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641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复习试题含答案

【第1、2章】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21.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

B.用铜丝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C.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

D.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CADB。

(填写字母)

(2)计算该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是:

d=

(3)该同学没有用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直接测量该细铜丝的直径,是因为由于细铜丝直径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不能直接测量。

2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可以看出纸锥在做变速(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纸锥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16cm/s。

(2)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C_。

(填字母)

23.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请你帮助该同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该实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倾角较小,其目的是增加(选填“缩短”或“增加”)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的误差。

(2)小车通过A、B、C三个位置时停表对应如图所示,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0.24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0.2m/s,小车通过BC段所用时间是2s。

如果计时操作不熟练,当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选填“大”或“小”)。

【第3章】

四、实验探究题(共26分)

21.(9分)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

(1)如图甲,伸直手臂,敲打衣架,听到了声音,这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听到的声音响度小(选填“大”或“小”)。

(2)如图乙,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能(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说明了:

固体能传播声音。

此时声音是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入人耳的,听到的声音响度大(选填“大”或“小”)。

(3)小明探究的问题是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实验的结论是: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在气体中的传播效果好。

(4)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的原理如图丙所示,这表明声具有能量。

22.(12分)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

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20.50cm。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

(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不能(选填“能”或“不能”)。

理由:

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4)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封闭金属管口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判断方法:

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由钢管的摆动产生的,如果不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由管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3.(5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磊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于是提出问题:

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得出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度和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找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弦材料

长度L/cm

横截面积/mm2

频率

音调高低

1

钢丝

60

1

2

钢丝

80

1

3

钢丝

100

1

4

钢丝

80

0.4

5

钢丝

80

1.8

6

铜丝

100

1

7

尼龙丝

100

1

(1)要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1、2、3(填写3个编号)的琴弦。

本实验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2)选用编号为3、6、7的三根琴弦可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材料的关系。

(3)实验探究过程通常采用如下步骤:

①分析归纳 ②进行实验 ③提出问题 ④猜想与假设 ⑤得出结论等,则探究过程合理顺序应该是③④②①⑤(填写序号)。

(4)如果小磊想进一步探究“弦的音调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在用相同的力度拨动5、2、4三根弦时,发现测量出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弦的横截面积越小,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第4章】

四、实验探究题(共36分)

24.(5分)(苏州中考)“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绕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

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

此现象说明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C。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

25.(10分)(宜昌中考)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

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一张(如图1所示)。

(1)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玻璃板(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他各支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

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

大小相等,外形相同。

小明测量两侧蜡烛到平面M的距离;再让蜡烛A远离M,则后面的蜡烛要远离(选填“远离”或“靠近”)M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

(2)多次观察及测量距离之后,小明同学得到初步结论是: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A(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26.(7分)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

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0°;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你认为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是否存在不足?

答:

是(选填“是”或“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五次实验数据可以,但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做此实验。

27.(14分)(丹东中考)小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与老师一起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睛,光屏模拟视网膜,通过对水透镜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的厚薄。

蜡烛、光屏和水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要使烛焰、水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2)三者摆放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水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为10cm<f<20cm。

(3)用水透镜模拟正常眼睛,将图甲中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40cm处,光屏不动,此时应对水透镜注水(选填“注水”或“抽水”),使其焦距变短(选填“长”或“短”),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用水透镜模拟爷爷的老花眼,如图乙所示,若爷爷不戴老花镜时恰好能够看到图中位置上的蜡烛,在图中的虚线框内安装上适当度数的老花镜的镜片,则爷爷将能看清蜡烛位置右侧(选填“左侧”或“右侧”)的物体。

小明因为长期不注意用眼时间,变成了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选填“凸”或“凹”)透镜矫正。

【第5章】

四、实验探究题(共35分)

23.(5分)(本溪中考)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示数为-2℃。

(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虚(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固液共存态,此时试管内的碎冰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熔化。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4.(16分)(昆明中考)今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

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

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保持两滴水的大小、温度和表面积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档)对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档)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防止因材料吸水影响实验效果。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

由此,你的猜想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

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5.(7分)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甲         乙

t/min

0

1

2

3

4

5

6

7

T/℃

80

84

88

92

96

96

96

96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从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6℃。

(3)烧杯加纸板盖的目的是减少散热,缩短加热时间。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

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5)水沸腾时,看到水面上不停地冒“白气”,此现象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此过程要放热。

(6)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中A、B所示,则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26.(7分)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

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下表中。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4

2

0

-2

-4

-6

-6

-6

-6

-6

-8

状态

固、液

固、液

固、液

固、液

(1)当实验进行到22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B__(选填“A”“B”或“C”),此时混合液的温度是-11℃。

(2)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6℃,当实验进行到17min时,该混合液所处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3)由上表可知此混合液属于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在水中掺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选填“高”或“低”)。

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越低(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第6章】

四、实验探究题(共23分)

22.(6分)(安徽中考)小明使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

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天平横梁平衡的调节。

调节完成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请你指出小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

游码调零;

(2)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了调节横梁平衡,他需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中央刻度线两侧等幅摆动;

(3)调节横梁平衡后,小明将小石块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右盘中的砝码情况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78.4g。

23.(10分)小明想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他通过以下的实验步骤进行测量。

(1)调节天平平衡: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应先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若此时发现天平横梁左高右低,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m1。

(3)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1。

(4)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2。

(5)盐水密度的表达式为ρ=

(用相应的字母表示)

(6)按照上述方法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值可能小于(选填“大于”或“小于”)盐水密度的真实值,原因是将量筒中盐水倒入烧杯中时,量筒侧壁上会有残留的盐水,使测得m2的值偏小,根据ρ=

可知,计算得出的密度值小于盐水密度的真实值。

24.(7分)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零刻度线处,发现天平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示数值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29g,用量筒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10cm3,该小石块的密度为2.9g/cm3。

(3)如果小石块吸水,且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体积才如图丙所示,则测得小石块的密度将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拓展】小明找到一带盖的小瓶,在小瓶内分别装满不同的液体,测得的数据如表中所示。

液体的种类

A

B

C

D

E

F

小瓶和液体的质量(g)

52

60

68

76

90

96

液体的密度(g/cm3)

0.8

1

1.2

1.4

1.9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液体E的密度为1.75g/cm3,小瓶的质量为20g。

【期中复习】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8分)

22.(北部湾中考)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加速(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1.8m/s,CD段的路程为1.5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选填“>”“<”或“=”)vBC。

路程(m)

运动时间

(s)

平均速度

(m/s)

经过某点时的

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4.8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选填“>”“<”或“=”)v2。

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此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0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像的大小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

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A(填序号)。

24.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焦距分别为10cm和30cm两个凸透镜,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你应该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2)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的性质是倒立的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如果此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光屏上能(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若小华在做实验时,不小心让凸透镜和自己的衣服发生了摩擦带了静电,将一小片碎纸片吸附到了凸透镜上面,将凸透镜的镜面遮挡住了一部分,此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暗了些(选填“烛焰的像不完整”“会有纸片的像”或“烛焰的像变暗了些”)。

【期末复习1】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2分)

23.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实验时要尽量使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选填“虚”或“实”)像。

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

(4)为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若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24.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图中安装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顺序是(填序号)④③②①。

①温度计 ②装水的烧杯 ③石棉网 ④酒精灯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

俯视读数。

(3)小明、小红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小明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小明组选择的是乙(选填“甲”或“乙”)套装置。

(4)小明组收集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5

99

99

99

99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为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如图所示)

(6)加热时,烧杯上方会出现“白气”,下列现象与“白气”形成过程相同的是ABD。

(填字母)

A.深秋的清晨河面上出现的“白气”

B.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大雾

C.湿衣服晾晒时形成的水蒸气

D.煮饭时形成的“雾气”

25.某同学捡到一个金属螺母,为了测量此螺母的密度,他做了如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

要使横梁平衡,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把金属螺母放在天平左盘中,并用镊子向另一侧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横梁恢复平衡。

盘中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螺母的质量是53.4g。

(3)在量筒中装入20mL水,用细线系住金属螺母并将其轻轻放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则金属螺母的体积是6cm3。

(4)金属螺母的密度是8.9×103kg/m3。

(5)如果金属螺母密度恰好和密度表中某一金属的密度相同,那么这名同学据此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判断该螺母一定是由这种金属制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