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7325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

读后感观后感人文经典课程论文期末小论文《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

以下是我在《道德经》中找到的描写“道“的段落。

下划线的文段是《道德经》中直接论述“道”的描写,感想写于文末。

0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4.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23.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义。

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至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8.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59.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2.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顺。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73.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邪!

81.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感想:

以上是我从《道德经》中找到的能够描述“道”是什么的章节。

细细推敲来,其实全篇都是围绕“道”展开的,以上我找到的内容因此便主要侧重于对“道”的直接描写,但仍然很难界定、区分开来。

《道德经》全篇五千言,而以上内容具有三千言之多,不仅包括直接写“道”的内容,还有用其他字眼代替“道”的,如“一”、“朴”、“谷”、“谷神”、“玄牝”、“大”、“无名”等等。

言语虽多,却没有一个明确而界定的概念把“道”是什么讲清楚的。

读罢道德经,心中对“道”的形象的理解也是难于言说的。

原因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解释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无限的、永恒的道,真正的道是整体的,不可分割,不可界定。

所以想如西方哲学一样把“道”清晰明了地说清楚的思路是行不通的。

因此老子描述“道”的方法是以“‘道’不是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因此以“无名”论“道”。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

“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无法为之名,所以说:

“无名,天地之始。

此番读《道德经》对于老子从否定、反的一面去把握事理这一特点很有感想。

经查阅,这一点已经在很多研究老子即《道德经》的文献中论述过了。

如,老子以“无名”来表现“道”,体现了老子在以上前提下表现“道”的思路,即以“‘道‘不是什么”的句式来描述。

“道”无形无象无规定性,缘于其是万物本源,不可能有任何约束,不可能被规定、把握。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上。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二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道德经》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四十五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五十八章)万物都在运动中,在相互转化的趋势或过程中。

以前我把“道”理解为单纯的一种玄妙的类似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而事实上这是错误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这表明道是不依赖于现象世界的,是独立的,是形而上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道德经》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既不是物质存在也不是精神存在,而是产生这一切的本源,是整个宇宙世界的母体,是万殊之大宗,是宇宙中混沌的能量,没有其具体的形象,“它是超现象的绝对。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理解这一层才能正确把握《道德经》一书。

这一点也体现在“道“的作用上。

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定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既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但是也实实在在影响着宇宙的运转,人类的实践活动。

它始终按照自己的样态流转运行,不包含任何人的情感;也就是说它不是因为人们信奉追随而对宇宙社会产生影响,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道首先创造了宇宙,世间百态;其次,也正是因为它是世间百态的母体,因此万事万物按照其本来面目运行即是最佳状态。

这也就是老子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的观点,也是其批评礼乐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