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957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1

七年级历史下册考点测评 

考点四  隋唐时期

[考点扫描]

1.知道科举制,了解隋朝大运河 

2.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知道武则天

3.说出唐蕃交往,玄奘西行的主要史实

4.知道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子午线与敦煌莫高窟,了解李白与杜甫

[考点详解]

一.科举制

 1.科举是我国古代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

是考试科目,举:

是指选拔人才。

这一种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设了进士科,这样科举考试的办法正式形成。

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就可凭才学参加考试参政,这一制度为以后各朝代相继沿用下来。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于605-610年开通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二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作用:

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唐朝人称赞大运河时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三.“贞观之治”

  1.我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常被称为“……之治”;“……盛世”。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注意吸取隋灭亡为训,[2]明于知人,善于任使,[3]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3.“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

他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政策,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就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获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四.“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史称“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

五.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业绩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六.唐蕃交往的主要史实

  1.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所起到的作用是:

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发展了吐蕃经济文化。

 

  2.八世纪初,唐中宗接受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

吐蕃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七.玄奘西行的主要史实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往来不绝,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八.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桥比赵州桥要晚七百多年。

九.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十.子午线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是第一次。

十一.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十二.李白与杜甫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以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成就最高。

 1.唐朝全盛时期的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他的诗具有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的特点。

 2.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其中“三吏”、“三别”是他的不朽之作。

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诗的特点是: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锺炼等。

 [考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科举制的准确理解是()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门弟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政

C.隋朝开始创立 

D.最重要的是进士科

2.下列内容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是

A.唐太宗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把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

3.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

 B.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C.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D.她重视缓和矛盾

4.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 )

 A.贞观遗风           B.开皇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5.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起到的作用是()

 A.西藏正式成为唐的一部分 

 B.加强了唐蕃友好和发展了吐蕃经济文化

 C.有利于佛教传播

 D.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6.上书唐朝皇帝,认为唐朝和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的是( )

 A.松赞干布           B.尺带珠丹

 C.金城公主           D.文成公主

7.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唐朝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  B.晁衡   C.玄奘   D.郑和  

8.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宗 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9.“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写的农业丰收景象出现于( )

 A.“文景之治”时   B.“开元盛世”时    

 C.“光武中兴”时   D.“贞观之治”时

10.下列诗人被尊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维

11.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12.我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

 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3.对赵州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  

B.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C.欧洲出现类似的桥比赵州桥要晚七百年 

D.这座桥的大拱两端各有两小拱,只起了美观作用

1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古兰经》       B.《金刚经》

C.《佛经》         D.《圣经》

15.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敦煌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D.秦陵兵马俑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请回答:

[1].文中的“朕”是指谁?

        

[2].他为什么对魏征的“殂逝”万分痛心?

[3].全文体现了什么思想,对我们有什么教益?

2.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引自谁的什么诗?

后来这位诗人被称为什么?

[2].上述材料中“开元”是指谁的统治时期?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4].为什么引文中称“开元全盛日”?

[5].“开元”为什么出现全盛时期?

3.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此人称为什么?

 

[4].它表明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4.阅读下列材料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文中“和同为一家”是形容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3].举出唐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件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B4、D5、B6、B7、C8、B

9、B10、A11、B12、C13、D14、B15、A        

二、材料解析题;

1、[1]、唐太宗[2]、因为魏征在世时,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指出唐太宗的过失,就好比一面镜子,使唐太宗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因此魏征死后,唐太宗觉得失去一面镜子。

  [3]、文中体现了唐太宗严于律己,吸取和借鉴历史教训的思想,这些思想现在对我们还是很有用的,只有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进步。

                              

2.[1]、杜甫的《忆昔》;被称为“诗圣”       

[2].唐玄宗[3].农业丰收的景象。

            

[4]、因为当时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5]、因为唐初的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3、[1]、唐太宗[2]、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却不一样的爱护他们,          

[3]、“天可汗”[4]、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对汉族,少数民族都是一样的平等看待。

                

4、[1]、唐中宗接受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                               

  [2]、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3]、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

 

 

 

考测点五辽、宋、夏、金、元时期 

[考点扫描]

1.了解元朝行省制度,说出元朝民族融合的主要史实    

2.知道宋词和元曲 

3.了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认识中国“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贡献

[考点详解]

一.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统治者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理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把它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广大地区。

在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或“省”,这一制度的设立对后世影响很是深远。

二.元朝民族融合的主要史实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许多汉族人来到了边疆,为当地作出了贡献,同时,边疆各族也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同汉族等杂居相处,许多民族经过长期与汉族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了什么差别。

到元朝时,许多外国人又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回族。

三.宋词与元曲

  1.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唐朝时已出现。

北宋的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当时杰出的女词人是李清照。

南宋时的辛弃疾把词加以发扬光大。

  2.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杂剧,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朝还有一种歌词称为“散曲”。

元杂剧和散曲组成为“元曲”。

元朝时最为优秀的一位大剧作家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四.四大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十一世纪中期,北**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后来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欧洲到十五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要晚400年。

 2.战国时,我国人民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于是就用这种特性,制造成“司南”,这是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

后来人们又制成了指南针,到北宋时,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事业;到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们制造丹药时发明的,唐朝时就能制成火药了,到唐朝末年火药作为武器开始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火药大量的被应用于军事。

十三、十四世纪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造纸术在考点二的第八点上。

[考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2.我国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是在( )

 A.隋唐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3.制成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是( )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隋唐时期

4.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是在( )

A.秦汉时期       B.唐朝末年           C.五代时期       D.宋元时期

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唐朝

6.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

 A.诗             B.词                 C.散文           D.戏剧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请回答:

[1].司南最早发明于什么时候?

  

 

[2].司南和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3].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D   5、A      6、B 

 

二、材料解析题

1、[1]、战国时代 

[2]、用于采矿(生产)、航海(导航)、看风水(迷信活动)等。

  

[3]、中国愚昧落后,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不会用,而用于看风水。

   考点六  明清时期

[考点扫描]

1.知道郑和下西洋,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

3.分析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考点详解]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显示其国威!

 2.1405年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历史意义:

[1]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2]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首次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3]促进了我国同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4.评价:

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显示了中国当时的强盛,但是并没有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产生多大的影响,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趋向闭关锁国。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出现了许多“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被雇佣的劳动者被称为“机工”,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贫困,过着的是“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生活。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

“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明朝中后期的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萌芽,只是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稀疏出现,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是占主要的地位。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 1624年,荷兰侵占我国的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战斗,郑成功终于打败了在台湾长达38年之久的荷兰;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那里设置台湾府,其意义为: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四.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1.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严厉限制对外贸易。

  2.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造成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2]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3.影响:

正面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反面影响,它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考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稀疏出现在(    )

A.江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商品经济的出现                      B.城市的出现      

C.手工工场的出现                      D.手工作坊的出现

3.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

 A.印度洋一带                         B.非洲南端       

 C.东南亚一带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5.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君主专制空前的加强

C.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6.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地主用钱买田置地

C.腐朽的封建制度                      D.实行闭关政策

7.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其作用不包括()

 A.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B.巩固了祖国海防

 C.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D.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而我亡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说出其起止时间?

 

[2].材料本身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

 

[3].这一事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台湾是中国的土地,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它归还原主”

请回答:

[1].此话出自何人之口?

如何评价他

 

[2].此人在历史上最大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中“你们”指谁?

什么时候占领台湾的?

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多少年?

 

[4].清军何时进驻台湾?

设置了什么机构?

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D   6、A    7、A

 

二、材料解析题

1.[1].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

 [2].英勇无畏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3].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显示其国威!

 

意义:

[1]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2]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首次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3]扩大了我国同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2、[1]、郑成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荷兰军队,1624年;38年之久

   [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设置台湾府。

其意义为: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考点七明、清时期的文化

 [考点扫描]

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和《永乐大典》

2.列举著名古典小说

 [考点详解]

一.《本草纲目》

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收入了上万个医方,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二.《农政全书》

  是明朝中后期科学家徐光启写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这部书在农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三.《天工开物》

  是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被译为几国文字,国外称其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初年,明成祖令大臣解缙等人主持编纂一部大型综合性的类书(类书:

即是辑录各种书籍上有关材料,并依内容分门类地编排起来便于人们检索的一种工具书),历时五年之久,命名为《永乐大典》,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遭到浩劫,一部分被烧毁,一部分被侵略者抢走。

五.著名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人们称为明代三大奇书。

  1.《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

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2.《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

施耐庵,书中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

   3.《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作者:

吴承恩,书中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4.《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高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原名《石头记》,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的作者是高鹗。

 5.《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

 [考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时我国有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神农本草经》                        D.《齐民要术》

2.如果你想了解我国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情况,应该查阅( )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3.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是(  )

 A.《三国演义》                          B.《史记》     

 C.《水浒传》                            D.《西厢记》

4.被外国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5.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

 A.《三国演义》                          B.《永乐大典》 

 C.《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