业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与市政公用事业,着力改进大众化餐饮、网络购物、快递配送等便民服务,尤其是完善城市的“早餐工程”,为市民提供卫生、安全、便捷、实惠的餐饮服务。
二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产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三是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重点加快完善产供销、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新农村建设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抓重点项目,推进“两个率先”进程。
以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为载体,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及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物流公共平台建设,加强物流港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着力打造千亿商贸物流业。
要培育和引进几个物流航母企业,全国布网,实现一线城市一日到达,二线城市二日到达,率先解决物流企业重复征税问题。
要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湘潭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突出发展以韶山为龙头、以乌石等红色旅游景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旅游,着力打造千亿文化旅游产业,要突出抓好韶山旅游景区景点规划,韶山成功获批国家5A级景区,要进一步高起点规划,着力解决景区管理体制问题,让红色旅游真正带动韶山“率先发展、率先富裕”。
要像引进工业项目一样引进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中科院院士、社科院院士、文化大师、艺术大师、著名导演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定居湘潭,打造文化湘潭、智慧湘潭,一个名人背后都有一个团队,一个产业,名人旧居,若干年后又是旅游圣地。
要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更新理念,为减轻人口老龄化给城镇建设带来的压力,尝试到农村去建设一批健康养老基地,实现产权与使用权分离,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有利于农村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4、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监测与考核。
服务业统计是新型统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无主管,加之涉及面广、量大,部门多,且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行业分散。
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服务业各部门都要履行起部门统计职责,建立部门统计机构和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以增加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应建立服务业重点企业统计监测机制,确保依法统计和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对涉及服务业的相关责任部门列入绩效考核和奖励。
5、合理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对列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